90萬香港康復者出現「長新冠」中醫可療奈何不夠
香港估計有90萬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出現「長新冠」症狀,中醫對新冠的療效獲得肯定,令需求大增,但政府現時對醫院管理局三方協作的中醫門診資助明顯不足。有蝸居劏房的新冠康復者負擔不起看私營中醫,又預約不到資助中醫門診,只好用盡醫療券、消費券,購買各類藥物自救,包括850元一顆的牛黃丸等,卻未能有效調理,迄今仍有咳嗽嘔吐。
不少新冠康復者出現「長新冠」症狀,對中醫需求量大增,但政府對中醫資助不足,名額有限。
翻查資料,政府上年度對普通科門診資助高達34.71億元,對中醫診所資助卻只有2.3億元,相差15倍。社工團體呼籲加大中醫支援,讓基層市民在醫師指引下安全用藥。
68歲的芳姐與丈夫居於深水埗劏房,今年3月確診新冠,康復後出現嚴重後遺症,包括腦霧、失眠、嘔吐等,體重暴跌二、三十斤,每日步行上六層高的唐樓,要分三次才能完成。她屢次致電預約政府資助中醫未果,唯有求助私家醫生或到藥房配藥,將醫療券、消費券全部用來購買藥品,花費逾萬元。
90萬康復者出現「長新冠」
芳姐居住的劏房裏,桌面、抽屜內塞滿了幾十盒藥物,包括救心丸、止咳水等,還有安宮牛黃丸等貴價藥。她說購買過9粒牛黃丸,單粒價格達850元,即合共近8000元。至於連花清瘟膠囊、必理痛等藥品,芳姐家中有幾十盒,「當時驚買唔到,買多啲備用。」她期望,政府能增加中醫免費診症名額。
中大醫學院日前發布研究報告,推算全港有超過90萬名新冠康復者出現最少一個「長新冠」症狀。社區組織協會昨日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1.8%的受訪者表示有新冠後遺症,不少受訪者希望獲得中醫治療。但不少曾確診新冠的街坊反映,預約醫管局的三方協作診所很困難。
大公報記者翻查立法會文件及醫院管理局資料,以2020至21年度為例,政府向醫管局提供813億元經常撥款,但只有2.27億元發展中醫服務及提供中醫診所日常營運開支。該年度,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就診人次達556萬、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就診人次31萬、基層醫療就診人次有588萬、專科門診就診人次達747萬,分布全港的18間中醫門診,只提供62萬個資助配額。
普通科門診只能取止痛藥
中西醫資助金額相差懸殊,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指出,不少基層市民反映,想要進行中醫診療,但因收費太高而卻步,她相信如有更多資助,會有更多市民參與。
「睇唔到公營中醫,又用晒醫療券,只能去藥房配中成藥,有時佢哋被誤導,用千幾蚊買一樽打碎晒唔知咩成分的藥粉。」社協幹事連瑋翹表示,長者對醫療服務需求大,一般普通科門診只能取得止痛藥等治標不治本的藥物,中醫相對更能紓緩病況,但政府對中西醫的資助比例猶如「1比99」,不少長者只能到藥房購買昂貴而未必有效的成藥。
為民發聲|中醫復康門診增至18間
《大公報》前年4月早已報道新冠患者中醫復康門診不足。
醫院管理局於2020年4月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免費接受為期半年的復康服務,根據中醫師的臨床診斷接受最多10次治療。《大公報》率先多次報道倡議讓中醫參與復康治療新冠肺炎,政府接納意見,相關診所數目由最初「零間」,增至現時18間。
《大公報》率先報道引起重視
早在2020年初,有中醫業界人士向《大公報》表示,爭取政府容許中醫藥介入治療新冠肺炎和復康療程,經《大公報》報道後引起政府重視。
同年四月,政府宣布在位於大埔那打素醫院的中醫診所,提供以新冠復康者為對象的中醫特別門診服務。《大公報》引述求助者意見,期望門診擴展至較鄰近住所,當時的食衞局回覆表示,研究逐步擴至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中醫特別門診服務已經遍布港九新界。
龐大需求|團體籲下調收費 減市民負擔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3月至5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557名基層市民。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曾確診新冠肺炎,超過八成受訪者在康復後有後遺症,雖然康復者對中醫需求大,但逾九成人未曾使用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主要因為未聽過或預約不到。
調查:逾五成康復者出現腦霧
調查結果顯示,康復受訪者出現的後遺症中,56.9%人感到極度疲倦;55.1%人有俗稱腦霧的記憶力及專注力不足;失眠佔44.2%。
根據政府提供的中醫資助服務,新冠康復者可由出院日期/完成隔離日期起計6個月內,免費10次到全港18區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接受治療,但調查顯示,92.5%受訪者未曾使用有關服務,有25.5%表明無法成功預約,亦有25.5%表示確診時,仍未推展有關服務,17.1%指有中醫醫療需要,但不知道如何利用。
而曾經使用過政府資助中醫服務名額的受訪者中,有51%認為名額非常短缺,約45%受訪者指預約政府資助中醫服務極為困難。調查並顯示,在今年2至3月的疫情高峰期,不足1%的受訪者有使用指定診所服務,六成半受訪者需要自行購買抗疫藥物。
社協表示,康復者對中醫需求大,但服務推出時間較後,或因宣傳及預約困難等問題,導致基層市民使用率偏低。社協希望政府能增加受惠名額,發展公營中醫服務,設立「新冠後遺症醫療券」,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社協還建議,將每次120元的診費調至50元,與普通科門診一致。
大公報社評|強化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角色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本港共錄得約130萬宗感染個案,有估算認為,當中有大量的康復者存在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中醫對治療「長新冠」有顯著作用,市民對中醫服務需求龐大,但特區政府資助不足,許多基層市民難以預約到名額,開支壓力巨大。從保障市民健康的角度,政府應考慮加強對中醫相關服務的資助,以惠及更多市民。長遠而言,更應積極研究強化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的角色。
昨日有社區組織發表一項調查,當中有兩組數字值得關注。一是受訪的新冠康復者中,81.8%的人出現後遺症;二是康復者對中醫需求大,但服務追不上需求,僅1%受訪者成功使用政府中醫服務。一方面是高比例的康復者有「長新冠」,另一方面則是極低比率受惠市民,這兩個反差強烈的數字,說明了一個問題:政府對新冠康復者的支援不足,尤其是未能回應市民對中醫服務與日俱增的需求。
中醫對治療新冠後遺症有顯著療效,這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事實,也得到市民的高度認可。可能對於部分人來說,看一次中醫數百元,不存在負擔不起的問題。但對於基層市民而言,若排不上政府資助中醫的服務,每次自費求診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何況「小數怕長計」,「長新冠」往往要長期治療,整個過程下來,費用無疑是沉重的負擔。昨日社區組織引述一個例子顯示,有市民從三月至今看中醫費用已逾萬元,在失去工作的情況下,經濟壓力巨大。
市民對政府中醫服務需求強烈,但政府的資源投入並不成比例。早在兩年前,大公報就率先呼籲加強中醫對新冠康復者的治療服務,醫管局也於2020年4月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截至今年5月30日,已有超過3萬名康復病人參與,並已提供超過近10萬次診療。這一數字值得肯定,但須承認,還有大批市民輪候政府中醫服務。
新冠疫情仍未有結束的跡象,昨日本港又新增逾三千宗個案,未來需要治療「長新冠」的市民將會越來越多。政府需盡快檢討現有政策,增加對中醫服務的資助,設立具體目標,做到讓更多市民受惠。實際上,相關計劃制定於兩年前,和當年相比,新冠患者早已呈幾何級增加,原有計劃顯然已跟不上實際情況。
從長遠而言,有關部門應積極研究如何強化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中的角色,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近年特區政府對中醫發展日益重視,首間中醫醫院也將於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醫仍然處於一個「邊緣」角色,政府只是透過資助特定的中醫藥服務,象徵性地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未來應從宏觀的角度,推出中醫發展的長遠策略。例如大力支持中醫臨床服務發展,實現真正的「社區化」,並研究落實中西醫「雙向轉診」制度,打通中西醫之間互不相通的「牆」,讓更多市民受益。
一系列政策調整無疑需要加大公帑的投入,也可能面臨不小的阻力,但只要有利於保障市民的生命健康,有利於完善香港的醫療系統,都值得積極研究落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政府要把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方案,更有效地破難而進。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