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這些優勢,新加坡比不了
香港早前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跌至全球第四位,新加坡升至第三位,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列全球三甲。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分析,香港仍然具有優勢,毋須妄自菲薄,例如金融業貢獻是新加坡的1.5倍,港股去年總成交也高出獅城20倍,香港憑着「一國兩制」的優勢,機遇仍然大於挑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憑着「一國兩制」的優勢,機遇仍然大於挑戰。(大公報)
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新加坡稅率高於香港,經營成本也越來越高,形容「外國月光不一定特別圓」,但必須知己知彼,面對競爭者作出改善。有學者建議,搶企業、搶人才方面,本港要做好制度和政策,以提升競爭力。
不少人把香港與新加坡作比較,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早前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跌出全球三甲,原有位置被新加坡取代。
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列出多項經濟數據,展示香港較新加坡更有優勢。他指出,若細看內容,香港總得分實際上加了10分,升幅較排第一及第二位的紐約和倫敦更多,只是疫情限制本港對外往還,可能影響很多金融從業員對香港的總體印象,拖累評分及整體排名。
需認清自身優勢及不足
香港在金融和債券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優勢。香港在金融業的經濟貢獻於2020年達760億美元,規模是新加坡的1.5倍;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元,合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為41萬億港元,為歷年新高,與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相比,高出超過20倍;他認為,坊間把香港與新加坡的金融業作比較時,僅依賴一些「模糊印象」。
不過,他承認,外匯方面,新加坡服務於多幣種東盟地區,較具先天優勢;但香港也有很強的基礎,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及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此外,本港未來面對挑戰,包括市場競爭變得更尖銳激烈,不同經濟體或更大力度搶企業、搶人才,本港要認知自身優勢及不足,做好制度、政策,以提升競爭力。
陳茂波強調,香港「充滿機遇、前景亮麗」,作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製、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繫人角色,香港一直在競爭中發展與成長,毋須妄自菲薄,也不用迴避不足,只須實事求是、針對性地制定有效對策,進一步提升本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議員倡加大力度吸人才
「不少人眼中,新加坡(金融及財經發展)比香港好,事實上,外國月光不一定特別圓。」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認為,單單是稅率,新加坡徵收稅項及幅度,也比香港多,香港已經有很大的優勢,兩個城市角力,最重要知己知彼,例如吸納人才方面,要加大力度,配合政策,才不會落後於獅城。
民建聯財經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陳仲尼表示,香港背靠祖國,有國家作為強力後盾,投資者及營商人士的眼光,是大灣區甚至是整個中國內地市場,新加坡已經遠遠及不上。民建聯早前前往東盟多個國家考察,他引述當地商界意見,也對投資香港感到很有興趣,所以香港必須把握機遇,期望行政長官李家超下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有所回應。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分析,陳茂波引述的數據,足以證明香港存在多方面優勢,但長遠而言,地緣政治的持續角力,全球一體化已逐漸逆轉,並演變為兩大體系,影響一些來自歐美的投資者選擇改到新加坡,他認為香港可以增加對東盟十國等其他國家的聯繫,尋找新的營商夥伴。
麥萃才稱,人才方面,情況也一樣,香港可以吸納來自東南亞、中東或內地的專才,仿效新加坡推出吸納人才措施,例如協助來港的專才子女尋找國際學校學位等,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透視鏡|鞏固優勢補足短板
文/蔡樹文
早前一項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下跌一級至全球第四位,從「紐倫港」變成「紐倫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指出,香港要認清自身優勢及不足,鞏固優勢、補足短板,不斷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不是恩賜,而是香港特殊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是香港無可替代的優勢所決定的。當然,我們不會盲目樂觀,遇到新加坡的競爭,正好刺激我們虛心查找問題,完善不足之處,提升競爭力。
香港得天獨厚,背靠祖國獲無限量支持,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憑藉大灣區發展及「一帶一路」建設賦予香港特有的角色,加上「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實施普通法,成為中國與西方接軌的重要門戶,這些優勢新加坡不會有,也不可能取代,在可預見的未來,香港仍然是國際金融中心。
正如陳茂波所言,香港當前要做的,是鞏固優勢、補足短板。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也絕不能倚仗背靠祖國的優勢來「吃老本」。新班子務實施政幹勁十足,金融中心地位捨我其誰!
社評|香港優勢獨特 毋須妄自菲薄
香港和新加坡之間一直存在競爭,近期更因香港未全面通關等因素,坊間不斷冒出一些所謂「新加坡取代香港」的言論。新加坡發展自有其長處,香港要認清自身不足,全力提升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絕不能妄自菲薄、僅因個別排名的暫時下跌而影響對未來的信心。事實上,香港具有難以取代的各種優勢,更有國家的大力支持,只要聚焦發展目標,早日穩控疫情,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不斷得到強化。
上月底,由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長期排在第三位的香港,被新加坡取代。排名一出,諸如「紐倫港」變「紐倫星」等言論甚囂塵上,再加上新加坡大力「挖」香港專才,疫下還成功舉辦了多場國際活動,一些人進而「看衰」香港。但香港真的被取代了嗎?
從上述排名分析,香港總得分其實並沒有下跌,反而是增加了10分,甚至比首兩位的紐約和倫敦得分升幅還要多,但疫情限制了本港發展,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相關評分及整體排名。儘管如此,報告反映香港在銀行、保險、專業服務及貿易等環節仍然擁有相當優勢。
不同的排名各有側重點,但不論從哪個標準而言,香港的實力依然十分強勁,也是新加坡所無法比擬的。例如,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在2020年達到760億美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3%,規模是新加坡的1.5倍。以去年數字統計,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合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為41萬億港元,為歷年新高,與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相比,高出逾20倍。至於外匯、債券市場及綠色金融等方面,香港也是遙遙領先。
某次排名的上上落落,往往是受一些短期因素影響。關鍵的是香港要清晰認知自身擁有什麼優勢、存在什麼不足,不斷提升整體競爭力。正如昨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中所說,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於我們是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製、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這是香港籌劃長遠發展的根本起點。再加上特區政府正採取更積極、更主動的發展策略,將為香港創造新的發展優勢和空間。
當然,強調自身優勢絕不意味着無視現實挑戰。當前地緣政局十分嚴峻,環球經濟面臨各種危機,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而各個經濟體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尖銳,「搶人才」、「搶企業」也更激烈,無論是金融或創科等行業,香港都面臨更大壓力。香港要保持並提升固有競爭力,需借鑒新加坡的一些好的做法,出台更有效、更有力的舉措,聚焦以己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不斷發展壯大新的優勢產業。
香港的未來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實際上,即將於下月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獲得全球各大機構的積極反應,由於峰會只有一天,當局甚至要加開分會以回應各方要求。這從側面反映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堅實地位。香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各項發展將穩步推進。而市民也相信行政長官李家超即將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會有一系列新舉措,一定能夠全力推動香港向前發展。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