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方荷里活」招牌可以更閃亮
百花齊放才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應有之義。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理應可以最快欣賞到內地優秀文化產品。但現實是內地眾多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竟很難同步在香港上映,遑論要經香港傳播到海外。
有資深香港電影人表示,內地電影應在港有規律及有部署地安排上演,香港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輸出口,即使在商業上,電影在香港上演可以製造口碑,發揮最大效益及影響力,擴展至亞洲各地。有立法會議員認為促進文化交流需與時並進,並建議加強推廣內地電影,讓觀眾有多元選擇。
本港電影市場雖然小,卻是一個重要的對外窗口。資深香港電影人田啟文表示,外語片商就是看中香港如此獨有地位,把大片在香港作首播,讓其在東南亞起推廣作用,其中如2022年的美國電影《黑豹2:瓦干達萬歲》,美國還未上影,香港已在11月9日率先首播,「荷里活好多大片不會在韓國、新加坡同日本先播,全部都在香港作首播。」
倡兩地商討加強推廣
此外,一些內地的影片在香港播出後,電影人才廣為國際認識,例如由內地導演姜文執導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香港上演贏得口碑,及後更取得多項國際獎項。田啟文又說,內地電影應在港有規律及有部署地安排上演,香港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輸出口,即使在商言商,電影在香港上演,可以製造口碑,發揮最大效益及影響力,擴展至亞洲各地,在業內行之有效。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現時在本港上演的電影,主要是看商業原因,而戲院院線是純商業營運,主要看電影的收入,片種甚為狹隘,一些特別的院線更只播文化藝術片。然而,陳凱欣提出,電影是文化的一部分,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否任由香港的電影事業在商言商地發展?她又說,現時特區政府雖有資助香港電影的製作,但對於觀眾可否多元化、有選擇地看到想看的電影,她認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要與內地負責電影部門一齊度度,看看如何協助兩地商業合作。」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對大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內地電影市場的「蛋糕」夠大,另一方面內地影片此前進軍香港市場表現欠佳,未在香港發行,可以說是發行方從經濟效益角度做出的商業選擇。
主要是經濟效益的選擇
饒曙光注意到,2022年,古天樂、劉青雲、劉嘉玲領銜主演的《明日戰記》是香港表現最好的電影,在香港取得8000萬港元票房;但相比之下,該影片在內地輕鬆收穫6.79億的票房佳績。「多部賀歲檔電影未在香港發行,我想這主要是製片方、宣發方從他們經濟效益計算的一個選擇。」
兩地合拍片 有利文化交流
相對在內地電影市場的如日中天,國產片在香港票房一直表現相對疲弱,文化差異是其中不可迴避的原因之一。「當你接受一部電影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文化。」香港影評人協會榮譽會長何威對大公報記者表示。
他提到,「香港的電影市場包括東南亞和歐美的華人社區,這個市場其實也很大。上世紀中葉,國語片曾經在香港是很有市場的。但是現在的海外華人已經到第二、第三代,他們對於國語片的接受能力有限。」
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亦指出,內地電影如果主題是偏南方的,或是動作片,就沒問題;但若然是較北方的笑片,香港觀眾就很難看得明白。相反,香港地道廣東式笑話,內地觀眾也不受落。他說:「就算是看得明白,也笑不出。是近年才出現很多合拍片,將香港與內地的電影文化融合,以前都是各有各拍。」洪祖星表示,近十年國產電影的水準提高了很多,在藝術性、導演及演員表現上,都不輸給香港電影,「我相信要說好中國故事,沒有一個渠道比電影更有力量,唯一一條路就是電影,電影產業最大,最有說服力,可以向全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大公社評|引入內地優秀電影 做大電影市場「蛋糕」
兔年春節受惠於社會復常,香港和內地的電影市場都取得開門紅。特別是內地,賀歲檔在短短數日內突破50億元,取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但遺憾的是,在內地大賣的電影竟然沒有一部在香港上映,本地觀眾想看也看不到,難掩失望。「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能只看美國電影,無視內地電影,百花齊放才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應有之義。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香港電影市場太小,電影發行商看不上眼。以《流浪地球2》為例,出口全球逾百個市場,包括非洲,但香港不在其列,似乎提供了佐證。但事實卻未必如此,例如美國片商也看重香港市場。荷里活大片在美國和香港基本上同步上映,不少美國電影為增加吸引力,還特別加入香港元素,譬如在香港取景、使用香港演員等,所以說,市場規模也許並不是妨礙內地電影進入香港的最主要因素。
是內地電影不對香港觀眾的胃口嗎?在過去,這也許是事實,國產電影的製作水準曾經落後,加上喜好不同,不易在香港觀眾中取得共鳴。但時代在變,觀眾在變,加上現在香港有內地背景、說普通話的人數不少,他們喜歡看內地電影。再說,內地各方面都在突飛猛進,包括電影創作和製作。《流浪地球》第一部數年前在香港上畫,取得不俗的票房;去年引入的《長津湖》,票房更突破千萬,令人刮目相看。電視台引入的國產劇,也一再引起旋風。事實證明,內地影視在香港有觀眾、有市場、有口碑、有號召力,港人不愛看內地電影的說法有些過時和以偏概全。
誠然,一部電影是否上畫,涉及錯綜複雜的因素。在商言商,發行商、院線、電影製片商各有自己的商業考慮,這不足為奇。而香港市場小,每一個重要的「檔期」都十分寶貴,片商要自我保護,這完全可以理解,也應當予以尊重。但另一方面,香港應當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也應該有這個信心和底氣去推動電影院線市場發展,做大「蛋糕」。事實上,香港兼容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十分突出的文化傳播者的角色,這也是世界各地遊客對香港的青睞之處,也是香港價值之所在。我們支持保護好香港的本地電影市場,但同時也應積極研究,如何吸納包括內地在內的更多其他地區的優秀電影來港上映。
香港回歸祖國踏入第26個年頭,內地優秀電影進入香港市場仍面對不少困難,這無論如何是一個問題。讓香港觀眾看到內地以及其他地區的優秀電影,既是滿足市民的需求,也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需要。影視界要突破慣性思維,拓闊視野,積極探索。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呼籲借鏡韓國文化影視業異軍突起的經驗,特區政府也投入不少資源支持文化交流,未來在同步引進內地乃至其他地區優秀電影方面,有關方面也可以再加把勁,讓香港「東方荷里活」的招牌可以更閃亮。
編輯:Bella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