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民憤慨:竟然連流浪2都冇
香港電影業界表示,國產片在香港一直有市場,只因商業考慮限制了引入。
《大公報》昨日專題報道內地熱爆賀歲電影未在香港上映,很多市民失望。報道引起熱烈反響。有讀者點讚表示,《大公報》提出問題,並從多角度入手,廣泛訪問了不同持份者,探討造成這現象的種種原因,集思廣益有建設性。
香港的戲院在新年檔期沒有內地的賀歲片上映,令戲迷非常失望。(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本港電影業界表示,國產片在香港一直有市場,只因商業考慮限制了引入;就如何引入更多內地好電影,兩位本港電影資深從業員均建議在首階段以較低成本設立專門院線及影院,播放內地電影,讓觀眾有更多選擇。
今年內地賀歲電影種類繁多、叫好又叫座,掀起一股觀影熱潮,總票房已逾50億元人民幣,惟沒有一部在香港上映,本地觀眾慨嘆選擇少,亦有很多人因未能觀賞內地好戲而失望。這不僅是個話題,也是一個問題。香港電影導演李力持表示,業界很少把香港和內地兩個市場的放映擺在一起考慮,本地院線會以電影票房為主要考慮因素。
內地今個新年猛片如雲,大批民眾湧到戲院,春節檔總票房已突破60億 元人民幣。(中新社)
李力持建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如果有專門的院線或一些電影院是專門放映內地的電影,相信會吸引很多觀眾。另外,若一些電影等內地放映一輪後,香港再上映,很大機會網上已經有得看了,院線效果就沒這麼好。
香港電影製作人及時事評論員冼國林表示,香港電影業面臨租金昂貴的一大難題,院商租用一個地方做電影院一定會考慮成本回報,過往荷里活大片有票房保證,加上都是大成本、大製作,院商便會優先排期。而現時香港電影發展基金雖有支持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卻無支持電影上映,「即是只支持生產無支持銷售」。
有助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為支持港產和國產大片在本地上映,冼國林建議政府考慮把大專、社區會堂、公共屋邨內現有的電影院平租予院商經營,成為「專門放映內地電影的戲院」。「迷你戲院的打造成本不高,以一個80座位的戲院計算,佔地約5000平方呎,平均每個座位的成本只需約兩萬元,加上其他支出,總投資不足400萬元。」冼國林建議,政府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可以預留場所並以合適的價錢租給院商經營小型戲院。
李力持認為,「香港始終是一個面向世界的窗口,內地電影在港放映的受眾不只是香港市民,更有不少外國人士。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電影也有助於我們的文化傳播。」
談及《流浪地球2》、《滿江紅》等正在內地熱播的賀歲電影之後是否有機會在香港上映,李力持認為,《流浪地球2》是有一定機會的,因為這是一部科幻電影,以特效畫面說故事,增加了趣味性;而且電影當中也有本地人熟悉的香港演員劉德華。就似以前業內常認為有「雙周一成」參演的電影(即周潤發、周星馳、成龍),票房便有保障。
增加合拍片 擴大兩地受眾群
隨着大灣區的建設加速,近年越來越多香港導演、演員北上發展。李力持說,大灣區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他建議通關之後,內地和香港能多合拍一些電影,促進兩地的文化互動、擴大兩地受眾群;政府亦可以放寬在大灣區拍粵語片的審核標準,讓多元題材的電影可以呈現在大家面前。
趁三月電影節引入不同電影
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對現時並沒有有效的渠道讓內地電影在港上映深感失望。「香港電視都可看到中央台,為何不能看到內地電影!」柯創盛認為相關的政策局應跟進研究這問題,當然不是簡單的行政干預,讓觀眾有更多選擇。
資深香港電影人田啟文提到,本港每年三月均有電影節,特區政府可以以此作切入點,引入多些不同地區的電影,當然應該包括內地電影作為文化交流。
銀都每年辦影展 上座率逾七成
在港產片風頭無兩、國產電影業尚在萌芽階段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位於灣仔的影藝戲院是當時香港發行較多國產片的戲院。戲院隸屬銀都機構,在當時定位於藝術和非商業電影,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國產電影,陳凱歌的《孩子王》便是戲院開業放映的電影之一。
經歷租約期滿關門落幕,搬遷重開的影藝戲院如今早已改弦更張,成為香港眾多商業院線之一。其中原因,銀都機構董事兼副總經理楊雪雯告訴大公報記者,過去內地電影要來香港發行必須經過銀都機構和南方影業公司,2003年CEPA簽訂後,內地開放自由市場,內地的片方可以自行尋找香港發行商,香港電影公司也可以自己投資並參與發行國產片,銀都機構因此在後來便較少參與到國產電影在港發行。
內地片在港一直有市場
「其實我們現在也在引進內地電影,只是形式變了。」楊雪雯透露,去年16部國產片在香港上畫,但除《長津湖》外,其餘票房都不理想,有的甚至賺不夠賣廣告的宣傳費用,「所以現在我們的模式變成每年在香港辦中國內地電影展。」自1997年開始,銀都機構每年都會以非商業運作的模式,挑選十幾部優秀的國產電影,每套片做兩到三場,以相對優惠的價格把國產片推薦給香港觀眾。「上座率是全部都超過七成的,有的電影可以達到九成。」楊雪雯相信,內地電影在香港是有一定市場的,「否則我們也不會每年繼續辦了。」
「以銀都來說,我們是很希望能夠在香港做多一點內地電影的,但是很多戲院和電影公司都是商業模式運作的,他們有自己的商業考慮,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集中在社區和學校的推廣。」楊雪雯提到,2021年,銀都機構做了一個百年影展,選擇13套內地電影在工人俱樂部、工會、地區服務處和社區會堂等場所,以及戲院包場等方式,做到超過100場放映,觀影人次約萬人。楊雪雯認為,通過這種方式,能達到一定的影響力和效果。
大公報fb粉絲紛紛留言
大公報facebook專頁本月26日發布多則有關內地電影未在港上映帖文,引起極大回響,吸引逾百粉絲留言,並獲400多粉絲點讚和分享。有人認為內地電影未在港上映與「買片價錢」及「票房」有關,亦有粉絲認為「政府應該補貼電影上映。」
大公報fb發布有關內地電影未在港上映的製圖,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網民各抒己見
粉絲Stephen Tse指出,「要睇吓買片價錢及票房,可以查吓《長津湖1/2》、《流浪地球》香港票房,扣埋宣傳可能唔係賺好多。去年的《萬里歸途》都好快落畫,我都未趕到睇。」另一位粉絲Hadry Lee亦指出,「香港無代理(片商)買片咪無囉,你幾時見過啲西片無代理,都會喺戲院院線睇到㗎?」
粉絲JoJo則認為「政府應該在初期補貼內地電影上映,等觀眾有多選擇;好片自然會多人睇,入座率變高後便不用補貼了。」
文體旅局:發行商戲院協作決定
就內地今年有多部賀歲電影未有在本港新春檔期上畫,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昨日回應大公報查詢表示,香港電影上映的時間、時段和日數,一直由發行商和戲院互相協作決定。政府和香港電影發展局亦會透過協商/資助方式,鼓勵觀眾進入戲院觀看電影。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意見認為,香港可作為將內地電影推向世界的平台。對此,文體及旅遊局發言人稱,香港電影發展局下的「電影製作融資計劃」,亦有資助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而這些製作也包含內地題材和文化,並且會推廣到世界各地。一些純內地題材的國產片如《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奪冠》、《你好,李煥英》等也曾在香港上映,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發言人又稱,香港電影發展局剛剛在今屆政府推出兩項措施(亞洲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開拓與亞洲電影人合拍電影和透過串流平台重建亞洲觀衆群,這些都是政府強化電影業以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工作。
歷史變遷|電影業回歸後趨純商業化
香港早年在城市規劃下各區紛興建獨立戲院,包括1966年開幕、位於新蒲崗的麗宮戲院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擁有多達3000個座位,成為全港戲院之冠。隨着時代變遷,麗宮戲院在1992年拆卸,並重建成為越秀廣場,當中包括住宅及商場。2018年,該商場設置迷你戲院,當然與昔日龐然大物麗宮不可同日而語。
盼新思維推動文化產業
資深香港電影人田啟文表示,港英政府對戲院的規劃是本港電影文化發展一部分。回歸祖國後,電影撥歸商經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理,自此電影發展愈來愈趨向純商業化。田啟文又指出,雖然本港的電影發展基金對電影事業有相關資助,然而應該可以更透徹、更適時。香港電影發展近年失去機動性,一些有噱頭及時效性的電影難以發揮。現屆特區政府把電影發展撥歸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管理,田啟文寄望新一屆政府發揮新思維,把電影作為文化產業重新重點發展。
編輯:津津
審校:蘇萊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