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政策來了!留港最長達30天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6-20

本文要點

廣州市6名科研人員拔頭籌,獲發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2月20日,廣州市6名科研人員拔頭籌,獲發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後首批獲此簽注的內地人才。手持簽注的「嘗鮮者」表示,新措施滿足了內地和港澳人才交流的需求和期待,為內地與港澳科研交流大開方便之門。

2月20日,來自廣州市的6名科研人員獲發首批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吳俊宏、敖敏輝、郭若溪 報道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在廣州出席「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式時表示,新措施將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到港,進行科研、文教、衞健、法律等各方面交流訪問,為打通區內人才流動注入新動力。特區政府期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推進大灣區人才互聯互通。

陳國基:便利人才來港參與專業交流

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等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政策試行實施首日,在廣州南沙,6名科研類人才獲發廣州市首批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作為首批人員,我感覺很榮幸,也很激動!當我們聽到這個政策出台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姬婧告訴記者,只需提供有效期內的港澳通行證、單位出具工作證明和個人職稱證明,就可申請辦理,「非常方便」!如今「簽注」在手,姬婧開心表示「對於在港澳的科研交流活動,現在可以說走就走了!」首批獲得簽注的科研人員紛紛表示,新措施可以更好地滿足灣區內人才交流交往的需求和期待。

三地合力擴大規則銜接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四周年之際,2月20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召開。陳國基在會上致辭時表示,上述新措施將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到港,進行科研、文教、衞健、法律等各方面交流訪問,為打通區內人才流動注入新動力。

陳國基表示,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在「一國兩制」下,能夠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擔當大灣區人才高地的門戶,吸引海外優質人才到來發展。特區政府貫徹大膽創新的精神,去年12月底落實一系列積極吸納各地人才的措施,包括設立以高薪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為目標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陳國基相信有更多來自全球各地優秀人才將會落戶香港,更期待他們來港之後,放遠目光,抓緊大灣區的龐大發展機遇。

「希望粵港澳合力破冰,擴大規則銜接成效,推動在更多專業領域試點跨境執業、放寬執業門檻,完善技能職業資格『一試多證』、直接採認等機制,強化人才、社保服務跨境協作。」廣東省人社廳負責人圍繞深化粵港澳合作提出合作願景。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副研究員王言表示,香港高校實驗室的實驗設備更先進,有很多醫學和生物方面的實驗材料是內地研究所不具備的,有了人才簽注,可節省科研經費的開銷。

港議員:促進人才互動 互利雙贏

多位立法會議員表示,新措施便利內地人才來港交流,促進大灣區內人才互動,為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注入更大的發展動能,達至互利雙贏。

港島東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有關的簽注為香港與內地就科研、文教、衞健、法律、商務等各層面的交流,帶來極大的便利。適逢香港早前與內地全面通關,而有關措施更可對接特區政府早前提出的「為來港參與指定界別短期活動的訪客提供入境便利先導計劃」,實現加乘效應。梁熙呼籲香港的科研機構、教育組織、青年團體等善用這個政策,促進大灣區內人才互動,為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注入更大的發展動能,達至互利雙贏。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新措施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來港交流,內地人才與香港人才互相補位合作,促進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便利人才在香港匯聚交流,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建設發展取得實質的成果。他指出,相較目前的商務簽注的七天逗留期限,人才簽注將大大提高合資格高端人才訪港的便利性。他期望,特區政府舉辦更多學術、創科等交流,進一步推進大灣區人才交流和互動。

推動仲裁合作 業界組團申請

2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正式實施。6類人才中,仲裁員和仲裁機構管理人才屬於法律類人才。擁有超過2000名註冊仲裁員的大灣區內地仲裁界,被認為是受益最大的領域之一。多位符合大灣區人才簽注政策的人士表示,將以機構、協會等不同形式組團申辦大灣區人才簽注,加速開展粵港澳仲裁合作。

大灣區人才簽注政策,將極大推動粵港澳仲裁交流與合作。(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 攝)

作為一名大灣區仲裁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廣東連越律師事務所主任劉濤表示,仲裁機構和仲裁員的業務範圍很大,當事人也常將仲裁地選擇在港澳,內地仲裁員經常需要在內地參與涉港澳業務,以及前往港澳與國內外當事人對接。「接下來,我們會組織律所的仲裁員盡快申請大灣區人才簽注,推動與港澳仲裁界更深入交流合作。」劉濤說。廣州仲裁委副主任王天喜亦表示,「廣州仲裁委將推動本機構仲裁人才申請大灣區人才簽注,也將支持、配合大灣區內地仲裁員申請大灣區人才簽注,推動灣區仲裁人才交流與合作。」

華南仲裁創新與法治發展研究院副理事長劉凱表示,「推動大灣區仲裁規則銜接,需要這些仲裁員去具體落實,執行和運用這些規則,從而使得仲裁的核心環節調動起來,這將極大推動大灣區仲裁事業的融合發展。」劉凱說。

大公社評|聚力創科 打造灣區發展新引擎


  

新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熱點不斷。昨天一日之內就有如下活動:「2023年度國際灣區高峰論壇」在香港開幕,首屆灣區人才大會在廣州召開,大灣區人才簽注政策正式實施,6名廣州市科研人員獲發首批往來港澳人才簽注。近期一系列活動及政策的推進,反映大灣區建設速度在加快。香港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這既是賦能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之舉,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的力量。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版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2022年,灣區內地9個城市加上香港澳門,GDP達到12.9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1%的GDP。究其原因,大灣區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集群,在全球則位居第二位,大灣區完全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起引領中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


發展創新科技已成為香港社會的共識。過去5年,特區政府為創科投入超過1500億元。特區政府月前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方向八大政策,為未來創科發展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路徑,這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特區政府對創新科技的高度重視和務實行動。對香港來說,進一步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是吸引更多人才,為此特區政府提出了全球「搶人才」政策,包括推出「高才通」,反應超乎預期,兩個月內已收到1萬多份申請,其中近8000人已獲批,大部分在30歲以下,年薪250萬元的則佔六分之一。這足以證明,香港是一塊創新熱土,3年內吸引10萬人才的目標完全有可能實現。


當然,科技人才是「香餑餑」,全球各地都在爭奪。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泰國等都是奇招百出。日本近日推出高端簽證,吸引高薪人才,居滿一年就可以獲得永久居留權,這似乎是衝着香港的「高才通」政策而來。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也要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


香港在吸才方面的另一大優勢,是背靠國家。目前香港的幾大院校都已在廣東建設分校,可以吸納全國的優秀學生,他們有機會成為推動香港科技發展的生力軍。更重要的是,國家全方位支持香港創科發展,包括在香港建立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研平台,持續推動科研基金和技術過境,不斷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香港的開放,大力支持香港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平台。最近推出人才簽注政策,人才可以獲得最長5年的無限次往返港澳簽證,為香港創科發展和灣區科技合作注入強大動力。


事實上,灣區內的人才流動是雙向互利的,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香港挖內地的人才,或內地搶香港的人才,而是通過加速區內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實現更合理配置,獲得更佳效益,達到更好效果。


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正在提速,香港創科即將步入服務香港、貢獻國家的快車道。正如昨日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所指出:「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香港要聯手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澳門,積極作為,成為中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以及科技協同創新的典範。



編輯:津津

審校:蘇萊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3.02.20)周一


李家超公布新計劃,與廣東有關


為了中國,美軍和白宮開「撕」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