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上百條留言,在這談錢不傷感情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匯 2023-06-20

又到了這個日子,派糖日!

點開財政預算案的Facebook,公眾諮詢帖的198條評論中,一句句「財政司你好」、「陳司長您好」、「財爺你好」後,緊跟着各式各樣的訴求。

「夾心階層真是好可憐,公屋無份排,私樓無本事供,婚都唔敢結,仔又唔敢生。」

「物價上漲,各様電水費交通工具加價,令收入少的升斗市民苦不堪言,祈求重點扶貧加重力度。」

……

每一句話背後都承載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縮影,也折射了香港經濟的側影。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大凡不親手掙錢的人,多半不貪財;親手掙錢的才有了一文想兩文。」

政府的錢撥去哪?用幾多?財政預算案中看似很遠的冷冰冰的數字,其實和每個具體的人都息息相關。

生活中方方面面要用錢,疫下三年,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不如從前,家庭收入減少,但家庭支出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而有增無減,讓普通人的生活變得捉襟見肘。另外,房產貶值和投資失敗率上升也令基層民眾面臨斷供的危機。

在今年預算案公布之前,財政預算案Facebook下公眾的聲音,更像一面訴苦鏡和心願墻。

是否派發全民消費券無疑是財政預算案的熱門話題,一個「派」字盛滿了市民們對消費券和現金的渴望。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派10000元,有人提出「應該要15000元」,有人說「20000元最好,好事成雙」,也有人認為就算只有5000元也是好的,好過沒有

希望派消費券和希望直接派現金的人數不相上下,有觀點是「消費券只會拉高通脹,除非禁止商家抬價,派現金最好」,也有人表示如果派現金大家可能會存起來不用,但須在限期內使用的消費券對經濟則有一定幫助。

雖然大家對金額和形式各有各的想法,但希望「派糖」的心情還是很相通。

糖到底有多甜?香港過往到底派了多少消費券?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已经出来了,大家的心願都達成了嗎?

 好消息是——今年又有消費券!求消費券的心願達成!

其實自2021年開始,香港已經連續2年推出消費券計劃,不是28,不是88,香港的電子消費券是5000元和10000元。

看到這麼多「小目標」,如果你感覺快要失去了對錢的概念,你不是一個人……

先前說派5000都好的人預言成真。今年繼續派5000元消費券,港漂也有2500元。

「我們家有四口人,消費券主要消費還是在日常生活如超市、食飯,也會購買數碼產品。」從事互聯網行業的香港市民Ivan如是說。

Ivan表示消費券對基層市民的幫助很大,非常期望這項福利可以持續下去。雖然是一家四口,但合乎資格領取消費券的其實只有夫妻倆人。

由於Ivan的妻子是家庭主婦,沒有額外收入,消費券無形之中減輕了一些家庭支出負擔,小孩子想要的小玩具也能買上了。

小石正在香港讀博,作為一個2年港漂學生,她曾表示希望消費券金額「不合理的話八百萬,合理的話10000」,當然,今年她只能獲得2500了,「有好過無」嘛。

雖然已經在香港生活了2年,但她幾乎沒聽說過財政預算案,只感受到消費券和交通補貼和自己有些關聯。

去年領取到5000元消費券的小石表示自己大部分都在超市消費了,主要花在吃喝上,學校飯堂也可以使用。「我就是正常使用、正常支出。沒說因為多發給我這麼一部分錢就去報復性消費。

在港澳兩地生活的馬斯提及消費券笑得非常開心:「我們家有六个人,日常都是一家人一起出去購物、吃飯,消费券對於我們這種大家庭來說是非常好的福利。」

他希望未来政府能夠學習内地或者澳門政府,連同支付平台推出消費優惠計劃。如果可以降低成本刺激消費,令市民受惠、平台亦可增加使用量,将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而面對三年疫情分隔兩地的一家四口,Ivan期望未来可以嘗試面向香港本土派發旅遊券刺激經濟和旅游。

其實從香港1997-98至2022-23年度的綜合賬目中可以看出,近年金融狀況收緊,財政壓力並不小。

在財政已經赤字的情況下,政府今年仍然選擇為市民提供消費券。誠然,疫情三年來,這一項非經常性支出對民眾可谓是一筆緊急救助金,但是長此以往,政府庫房是否能够支撐下去?經濟發展能否得到良性循環?這些都應該是很關鍵的命題。

消費券就像一顆短期的特效糖,可以緩解一時,卻不能派發一世。

一直以来困住大家的另一座大山则是「樓」、「屋」、「房」……

曾有人說全世界中國人最愛買房,覺得買了房才有家,才有歸屬感。

香港樓價高昂、貴絕全球。根據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去年公布的新一份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報告調查截至2021年第三季),香港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榜首。

這意味在香港一個家庭至少需不吃不喝23.2年,才能負擔得起一套住房。對於普通打工仔而言,上樓和登天的難度可能不相上下吧。因此,公屋(一般由政府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成為很多香港人的不二選擇。

 好消息是——截至2022年底,約7000個過渡性房屋(為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的壓力提出的項目)單位已投入服務,預計未來2年另外有約14000個單位相繼落成啓用。

財爺稱,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高約20%,可以滿足未來10年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什麼是公屋?

香港的公屋相當於内地的公租房,需要每個月交租金,一般要自己出錢做下簡單裝修。

截至2022年12月,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公屋時間為5.5年,聽起來很久,但和往年比其實已經縮短了時長。

Rose輪候7年半,終於等到了35.88平方米(386呎)的小兩房公屋。由於香港已經沒有公攤面積,所以這35.88平米是實實在在的使用面積月租只需2000元。

Rose算了這麽一筆賬——如果全家人居住這個月租2000元的小兩房公屋20年,房租48萬,外加裝修款20萬元,這20年在住房上的消費不到70萬元;而同地段同面積居屋售價超過333萬元(每呎售8,640元,參考2023年平均市值呎價,如貸款供樓,則需要花費更多)。可見住上公屋,家庭開支節省了不只是一點點。

提到公屋,馬斯露出略顯痛苦的神情,因為他正是排隊等上樓的一份子:「租房壓力很大,家里人多,住的房子小,生活起來難免會不舒服。」

也有「夾心階層」表示現時的公屋計分制度對他們並不友好,連輪候公屋的機會都沒有,「尤其是單人,30-40歳的人,大多數都在捱貴租」。

Condi租住在大概65平米的私人住宅,一個月的房租便要19000元港幣。

而馬斯認為政府是真的有在落力做事,像「簡約公屋」這種短暫性房屋很不錯,能有效地幫助在劏房受苦的市民。

 好消息是——交通補貼還有!延長半年至今年10月底。

只要每月超出200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便能獲得三分之一的補貼(每月500元為上限)。

假設你每月的公共交通開支為 HK$1000,可獲的補貼如下:

生活在香港,出行上的花銷真不小。

小石每日都要搭乘公共交通往返家和學校,每月16號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一個需要被記住的日子。因為每月這天開始,只要在地鐵站的補貼領取機器輕輕一拍八達通,便能回血。

上個月小石領了整整165元補貼,看到金額的那一刻難掩心中暗爽。

日常接送孩子上下學的Ivan妻子並不夠資格獲得交通補貼,Ivan表示學校離家並不太遠,達到這個數字有點難。

「交通補貼?是什麼?」問到交通補貼,馬斯則毫不知情,他表示對於往返港澳的人來說,如果不是燃油補貼,一般來說都沒什麼幫助。

雖然交通補貼不能惠及到每一個人,但其實在交通補貼方面,政府涉及額外開支約10.8億元,估計每月惠及約350萬名市民對大部分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的人而言,交通補貼雖然少,但卻像一顆薄荷糖,在飽餐一頓之後輕微緩解味蕾的疲憊,帶來一陣清新。

此外,遊客只要使用八達通達到一定的金額,同樣能夠享受到這份補貼。

消費券、房屋和交通是財政預算案Facebook公眾諮詢帖下最貼近市民、市民最關心的議題。

而縱觀近3年的財政預算案,關鍵詞也在不斷變化中。

錢雖不是萬能,但生活處處離不開錢。

奧斯卡最佳影片《上流寄生族》(《寄生蟲》)中有這麼一段對白:「錢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燙平了 」,深刻刻畫對貧富的觀察是這部電影精彩的原因之一。

香港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非數字可以衡量。短短兩秒在街頭擦肩而過的兩個人之間也許便有一道鴻溝。

財政預算案的意義或許便在於此。恢復經濟、支援市民、推動發展,將一筆筆開支花在刀刃上,努力去創造一個適合每一位市民的香港。

正如財爺所言:「過去三年,大家都過了不容易的生活,難免會有鬱悶的時候。隨着疫情過去,大家自由出行,大型盛事相繼復辦,我見到好多市民都開懷起來。一張張笑臉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重新結連、珍惜彼此。」

我們都相信,心願總會達成,香港定會更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涉及人名均為化名)


文字:Nora、輕雲、喬一

數據:小夏、Nora
內容、視覺編輯:Nora、小夏

審校:京辰


往期推薦

派嗎?派啊!百萬香港訪客有份


咩話?挑戰500蚊在香港玩兩日?


回顧2022,港人都去哪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