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0 VS 50,多少人能等到希望到來的那天?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香港的器官捐贈者比率,世界排名在下游位置。截至2021年,每100萬港人中,只有4.99人進行遺體器官捐贈,但全港等候器官移植的病患高達3000人。



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賴振雄 報道   

香港移植學會在疫情三年後,昨日(26日)恢復舉辦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推廣器官捐贈。

香港移植學會昨日舉辦「器官捐贈 大愛無疆」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香港移植學會會長馬錦文表示,香港及全世界受疫情影響,過去三年器官捐贈數字同過往比較有下降趨勢。除了疫情對醫療系統壓力有影響,家屬拒絕捐贈亦是原因之一,「當潛在捐贈者已經處於腦死亡狀態時,有一半家屬最後都決定不捐贈。」她認為新冠疫情過後,現在是一個好時機,全面檢視現時的移植服務,以提升本港的器官捐贈率。

去年移植心肝腎僅103宗

盧寵茂致辭時表示,本港的器官捐贈名冊上,現有35萬名登記者,但按照全港700萬人口的比例計算,登記人數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本港去年全年有352宗器官移植,較2018年的509宗、2019年的445宗減少。去年移植個案中,涉及心、肺、腎、肝的只有103宗,其餘主要是眼角膜,佔244宗。去年有2968人等候器官捐贈,當中2451人等候換腎,81人等候換心,66人等候換肝,13人等候換肺,357人等候換眼角膜。

大公報記者翻查《國際器官捐贈與移植登記組織》的世界各地器官捐贈數字,以每100萬人計,香港不論在活體和遺體捐贈者比率,也不足5人,位列全球較後位置。遺體捐贈方面,西班牙和美國長期高踞前列位置,每100萬人計,分別超過40人,接近香港的八倍,歐洲國家的比率較高,亞洲地區或國家平均較低。

不清楚意願 家屬多拒捐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醫生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本港器官捐贈比率排名位列全球較後位置,源於中國人傳統,包括離世後留全屍,佔接近一半其次是家人不清楚逝者的意願,無法作出決定,另一原因是家人意見分歧,為免在傷心時刻出現爭拗,寧可拒絕捐贈,導致捐贈人數長期偏少。

周醫生指出,涉及心和肺等內臟組織,在醫生判定事主已經腦幹死亡時,必須在拔喉後數小時作出捐贈的決定,否則難以再用,眼角膜、皮膚組織及長骨則可以在離世後翌日,才決定捐出。

馬錦文建議,在社區加強器官捐贈教育,減低因認識不足而拒絕捐贈的比率,以及在醫療系統內,加強醫護培訓,改善找出潛在捐贈者的方式,並引入新科技去提升捐贈器官的使用率。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政府已努力宣傳和教育,但過去數字所見,捐贈數字短期難有大幅上升,透過歐美等地捐贈又因地理和運輸時間,存在一定困難。她認為,啟動在內地系統中配對的機制是新出路,期望盡快達成協議,將機制恆常化。

去年成功換心 B女芷希重生

在香港與內地通力合作下,患急性心臟衰竭的4個月大女嬰芷希於去年12月成功換心,成為本港首宗接受內地捐贈器官並進行移植手術的個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表示,期望香港與內地互換器官捐贈可恆常化,考慮設立「第二層分配機制」,幫助更多病人。

患急性心臟衰竭的4個月大女嬰芷希於去年12月成功換心

盧寵茂就兩地合作研第二層機制

盧寵茂早前率團訪問北京期間,到訪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拜訪基金會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教授,討論兩地就器官捐贈的合作機制,希望做到恆常化。

盧寵茂期望香港與內地跨境器官捐贈可以恒常化(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盧寵茂表示,芷希的個案顯示,內地的器官捐贈和移植技術達到了國際水準,能與香港接軌,且國家幅員廣大,擁有十四億人口,過去十年的器官捐贈發展很快。而本港亦曾試過將AB型肝臟捐贈到台灣。


他透露,內地與香港現時各有配對器官的機制,即是第一層分配機制,而就兩地合作,現時考慮的方案是設立第二層分配機制,即是當一方的器官移植輪候系統中,捐出的器官沒有成功配對適合病人,就可以啟動機制,跨境捐贈到另一方。

捐贈者女兒:

爸爸一人救了五個家庭!

捐贈一個器官,有機會拯救一個家庭,惟近年捐贈者數量逐漸下降,今年53歲的心臟移植受贈者徐嘉樂回憶,有太多病友未等到移植機會,就已經離世,「如果更多人獻出愛心,登記捐贈或向家人表達意願,相信這種情況一定會減少」。

受贈者籲踴躍登記捐贈

徐嘉樂於2015年因血管堵塞,心肌大面積壞死,突發心臟衰竭,需靠人工心臟續命,「當時心功能幾乎只剩9%,醫生也無能為力,說能用的藥都用上了,唯一方法是換心。」煎熬等待4年後,他終於成功換心,感恩素昧平生的捐贈者,並改變人生觀,不再事事執著和計較,由昔日急躁緊張,改為放慢生活,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在他的積極呼籲下,不少朋友準備登記器官捐贈。

方小姐(左)分享捐贈父親器官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方小姐的爸爸在疫情期間一個清晨,突然呼吸困難,原來是頸部兩條主動脈堵塞,做通血管手術後,情況仍變差,翌日下午證實腦幹死亡。

「爸爸生前喜歡幫助人,見到有婆婆過馬路都一定幫手攙扶。雖然未曾與他溝通過器官捐獻,但相信他也會同意我們的決定。」方小姐說,家人商議決定捐出爸爸的肝臟、兩個腎臟和兩個眼角膜,拯救了五個家庭。

「人離開了,只剩一個軀殼,能幫就幫吧,說不定與我擦肩而過的某個人就是爸爸生命的延續。」方小姐呼籲其他遇到同樣情況的人,讓離世親人遺愛人間。

捐贈器官 多名人響應

政府致力宣傳器官捐贈,多位城中名人包括藝人佘詩曼、車淑梅、歌星許冠傑、張智霖、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等已紛紛響應登記。

車淑梅昨日向《大公報》表示,一人捐贈,最多可救七個人,連同受助者也受惠,所以自己早於十多年前,已簽署及承諾捐贈器官,「病人由半隻腳踏入鬼門關,到(獲得器官捐贈後)可以重返人間,非常有意義!」她又表示,現在透過網上登記,有電子紀錄,不用再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卡在身。

井水集 | 3000 VS 50



文/聞風


時隔3年,香港移植學會再度舉辦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讓兩百多名器官受贈者透過活動,向捐贈者和醫護人員表達感謝。活動可以等3年,但病人卻等不了3年。香港醫療水平聞名國際,但在器官捐贈上,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有着明顯差距,有關部門應有更積極舉措,推廣器官捐贈文化。


香港自2008年開始推出「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至今已15年。隨着科技的進步,登記方式越來越方便,然而登記人數的比例,以及成功捐贈率始終未見明顯上升。截至去年底,登記人數只有約35萬人,與2020年相比增速明顯放緩,至於去年全年的器官捐贈人數,則僅有52人。


登記程序複雜並不是讓市民卻步的主要因素,恐怕原因還是出在一些傳統觀念上,或與家屬不知逝者有否意願捐出器官等因素有關。要改變這一現象,有關部門就需投放更多資源,加強推廣教育,讓器官捐贈文化深入人心。同時要有更積極有效的游說工作,而非被動地以「捐贈屬自願性質」來應對。


另一方面,現時器官捐贈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確認腦死亡,惟香港並非每宗病例都會進行腦死亡測試。礙於程序問題,目前香港每年確認為腦死亡的死者,只有1%,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捐贈器官的成功比率。事實上,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如西班牙,腦死亡比例達到13%,差距相當明顯。因此,檢討和完善現有的醫療機制,應成為有關部門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截至昨日為止,本港正等候器官移植的就有近3000人,若按一年僅約50人獲成功捐贈的情況來計算,有多少人能等到希望到來的一天?每增加一宗器官捐贈,就意味着多一人獲得救治。特區政府要拿出更大的努力,改善香港的器官捐贈情況。



編輯:喬一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這裏,將成為香港新打卡點!


一張高鐵票 等足10小時 揭5大問題


大文快報(2023.03.26)周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