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沒去過香港,卻這樣「到」了香港
11日,一袋造血幹細胞躺在專用的低溫保溫箱中,從廣州搭乘高鐵抵達香港的醫院。一位配型成功的香港白血病患者正等着這袋造血幹細胞實施手術延續生命。
前一天,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30歲出頭的廣東小哥小莊花了4個小時為香港患者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採集。這袋300毫升造血幹細胞讓粵港兩個陌生人血脈相連。
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內地首例非凍存造血幹細胞境外捐獻。小莊說,希望自己的捐獻可以延續另一個人的生命。
「以前去醫院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但這一次,是為了一位素未謀面的香港同胞。」小莊說。10日,小莊躺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輸血科的病床上,靜靜地看着血液從手臂的血管流出,經過血液分離機,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再回到自己的身體裏。持續4個小時的分離過程,靜脈穿刺時遠強於普通打針的疼痛,讓他覺得,身體的一部分離開了自己。
提前2個月準備 歷4小時採血
四小時的採血,背後是提前2個月的準備。今年3月底,小莊接到紅十字會配型成功的電話,對方是香港的一名白血病患者。在電話裏一聽說捐獻造血幹細胞,小莊毫無遲疑地答應了,「這值得做」。
這樣的爽快,讓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德明印象深刻。「第一次見到小莊的時候,他有些瘦小。」陳德明還記得,他當時拍了拍小莊的肩膀,提醒要多吃點,增加體重,對捐獻更好。
往後的日子裏,小莊的飯量從一頓一碗增加到了三碗,最終成功增重10斤,達到了成年後的體重巔峰。不僅如此,他增加了運動量,每天下班後都去跑步,「感覺身體結實了一點。」小莊說,這麼拚命鍛煉,是因為想在最好的狀態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
為了救助這位香港患者,小莊先後抽了4次血,扎了18次將造血幹細胞誘導至外周循環血液的動員針。每一次針頭扎進皮膚,痛感是平時打針的兩倍,但他依然沒打「退堂鼓」。他說:「我的這份承諾關乎到另一個的生命,不能輕易反悔。」
接到配型電話 立即答「願意」
這次捐贈起源於一次五年前的獻血。小莊當時是第一次獻血,他懷着好奇心簽下同意書,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在醫學上,需接受移植的血液病患者找到合適的非親緣捐獻者概率並不高,非親緣關係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合的概率為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有的罕見型甚至達到了幾十萬分之一。
「所以今年4月初接到電話,我與一名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HLA配型相合,詢問我是否願意捐獻。」小莊說,「願意」是他立即的回答。
11日,在採集完造血幹細胞後,小莊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一起坐車,從廣州回到所在的廣東小城。同時,他捐獻的造血幹細胞順利乘高鐵抵達香港醫院。
看着一路上窗邊風景疾馳,回想起這幾個月不斷在醫院進出的經歷,小莊覺得:「這一切都值得的。」粵港兩地市民一直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小莊說,希望自己的捐獻可以延續另一個人的生命。
「香港離廣東很近,從未去過,一直想去看一看、走一走。」小莊笑言:「雖然我沒去過香港,但造血幹細胞比我先行一步來香港。」
文/龍眠山
從未來過香港,卻以另類方式「到」了香港。這是一個捐獻造血幹細胞拯救危急病人的故事,是一個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故事,生動書寫了內地和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故事。
捐獻者莊先生為了這次採集,他請假15天到廣州,接受各種檢測和準備。更難得的是,家人支持他的善舉,公司領導主動代班工作,更多的人通過他的經歷了解到造血幹細胞的捐獻細節,願意登記做捐獻者,讓更多的病人延續生命。
為了挽救香港血液病人的生命,內地捐獻造血幹細胞個案已累積100多宗。捐獻者與獲得者素昧平生,雖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香港人口基數小,配對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祖國內地十四億多人口以及由此可能存在的大量潛在捐獻者,為香港病人帶來希望。
內容來源:大公報 A8版
報紙編輯:王孫云鶴 賴國良
網絡編輯:蘇萊
審校:林犀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