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薪2000!你願意來香港「搬磚」嘛?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8-19

本文要點

特區政府正式官宣,將引入2萬外勞!

為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在建造業及運輸業推出特別計劃輸入外勞,並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

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勞特別計劃輸入勞工配額上限為20000名,最快下月接受申請,九月有外勞輸入。建造業名額最多,輸入外勞上限為12000人,僱主須在工地提供宿舍,或租用政府提供的中央宿舍。

政府表示,輸入勞工是應對勞工短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會多管齊下應對人力短缺問題,強調「本地勞工優先」繼續會是政府人力政策的基礎,會多方面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隨着人口高齡化,本港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減少,本地勞動人口由2018年368萬人的高峰,下跌至2022年的346萬人。繼勞工及福利局今年六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外,發展局和運輸及物流局將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

須為建造業外勞提供住宿

昨日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率領一眾官員就輸入勞工安排舉行記者會,公布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勞工限額為20000個,建造業佔12000個、航空業佔6300個,公共小巴、客車行業佔1700個。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設立特別計劃是期望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重申本地勞工優先的大原則不變,「我們不期望這些人手短缺全部利用輸入勞工補充,盼望有更多本地工人加入相關行業。」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引述建造業議會的報告指出,現時棚架工、木工、泥水工、灌漿工人,以及機械操作員等均屬人力資源短缺工種。在住宿安排上,建造業特別計劃的僱主須提供住宿,包括工地宿舍或中央宿舍,當局將把元朗潭尾社區隔離設施會作為其中一個中央宿舍,有關的私人業權人同意無償延長政府使用該地段約兩年。

上述地段約有2000多個方艙設施單位,而每一單位內可放置數張床,預計住宿規模約為8000人,同時計劃加裝活動室、多用途室和煮食空間等,政府會向使用設施的僱主收租,收回費用。

根據香港建築業協會數據的統計,日薪工資最高的是混凝土工人,高達2600港幣,一個月開工20天可拿下5.2萬月薪。

外勞補位 小巴仍有近千空缺

「本地招聘也追不上需求」,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稱,本港航空業、公共小巴、客車勞工短缺最為嚴重。

林世雄表示,以航空業為例,機場運力已回復疫前一半,現階段缺乏12000名員工,機場2024年底所需人手將升至6.9萬人,空缺增至16000人,局方預料大部分機場外勞會於內地居住,每日跨境交通接送會由機場管理局統籌,交通費用會由外勞自行承擔。

政府亦認為小巴司機不會被輸入勞工替代。林世雄強調,即使公共小巴由外勞「補位」後,仍有近1000個空缺需待本地工人填補,期望有更多本地勞工可以投身小巴司機行業。

合約期最長兩年 不自動續約

至於整體配額方面,黃偉綸形容是「滾動」式配額,完成合約後便會離開,那個配額便會釋放出來。合約期與現時「補充勞工計劃」一樣,輸入勞工計劃下每份僱傭合約的最長年期為兩年,約滿後不會自動續約。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計劃列明僱主須以不少於相關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招聘本地工人及輸入勞工。他形容中位數就像「排櫈仔」般,看工資排名最中間的一個數目,本地人仍佔多數,中位數反映的仍是本地工人取得的工資,不會因為外勞加入而影響本地工人福利及工資。

另有工會憂慮計劃或會使市場過分依賴輸入外地勞工,期望政府檢討職學教育,鼓勵更多青年投入職訓;鼓勵僱主照顧家庭崗位婦女兼職,以釋放婦女勞動力;設立專項人力資源培訓基金,加大本地勞工培訓力度和配套支援。

社評|輸入外勞以保障本地就業優先為前提



有人擔心低薪外勞會搶走「本地人飯碗」,或壓低本地人收入,但香港應不會有這個問題。首先,特區政府明確規定,外勞的薪酬不低於本地工人入息的中位數,這就降低了商家單為降低人工成本而大量申請外勞的動機;其二,建造業外勞主要用於政府工程,方便監管,外判商若從中盤剝抽佣將面對法律風險。


另外,特區政府規定僱主聘請兩名本地工人,可獲一個外勞配額;僱主每月需為外勞支付400元培訓費,這些措施借鑒了外地經驗,有助保障本地居民利益及就業優先原則。
其實,輸入外勞並非始於今日。香港安老院早已通過特別計劃引入外勞,機場三跑工程也引入了數百名外勞。隨着本地人口老化加劇,年輕一輩的擇業習慣改變,香港各行各業都出現人手荒。
再看運輸業,外勞配額是8000人,其中機場配額為6300人,遠低於機場勞工缺口的17000人。另外,小巴司機長年招不到人手,以致白髮司機成為香港街頭一景,高齡司機意外頻生也時常成為熱門話題,說明該行業引入1700個配額其實不算多。
勞工人手短缺是發達經濟體面對的普遍性挑戰,輸入外勞也是普遍性做法,相比新加坡等地外勞佔本地勞工人口的比例,香港其實是低水平。同時也要看到,輸入外勞是一個複雜的工程,有不少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居住問題。特區政府已有預案,元朗潭尾一些隔離設施可改為臨時居所,另外一些外勞則可以居住深圳、珠海等地,白天來香港工作。
不可否認,輸入外勞存在雙方適應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可能因語言、生活習慣等不同與本地居民產生摩擦,這類事情往往受到輿論高度關注,更可能被別有用心者用來挑撥離間。
入鄉隨俗,對外勞的事前培訓是必要的,香港居民也要展現包容。因為外勞是為香港服務的,是建設力量,外勞的辛勤付出改善了香港居民的生活質素,我們應該感謝,而不是吹毛求疵。


內容來源:大公報A4、A5版
報紙記者:鍾佩欣 賴振雄
報紙編輯:劉仁杰 鍾偉畧 鄭小萍 葉錦秋
網絡編輯:蘇萊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3.06.13)周二


「這樣的報道,大家愛看!」


黑黃勾結橫行 不除難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