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標題黨」,港媒還是輸了!
這些港譯片名,要把人笑「瘋」了!
上周末,小編百無聊賴,打算去戲院看電影。
點開電影場次詳情頁,眼睛裏登時閃出一絲詭異的光。
《大叔夢中人》、《真的狠愛你》、《游夜水》……
小編內心: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比起毒舌的港媒標題,港譯片名的「銷魂」程度真是毫不遜色。
前幾年上映的《Run》(內地譯作《逃跑》),講述了病態的母愛,在香港則被翻譯為《疑·媽》。
有網友評論「疑媽開下集係咪叫疑丈?」
不得不提,港譯片名的確挺「鍾愛」媽媽。
《忘年戀曲》講述了兩個媽媽紛紛愛上彼此好友兒子的故事。內地翻譯含蓄文藝,但是港版簡單明了地翻成了《我愛你媽》。
翻譯老師,您是懂幽默的。
《登堂入室》在香港叫《偷戀隔籬媽》,「炸裂」指數百分之一萬。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在香港就變成了《走佬阿媽》。
「迫害」完「媽媽」,「爸爸」自然也「難逃魔爪」。
《托尼·厄德曼》→《爸不得妳快樂》
《回歸》→《爸不得愛你》
《困在時間裏的父親》被譯為《爸爸可否不要老》。
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困在心緒裏的兒子》港譯是《兒子可否不要走》。
請問下一部是不是要翻成《媽媽再愛我一次》?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隱隱約約有發現,港譯片名特點之一就是套用公式,不同電影類型都有與其相對應的「關鍵字」。
如托納托雷導演的「時空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在香港分別被譯成了《星光伴我心》、《聲光伴我飛》、《真愛伴我行》。
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阿辛正傳》,港譯則分別是《作死不離3兄弟》、《打死不離3父女》、《打死不離歌星夢》、《打死不離喇星夢》。
很難不感歎,翻譯老師,您着實深諳打工人「摸魚」大法。
除此之外,「離奇xx」,「xx奇兵」,「xx奇緣」,「xx殺機」也是常見的港譯片名萬能鑰匙。
多年前就已經有網友總結出了港譯片名方程式。
各種常用詞彙排列組合一搭,我們都是港片翻譯家!
港譯片名還特別喜歡劇透,主打一個拒絕「抽象」。
懸念?反轉?在香港是行不通的!
舉個栗子,《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被譯作了《想死冇咁易》,看過電影的朋友都知道,男主人公想死確實是沒那麼簡單。
《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初戀有病》
《鄰家大賤諜》→《兩公婆決戰特務王》
《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抗癌的我》→《風雨同路兩支公》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地球不死人》
不過,小編認為最「泥石流」的譯名還得是下面這部:
《波拉特》→《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着數》
誰看了都說,真誠是港譯片名永遠的必殺技。
按這種翻譯方式,去年內地熱映片《消失的她》票房可能就得縮水一大半了。
除了愛劇透,港譯片名的另一大特色是運用了大量的諧音梗和俚語。
無論電影主人公是美國人,法國人,韓國人還是日本人,來了都統統「入鄉隨俗」變成香港人。
如《鈦》在香港譯作《變鈦》,與電影中女主角從「變鈦」轉向了「變態」的劇情相吻合,這波「抖機靈」不要「鈦」妙。
《孤兒怨》的港譯為《孤疑》,「兒」和「疑」兩字在粵語裏同音。
大玩諧音梗和俚語的譯名還有很多:
《伯德小姐》→《不得鳥小姐》
《瘋狂動物城》→《優獸大都會》
《女間諜》→《凸務MADAM》
《弗蘭西絲·哈》,港譯是《凡事哈》。
還有一些譯名,乍一看讓人滿臉問號,實則是化用了香港本地經典影視作品或歌曲的名稱。
《何以為家》在香港被翻譯為《星仔打官司》,一度引起網友熱議。
但粵語區的朋友們對於「星仔」應該並不陌生。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引進的日本動畫《家なき子》,翻譯名稱就是《星仔走天涯》(內地譯作《咪咪流浪記》)。
日本喜劇電影《魔幻時刻》在香港叫《黑幫有個荷里活》,借用的則是陳果的那部《香港有個荷里活》。
經典作品《這個殺手不太冷》,借用了張學友1994年發行的熱門歌曲《這個冬天不太冷》。
……
玩笑歸玩笑,雖然許多港譯片名讓人笑到低脂,但也不乏經典的神翻譯。
如廣為流傳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阿甘正傳》、《人鬼情未了》、《風月俏佳人》、《仙樂飄飄處處聞》均出自香港,無不讓人拍案叫絕。
並且,許多港譯片名看似「無厘頭」、「語不驚人死不休」,背後反映出的其實是香港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港人粵語使用頻率高,常常中英夾雜,香港電影業一直在娛樂性較強的環境中發展。出於商業考量,發行商為了使來港上映的外語電影譯名更加「貼地」,取名時大多追求玩味噱頭,從而吸引觀眾買票進場。
無需過分較真地論斷孰好孰壞,這是一套香港專屬充滿市井氣的翻譯哲學。
《出貓特攻隊》
《幻海奇緣》
《皇上無話兒》
編輯:Akira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