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陆林:睡眠医学新进展 | CSP2017

2017-09-12 吕律 胡大一大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脉通导读

9月9日上午,207分会场召开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专题会议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睡眠医学新进展」的讲座。 


9月7-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于浙江省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9月9日上午,207分会场召开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专题会议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睡眠医学新进展」的讲座。 

以下为主要内容—— 

陆林教授指出,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全球患病率达9-15%,是涉及全人类的重要医疗卫生公共问题。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约6-10%的人符合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在一般人群中,失眠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发生失眠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 

为推进睡眠医学的发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并于1996年、2003年、2011年相继发布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计划」。


「中国脑计划」全称为「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 



睡眠对机体的影响


1. 睡眠与社会行为


▶ 睡眠可降低长期的社会偏见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睡眠可降低长期的社会偏见。在该研究中,参与者首先被要求进行一些反偏见的学习。例如,一般的性别偏见是女性应该学习文科而非理科,反偏见学习通过一系列设计把女性和理科联系在一起,在睡眠状态下再反复暴露与该联系相关的线索(如声音等)。醒后测试发现,受试者的偏见明显降低。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偏见是难以消除的,这一发现为解决这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开辟了崭新的方向。 

▶ 充足的睡眠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起重要作用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损害会影响个体对于他人面部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判断。此项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睡眠与遗忘


▶ 睡觉是为了忘记每天所学到的一些东西 

近期,发表于Science上的两篇论文为「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提供了证据:我们睡觉是为了忘记每天所学到的一些东西。研究显示,睡眠中小鼠脑内的突触大小比清醒小鼠小18%;在睡眠期间,突触表面蛋白的数量有所下降。 

▶ 在睡眠状态下可抹除恐惧记忆 

美国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者均发现睡眠状态下反复暴露于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条件线索可显著降低恐惧反应,提示在睡眠状态下可抹除恐惧记忆。《自然》及《睡眠》杂志中的评论文章认为,睡眠可被用来操纵恐惧记忆,这将为PTSD的非药理学治疗开辟新途径。 


3. 睡眠与认知功能


▶ 睡眠剥夺使主要的认知功能下降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于压力和睡眠剥夺状态时,更容易承认自己根本没有犯过的罪行。睡眠剥夺时,额叶的活跃程度显著降低,而这一大脑区域和执行功能、决策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当人类处于睡眠剥夺状态时,一些主要的认知功能会减退,包括记忆、判断、决策相关认知功能。 


4. 睡眠与脑保护


▶ 睡眠不足导致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睡眠过程中的脑活动,发现睡眠过程中大量脑脊液(CSF)流入大脑,但是在清醒状态时却不会;睡眠时运载CSF的神经胶质细胞通道会扩张60%。上述结果表明,睡眠时大脑会清理「垃圾」,睡眠不足会使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或许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5. 睡眠与精神分裂症


▶ 睡眠剥夺时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对健康人进行24小时的睡眠剥夺后,受试者的前脉冲抑制(PPI)减少,前脉冲抑制的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一项生物指标;睡眠剥夺同时也导致受试者出现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快感缺乏等精神病性症状;此项研究在强调严重失眠障碍对大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首次表明睡眠剥夺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6. 睡眠与痴呆


▶ 睡眠时间可预测痴呆风险 

研究人员统计了参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的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了这些参与者是否患上痴呆。和睡眠时间少的人相比,那些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群在10年里患痴呆的风险高出了5倍。结果显示,过度睡眠可能是痴呆引起的脑部改变的症状而非诱因。因此,限制睡眠时间的方法也许不可能降低患痴呆的风险,但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也许是一个预测患者10年内患痴呆风险的指标。 

▶ 睡眠障碍是痴呆的风险因素 

睡眠障碍是痴呆发生的风险因素。上述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失眠可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而不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风险;睡眠呼吸障碍是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共同风险因素。 


7. 睡眠与阿尔兹海默病


睡眠剥夺和节律紊乱通过调控交感神经、蛋白、氧化应激、炎症、突触活动等可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8. 睡眠与代谢


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与睡眠限制和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者借助液相色谱等技术探索了急性睡眠剥夺对血浆代谢节律相关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后,体内的27种代谢物(色氨酸、血清素、牛磺酸、8种酰基肉碱、13种甘油磷脂和3种鞘磷脂)均显著增加。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睡眠对代谢组学的影响,为阐明睡眠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9. 睡眠与慢性肾疾病


睡眠障碍是慢性肾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10、睡眠与癌症


▶ 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侵袭力。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对移植癌细胞小鼠的睡眠进行人为干扰后,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相比对照组明显增大,侵袭力也更强。研究表明睡眠片段化可增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影响炎症TLR4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生长。 

调控睡眠-觉醒的神经元 

促进睡眠和促进觉醒的神经元享有共同的发育起源,两者均起源于小鼠菱脑后唇细胞池。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REM睡眠和促进NREM睡眠;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起作用于下游以抑制REM睡眠;人为减少或延长REM睡眠反过来影响后续NREM睡眠期间的慢波活动,提示REM睡眠可以调节NREM睡眠。



常见睡眠-觉醒障碍的研究进展


1. 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障碍可导致躯体疲劳、免疫功能减退;易激惹、冲动性增加、物质滥用风险升高;引起家庭矛盾、影响生活质量;事故发生率升高、医疗资源消耗增多。 

老年人常发生睡眠障碍、抑郁等疾病。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失眠的发生率为30.5%,抑郁的发生率为18.1%,二者常共病,共病率为10.6%。持续的睡眠问题可增加老年抑郁的发生(3.9倍)、复发(7.7倍)及加重(1.5倍);抑郁也可促使睡眠障碍的发生(1.7倍)和加重(1.7倍)。 

▲ 临床研究进展 

证据显示,认知损害与失眠障碍及昼夜节律紊乱存在相关性。睡眠与认知公认的相关性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有助于筛选认知能力下降的高危人群。提高睡眠质量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改善认知健康。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帮助改善与失眠障碍共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


2. 睡眠呼吸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障碍,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本病可增加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导致白天过度嗜睡,注意力、警觉性以记忆力的下降;夜间打鼾影响床伴的休息,引发家庭矛盾;还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升高。 


3. 周期性肢体运动 

睡眠中发生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可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上肢;睡眠中反复、频繁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导致的自主神经激活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目前的观点认为:发生于睡眠过程中的周期性肢体运动是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同时,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均提示合并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升高,要及时注意疾病的排除诊断。 

4. 不宁腿综合征 

基本症状是安静状态下有动腿的强烈愿望,伴随腿部不适感,活动可降低腿动欲望和不适感,且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本病具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目前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患病率为2-3%,而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10%。女性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其中孕妇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的标准治疗药物时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或罗匹尼罗。但仍有高达1/3的患者在用药后症状持续加重。本病迫切地需要疗效好、副作用低的治疗方式。 

▲ 治疗指南 

A级推荐:罗替戈汀、罗匹尼罗、普拉克索、加巴喷丁缓释片、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均被认为短期治疗RLS有效; 

对于RLS的长期治疗:罗替戈丁有效;加巴喷丁缓释片很可能有效;罗匹尼罗、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可能有效。 

卡麦角符合A级推荐的标准,但因为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而不建议使用。 

▲ 临床研究进展 

2015年美国睡眠学会年会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严重RLS与卒中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尤其是缺血性卒中。RLS与卒中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使得卒中的一级预防在严重RLS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5.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影响清醒和睡眠调节的慢性病。人群发病率为1/2,000左右,男性的患病率稍高于女性,很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可导致突然倒地而发生摔伤,同时血压升高、心率下降;出现睡瘫的症状时会感到呼吸困难,动弹不得;入睡前幻觉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阳性症状类似,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6. 异态睡眠 

异态睡眠是指出现在特定的睡眠时期或睡眠觉醒转换阶段的异常事件,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梦游症、夜惊症、梦语症、梦魇、磨牙症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异态睡眠,是由于REM睡眠期肌肉迟缓的内在调节缺失而使全身骨骼肌活动性增加。异态睡眠中发生剧烈的动作和尖叫等情况,可能会伤及自己和(或)他们的床伴,造成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快动眼行为障碍患者从出现梦境到发展为帕金森的过程进行回顾。研究显示,快速动眼行为障碍的出现是由于脑干的α-突触核蛋白在早期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导致快眼动睡眠时期的活动不受控制。 

同时,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表现与早期神经退行性变一样,都会出现细微的行为、认知和自主神经损伤。约50%的自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十年之内将进展为帕金森。最终,几乎所有(81-90%)的RBD患者都将进展为神经退行性变。



人类睡眠计划



2013年Nature发表文章提出,为了研究睡眠的本质,亟需开展一个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人类睡眠计划」,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睡眠-觉醒障碍新类型的发现


2015年,Lancet上报告一个病例,一名54岁的女教师有1.5年的失眠史,白天嗜睡并伴有无意睡眠事件。同事报道说,她被发现睡在地板上,剧烈摇晃才能唤醒她。她的丈夫反应她在睡觉时大声打鼾,频繁地说话,手脚抖动。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显示长时间的睡眠模式与任何人类生理睡眠阶段不一致,伴随着几乎连续的明显有目的的运动,类似于拾取或分类物体,以及诸如问候或致电某人并发表评论的声音。 

研究人员在此类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中发现了抗lgLON5的抗体,lgLON5抗体相关睡眠障碍的流行情况等待进一步研究。 



新药开发


JZP-110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成人嗜睡症或OSA患者的过度嗜睡。生物药企Jazz Pharmaceuticals Plc宣布,旗下在研新药JZP-110取得3期临床成功,可显著改善成人OSA患者的觉醒维持时间和嗜睡评分。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新兴脑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契机,使开展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能。 

经静脉神经刺激与中枢睡眠呼吸暂停 

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显示:接受神经刺激的病人,其呼吸暂停指数明显减少,病人主观报告也明显好转。 

常用睡眠监测设备 

PSG可用于监测多种睡眠障碍疾病,便携式PSG可用于筛查睡眠呼吸暂停。 

现有睡眠监测设备的特点有如下三点:1. 实验室级失眠障碍监测诊断工具;2. 便携式设备可置于床旁,多用于监测睡眠呼吸障碍;3. 手环等居家用于睡眠健康管理非医疗设备。然而,问题同样存在,如我国失眠、睡眠呼吸障碍人群众多,现有设备很难满足需求;缺乏同时具备能够检测睡眠结构、区分睡眠呼吸障碍类型、给出AHI值的医疗级大量筛选设备。 

▲ 心肺耦合(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 

CPC具有干扰小、自动化分析、产品轻小、识别率高、舒适度高、操作简便的优点,将睡眠呼吸暂停分为中枢型、阻塞型、混合型三种,根据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将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CPC技术同时具备了检测睡眠结构、区分睡眠呼吸暂停分型、给出AHI值三大功能,必将成为睡眠检测的有效工具。


本文转载自:医脉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