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前苏联电影推出了一些不同于往时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创新意义,这些影片被西方称之为“苏联新浪潮电影”。
今天为大家推荐《士兵之歌》,想告诉大家,这部没有战争画面的战争电影,为什么能震撼所有人,为什么被称作“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
影片《士兵之歌》是格•丘赫拉依继《第四十一》之后的第二部杰作。拍摄于1959年。在这部89分钟的影片中,丘赫莱依担任导演,参与编剧。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士兵阿廖沙的一次回家经历。
影片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1961年编剧瓦•叶若夫和导演格•丘赫拉依获列宁奖金。
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黑白战争题材电影,影片中几乎没有战争场面,但仍是打动了无数人,即使放在当今也毫不逊色。如果影片的画面是彩色的话,估计没有人会以为这是部五十年前的电影。
影片采取倒叙的方法,开篇场景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凯瑟琳扎着儿子阿廖沙带给她的头巾,伫立苗间土路,瞭望遥远的地平线,盼望儿子归来。
阿廖沙是苏军一名通讯战士。1942年,铁木辛哥元帅在哈尔科夫方向连遭败绩,被迫放弃塞瓦斯托波尔,30多万苏军被俘,苏德战场南翼战场极度复杂化。然而随部队撤下来休整的阿廖沙却当了英雄。
在执行布线排查任务时,19岁的阿辽沙突遭德军坦克追杀,意外发现一挺反坦克枪,于是操枪反击,击毁两辆坦克。将军决定嘉奖阿廖沙,阿廖沙谢绝奖赏,提出要返乡探母。
原来,阿廖沙入伍时没来得及与母亲告别,家里的房顶还没有修。最后将军答应了他这个恳请,准他6天假:4天往返,两天修房顶。
阿廖沙踏上了归途。在这六日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影片便由这段旅程为大家展现在俄罗斯这无边际的土地上,无数像阿廖沙这么勇敢的俄罗斯儿女们在为自己的祖国的战斗,他们无比的真诚、善良与勇敢。
阿廖沙是这样纯真热心。回家探母的行程紧迫,一个素不相识的士兵得知他在归程中会在自己的小城转车,便拜托他给自己的妻子捎两块肥皂,阿廖沙毫不犹豫的应允;一个断了腿的士兵因为自卑,不愿再回到自己年青的妻子身边,阿廖沙默默的陪着他,因此还误了火车。回家的旅程由此才刚刚开始,他遇到了一位女孩……
影片一直在压抑和积蓄着情感,在归途中不断的设置障碍和挫折,就好像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被一道道堤岸阻隔拦断,面对坚固的堤岸,河水无法宣泄,不断拍击着,翻滚着,水势越来越高,越来越急,越来越无法遏制……
影片用公路片的形式将他在路途上遇到的一系列有关家庭、爱情、友谊的故事呈现出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为观众描绘出战争让这一切都变得如此脆弱不堪。
导演丘赫莱依延续他新浪潮的创作流变,将视角放置在阿廖沙的内心和战争中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上,让他们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一览无遗,却反倒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源自人类自身最伟大的一种力量,那种自我牺牲、对生活的希望等等,才是人们坚强前进的基石。
与其他大部分战争影片相比,《士兵之歌》突破了过去的同类电影的框架与戏剧结构,虽然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给予观众的感受却远比一些故事和事件丰富得多,散文化的剧情结构,轻快明亮的光影,情绪化的摄影,它能使观众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
这是一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自然具有当时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特征,讴歌正面形象是必不可少。但如果《士兵之歌》整部影片都在写阿廖沙的“高大上”的正面形象的话,它也不会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它流传至今仍打动着无数人,是因为他真实、人性的一面。
《士兵之歌》成为苏维埃电影荧幕上的又一个传奇。卫国战争中有多少个“阿廖沙”告别故乡、告别母亲走上战场,而他们中能够活着回来的却很少。《士兵之歌》是为一去不回的战士们谱写的一支颂歌,也是一支挽歌。
毫无疑问的是,这是部纯洁而明朗的影片,虽然也有着其悲怆,但是其的青涩美好,让我们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洗涤。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清澈而单纯明朗的心灵,就像晴朗的天空,就像太阳的光芒。
导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主演: 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 然娜·普罗霍连科
豆瓣 9.1 IMDb 8.2
点击下方小程序,观看完整影片↓↓
想要投屏、下载影片。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