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以色列电影史,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国家的历史进程一致,人们也习惯将它的发展由此划分为四个时期:1948年-1961年“犹太复国现实主义”时期,主要宣扬犹太复国思想;1961年-1970年“本生代时期”,本土创作人员成熟;1970年-1976年“馅饼电影”,被廉价庸俗电影充斥的时期;1977年至今,“赎罪日战争代”,反映战争和后战争时期的创伤占主导地位。2000年前后出现的影片,穿透宏大历史的固执与道义的羁绊,去关怀个体生命的体验,为当代以色列电影带来了崭新的面貌。这些影片不仅在奥斯卡奖和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也吸引了学界用“以色列新浪潮电影”为其风格立帜。以色列电影在千禧年前后如黑马一样闯入艺术电影界,很大部分是源于一批书写战争参与者的个体情感经历的影片,这在宗教严苛的社会似乎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以色列的一部同志电影,获2003年米兰、都灵国际同性恋电影节观众奖等褒奖。豆瓣短评这个电影为 :故事很短,主角很俊,情感很细,回味很长。话不多说,放图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