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论好坏,受其影响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战争中,从来都没有胜利的一方。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曾经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精神创伤。战争暴露出的人性丑恶,是人类共同的耻辱。当然,战争中也会凸显人性的闪光点,让人感动。说起犹太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纳粹、希特勒、集中营。而喜欢科学、商业的人则对他们超高的智商充满了兴趣。但就是这么一个被世人称为“最聪明”的民族,却在过去的几千年内一直在全球各地漂泊,遭受了无数苦难。或许真的有“天妒英才”这回事,才让犹太民族遭受了那么多莫须有的劫难,可是他们在困境中磨练出的韧性却更让人感动。《一袋弹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过分渲染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给我们看到他们的坚韧。10岁的约瑟夫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经营了一家理发店,母亲照顾他们兄弟四人。然而,直到纳粹的高压统治占领了巴黎,一家人的温馨生活被迫中止。由于他们犹太人的身份,一家人面临极大的危险,于是,父亲关了理发店,计划了三条不同的逃亡路线。电影没有过多展现战争的残酷,大部分时间都在平铺直叙,用两个孩子的视角将一路发生的事记录下来。然而,那种危险随时来临的紧张感同样提醒观众和兄弟俩:现在依然身处战争。当然,不管是面对纳粹分子的刁难和虐待,还是拼死隐瞒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一次次逃过危险,可不止是勇敢这么简单,还有一次次好心人的帮助。在逃亡的第一站,哥俩就碰到了大搜查,没有身份证的两人坐立难安,很怕被带走。在尼斯某纳粹统治区域,两人不幸被捕,还被怀疑是犹太人。幸运的是,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同样好心的医生,不仅帮他们掩饰身份,还救了身患脑膜炎的约瑟夫。还有最后给哥哥莫里斯做假证明的神父,他们都是兄弟俩逃亡路上的贵人。在当时炮火连天的大环境下,为了保命,很多人根本不顾他人死活,而这些人却冒着生命危险,只为救下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即便身处无情的炮火中,也给人无限的感动和信心。可能有人会说,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利用战争赚取眼泪,观众早已审美疲劳了。关于这一点,我要告诉大家,这是百分之百的真人真事!从1942到1945年,这三年的逃亡之旅也是真实存在的,两人一路上遇到的好心人更是被约瑟夫写进了书里。面对曾经那段苦痛的记忆,约瑟夫在自传体小说《弹子袋》的前言里这样写道: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三十年过去了,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让人欣慰的是,哪怕痛失亲人(约瑟夫的父亲最后死于集中营),并亲眼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可怕,约瑟夫却没有心怀仇恨,以怨报怨。在巴黎宣布解放的时候,他为了保护一家纳粹的走狗,站在桌子上反复高呼:我是个犹太人!我是个犹太人!孩子的天真,在于他们的快乐很简单,就算身处战争年代,一袋弹子就能让他们忘记烦恼。而那个愿意和约瑟夫交换六角星的小男孩也很可爱温暖,他可能不知道,仅仅是一个弹子,却成了约瑟夫童年最后的印记。那三年里,不管走到哪里,小约瑟夫都随身携带一颗蓝色的弹子。仿佛里面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胜利的期盼,所以,他始终没有丢下这颗弹子。一直到最后,战争结束,约瑟夫回到了起点,天空的色调却和离开时完全不一样。父亲死了,他的童年也结束了,那颗他一直从头到尾带着的弹子,终于掉了下来。
导演: 克里斯丁·杜瓦
主演: 多里安·勒·克利奇 /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豆瓣 8.3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