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允许小瞧罗湖!”

一只居 ShenzhenWeekly 2022-09-05




🚶


 ShenzhenWeekly · 城市观察日记  

#罗湖,真的过气了吗?#













作为囊括深圳众多“第一”头衔的老大哥,这些年来,属于深圳的光辉岁月,其实也是罗湖的光辉岁月

地王大厦、国贸大厦、京基100,3大地标聚集;最兴旺的步行街开在这里;罗湖口岸,是去香港的必经之地...





‍罗湖,让许多深圳人品尝到第一口麦当劳,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中国第一期货市场、中国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是深圳金融人启蒙的地方。





这里就像个小香港,囊括深圳最繁华的核心地带,宵夜茶餐厅,唱K娱乐城,海鲜大排档...热闹从未停歇,“走啊,去罗湖”便是当时最时髦的周末活动。


罗湖,是深圳的里程碑,纪念着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情怀、历史成了大家给罗湖的定义。

不知不觉间,罗湖,好像过气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这个罗湖人都在怀疑,罗湖是不是真的过气了?

从南山坐车到罗湖,就像电影转场,一面是高楼环绕的高新区,一面是被冠上“老破小”的老城区。





以前随口都能约来罗湖聚会的老友,如今好像除了罗湖,哪里都有最佳选择。当时间褪去了头顶上的光环,罗湖,似乎就被套上了那名为“昏黄”的滤镜。



“不住在罗湖的你,有多久没再来过这里?”



01.
 - 旧罗湖口岸,要说再见了



今年5月,深圳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正式发布招标公告,罗湖口岸正式推进重建改造。

猛然发现,从2020年之后大家便鲜少留意这里的消息,没想到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便是一则改造信息。





作为一代顶流,昔日数千万人在这熙熙攘攘的画面犹在眼前,周末和朋友穿过双层人行天桥过关,小时候被父母拉着和黄色大楼合影一张...

曾经的罗湖口岸,是深圳人引以为傲的谈资,而住在罗湖的人,总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得意。





然而,罗湖口岸也有着跟罗湖一样的变迁史,皇岗、福田口岸的相继出现,慢慢地这里失去了过港的唯一性。


王者光环逐渐褪去,只剩下老旧的标签,罗湖口岸似乎也要随着这阵发展的洪流,变成新的模样。





02.
 - 东门步行街,不如昔日热闹 



//



一直认为,东门不仅是罗湖人的情怀,更是深圳人的情怀。周末时的深圳戏院、放学后的动漫城...

即使要忍受脚跟碰脚尖的拥挤,也永远喜爱穿梭在各种服装档口,老板娘砍价过招的日子





或许是因为当初那批人已经长大,现在谈到东门已经没有了兴奋和激动。

宝华楼里的饰品店倒了一批又一批,西华宫只剩一楼的电子档口依旧招揽着生意,这里成了爆款和廉价的代名词。




很多人说,东门的繁华,已经不能跟10年前相比,东门工人文化宫早早就拆了,东门片区也纳入了旧改的区域范围,有时候希望东门能变好,但又怕它变得让人不熟悉。




03.
 - 国贸,不应被遗忘 



跟其他城市的国贸相比,深圳的国贸低调得出奇,曾经中国第一高楼的名头并没有让它辉煌至今。

30年前,很多第一次来深圳的人,都要在这里留影一张;在旋转餐厅喝过的早茶,仿佛还是两三年前的事。现在,旋转餐厅早就翻新重新营业了,昔日的客人,你们还记得它吗?









04.
 - 很多罗湖的骄傲,逐渐淡出视野 



深圳书城,是我这个罗湖人从毕业后,便鲜少踏入的地方。若干年后的现在,这里重新换上了装潢,坐在地上看书的人依旧不少。

只是再提起深圳书城,第一反应不再是罗湖的深圳书城。





侨社客运站在3月正式宣布停运,作为深圳最早的客运站之一,卸下了深漂人归家的交接棒。




湖贝旧村的街很窄很小,但却异常热闹,现如今,这里已经彻底拆成废墟,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人记得旧村的存在。





还有乐园路的海鲜街拆了一半,昔日的香港顾客不在了,让这里保持复古装潢的海鲜大排档添了一份冷清。

很多人早就搬去了龙华、福田,却依然坚持来光顾,就是舍不得那么这份老深圳才有的夜生活魅力。













不得不承认,走过福田店的CBD、见过南山的高新科技区,还是有一瞬间感觉罗湖已经过气了。

但罗湖的价值,不应只由钢筋水泥来评判,任何正在前进的事物“有新”便一定“有旧”,罗湖绝不能因此而被轻视。




//



这里有成熟的基础配套。早上在国贸喝个早茶;下午到东门、万象城逛街;跑步有人民公园、洪湖公园;上学有深中、翠园...

生活在罗湖,总有说不完的便利和烟火气。




并且罗湖也在越来越好。2号线延长了,莲塘和盐田的人民真的很开心。




笋岗,很多人对它的形象还停留在笋岗仓库,那个“开学要去买文具,过年要去办年货”的时代。如今,走过那座标志性的彩虹桥,笋岗已经不声不响地变成了高楼林立的金融街。

突然觉得,原来在罗湖上班也可以是件时髦的事情。




前30年,独自壮大,后30年,慢慢变好,这或许就是罗湖式的孤独。

我发现不光常住罗湖的人,只要是千禧年之前来到深圳的人,对这里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可能因为,罗湖代表着最初的繁华,也代表深圳最有“港味”、“广味”一面。

辉煌过的罗湖,沉淀下来的才是生活,不急不躁是属于昔日王者的淡定。

而我们,也等得起。











EDITOR编辑:一只居

PHOTO摄影:Summer&Reid

&Vennphang

DESIGN设计:HAVI

  WEEKLY · TALK

"说说你关于罗湖的回忆吧?"

  WEEKLY · ADDRESS

▌罗湖 ▌


  WEEKLY · REVIEW

石厦,深圳最没“存在感”的地方


7月的深圳,太太太太太好玩了吧!


深圳人,不是在搞钱,就是在露营


  WEEKLY · TOGETH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