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这居然是本适合所有人的求职指南

隔壁好同学 Hao时间旅行记
2024-11-25

昨天晚上收到了买的新书《离开学术界》。来得正好,长假第一天,刚好可以在火车上看。


作为曾经苦苦奋斗五六年,却连学术界的门槛都能没踏进去的失败申请者,买这本书原本是想听听学术圈的苦水和八卦,作为旅途中的消遣。



没想到打开之后才发现,重点是标题下方镂空字:实用指南。


原来这是在学术界苦苦挣扎的文科青椒卡特林卡老师,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实用改行指南,旨在帮助挣扎在泥潭中的各位同仁脱离苦海,找到一份大多数搬砖人眼中的“正常”工作。


而且,细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不但完美契合苦寻出路的学者,其实也适用于任何希望改行、探索新领域的打工人。


——尤其是那些长期挣扎在同一个领域或者职位,感觉不匹配或者职业发展停滞,渴望改变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们。


找不到教职博士生,和想转行却转不了的人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相似的。比如:


*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已经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精力;

* 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工作一无所知;

* 也不具备其他岗位相应的工作经验;

* 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


以上这些问题,作者卡老师一个不落都占全了。而且他耗费了十多年光阴研究的还是文科博士中的求职地狱专业:古典学。


他的研究方向是“一位冷僻的古罗马诗人”。毫不意外地,他也十分内向,“并以此为荣”,而且除了做研究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他的改行是迫不得已的。辛辛苦苦拿到学位之后,却找不到正式的教职,只做了几份兼职的教职。合同都是短期的,朝不保夕。薪水不高,也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甚至无法和爱人组建家庭。


但现在,他是一家大型跨国咨询公司的员工,同时又积极参与数个社会公益组织,努力促进博士生的就(改)业(行)问题,且仍然热心参与他热爱的古典学讨论 。


他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妻子一起生活在喜欢的城市,有足够的收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简直不要太幸福。


这本《离开学术界》就是他对自己改行经历的复盘、总结与优化。除了总结自己的经验,他还访问了12位转行成功的前学者,把他们的心得也补充进来。


说实话,论到分析总结、写作论述这种事,谁还比得过这些PhD们呢?


因此,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的求职指南,结构清晰,写作方法严谨,还有符合学术引用规范的注脚。


卡老师把整个求职改行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恐惧期、鉴别期、探索期、提炼期、发展期和应用期。


每个阶段,他都针对博士生的心态和现状,给出切中要害的分析,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并提供具体详实的事例作为参考。


在每一章的结尾,他也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细则,鼓励读者不要停留理论、马上动起来。


1. 恐惧期


恐惧期,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发生了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不做这个,我还能做什么?”


对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的出现非常自然。博士研究期间训练本来就是为成为教授、继续在学术圈耕耘做准备的,那么不成为学者,还能做什么?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在同样的岗位做久了,可能也会产生同样的困惑,甚至恐惧:如果不做这个,我还能做什么?


2. 鉴别期


产生了这样不得不面对的困惑,那么就需要鉴别,我们真正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无论是博士生还是职场人,都有可能陷入误区,认为我的人生轨迹只能这样继续下去。


一名博士毕业生可能觉得,自己只能继续找教职、做科研、绝不可能拒绝或者一个终身教职,却忽视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快乐。


一名老职场人可能也会觉得,我只能做和自己目前经历有关的事情了,或者必须得要一步一步升职加薪,才算成功,却同样忽视了自己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一章里,卡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地去思考,我们想从职业和生活中获得什么,以及如何去平衡。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也有点玄。光拍脑门也不会一下子想出来。针对博士生,他从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和工作意义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哪些东西是可能是一个人最看重的。


至于他提供的实践建议,我觉得适用于所有人:记日记,留意自己喜欢做的和不愿意做的事。辅助练习还有:回想高中或者大学时的梦想,想象如果可以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你会生活在哪里。


3. 探索期


无论是找不到教职的博士毕业生,还是渴望改变的职场老员工,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情况,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探索期,是一个广撒网、充分收集信息的阶段。先假设我们可以做世界上的任何工作,然后再进行排除。


在这个阶段,卡老师分享了他的独门秘籍:不懂就问。


简单来说,就是跟别人了解他们的职业。他特别分享了如何通过领英找到业内人士,并且联系他们请教的方法。


他发现,只要简洁而诚恳地联系对方,有很多人都愿意出来喝杯咖啡、分享自己的职业。


而且,这种交谈本身也是人际网络的拓宽。他渐渐和许多人建立了更深的联系,甚至成为一种人脉。


当然,这一步对性格内向者来说相当挑战。卡老师也是先从脸书上认识的人开始联系。


刚开始他也不知怎样更有效地跟人交流,但每一次交流之后,他都会反思这个交流的过程、优化自己的叙述。


经过大量的访谈之后,卡老师不但确定了适合自己的求职范围,还发现自己早已自然而然地克服了与人交流的问题。


甚至在他的书中,他完全略过了面试技巧是部分——如果你能坚持每周和一个人见面访谈,那面试还是问题吗?


4. 提炼期


知道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怎么能让自己的经历看上去匹配呢?


博士生们和老职场人的简历,往往呈现的是高度不匹配。不但不匹配,还在某个领域工作得太久,让人觉得换个行业显得奇怪又可惜(并且可疑)。


你是一位古典学者,怎么就能做市场营销呢?你做了多年财务,为什么忽然想做HR呢?即便是愿意从底层做起,雇主也往往不买账。


在一章里,卡老师很细致地指导读者们如何对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进行提炼。


其实我们自身具备的许多能力和技能,有很多都是可转化、可迁移的——博士生们更是多面手啦。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提炼出这些技能,并且正确地呈现在简历上。


5. 发展期


我们有了转换行业的方向,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但是并没有相关经验,该怎么办?


卡老师告诉我们,经验,还是需要积累的,但不一定需要做份全职。


兼职、志愿服务、获得某些行业必须的证书,都可能为我们的转行加分。


而且,当我们已经认识到心仪的岗位所需要的经验技能时,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所缺乏的经验。


就比如,一个人想转行去市场运营,ta不一定需要先去做一份那样的工作。可以先学习视频剪辑、运营自己的账号,或者兼职为某些平台撰稿等等。


6. 应用期


应用期这一章特别可爱,专门指导找到工作的博士生如何融入非学术的职场环境。


内容涉及写邮件时要把重点放在最前面、需要学习很多缩写和行话、雇主请你就是认可、不要怀疑自己不胜任,以及是否需要隐藏学历等等。


这一章,非学术圈人士倒可以不必看,不过看了也会觉得挺有趣。


我的感觉,以上几个时期,其实会同时存在。特别是鉴别、提炼和探索,是在求职过程中持续并行的。


读完全书,我的感受是,改行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探索和改变。作者作者本人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找到第一份非学术工作。


但这毕竟是改行,要从熟悉的领域跨入完全陌生的天地,本来就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毕竟这是人生大事呀。而且一旦有章可循,转变似乎也不是那么遥遥无期。


总之,无论有没有博士学位,这都是一本很实用的求职指南。


这本书开本不大,页数也不多,很容易读完。在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否考虑转行,都会得到一些启发。


毕竟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尤其是在现今这个时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ao时间旅行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