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1】王逸舟:中国影响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i导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2020年12月24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王逸舟在中国外文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前瞻2021:世界之中国”对话活动上发表了题为《2021中国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演讲。王逸舟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探讨了未来的中国在全球语境下所关注的议题以及影响世界的方式。演讲全文整理如下。
本文约2400字,读完约6分钟
王逸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点击视频观看演讲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一点小焦虑,因为现在中外关系出现了不太多见的紧张感。这种紧张已经变成了双方的猜忌、焦虑,达到罕见程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的隆重时刻。在此特殊节点,需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反思自身?
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影响世界
大国,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影响世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影响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不仅要变得强大,还要尽可能完美。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影响世界。
当今世界,中小国家的命运,往往都会随着世界风云变换、全球化起落,而忽而升到波峰、忽而跌到谷底,受到深度裹挟。但像俄罗斯、美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大国,一般不太容易翻船,不太会由于处于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外部大中小各种国家的博弈而毁于一旦。大国出问题其实主要是在自身。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正在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处于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伴随巨大不确定性的新时期。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在世界舞台上是位革命者,他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重要理念就是革命,成为改变近百年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动能。
当然,那一时期也有一个较大的盲区,就是中国的革命要跟强者抗衡,但其自身发展,国内的消费、老百姓的需求,包括以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悄然兴起,在中国国内都没有被列上日程。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带动了亚非拉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摧毁了帝国主义几百年来的秩序和体系,但另一方面,也跟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消费和科技进步失之交臂。
第二个时期,是在邓小平时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告别革命,蓬勃发展,一门心思搞建设。这一时期,可以说缔造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用务实办法去意识形态化,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活跃的一大经济体。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软实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全球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不再讲革命和斗争了,不再跟原先的盟友结盟了,不再跟亚非拉国家结伴跟西方斗了,跟美国建交、跟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跟韩国、以色列这些没有建交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时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完完全全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当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政策体系的调试和变革没有很好地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贪腐现象,引发了老百姓不满。
但无论如何,第二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全球发动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富起来”的路线紧密对接。
世界如何理解中国“强起来”?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迈向世界高地,迈向世界强国,各方面有了很多新气象。但同时我们也要想一想,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强起来”,到底如何理解?尤其是当今世界有80%多的国家都很小,他们对中国这样一头雄狮、一个巨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它“强起来”的含义,远比我们理解的要复杂得多。
我到很多国家讲学和交流,深感存在一种偏差,外国对“强起来”的中国,多少带有一点恐惧。而我们对“强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单相思”,觉得中国强大以后,全球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很多国家,你跟他们的百姓和学者接触的时候,会发现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对话,总的倾向是针对中国崛起,国内过分乐观,外国过分悲观。问题是,现在这种差距还在扩大,乐观情绪继续加大,外部的悲观感也在持续加深,让我感觉到中外关系发生了一种扭曲和对立。
中国的很多叙事话语,在国内,让我们的信心得到提振,听后非常振奋,但在国外却不一定。比如,中国最有力量的那些代表,高铁、特高压、航天器、水坝等等,我们讲我们有全球最大的水坝、最大的工地、最大的输电网,但这些大的东西在小国家民众看来几乎是无感的。你想想,它怎么有那么大的国土面积?它怎么可能在连公路都没有的情况下去建设高铁呢?全球95%以上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高铁的。
再如,对于修建大坝,对很多弱小国家来说,他们会担心,担心大坝会泄漏,造成生态破坏。又如,我们讲到中国人的一些偏好,中国人有钱了,到别的国家搞旅游、搞开发,我们认为对国外有好处,但对别的地方却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我们到国外买象牙、买濒危动物的骨头等等。但很多国家的人就会不理解,觉得你有钱了,对别国、对生态多样性、对小国的热带雨林,都未必是好消息。
今天我们看到中美两个巨头的对峙,认为是两头大象开始博弈了,全世界的“小动物”们都觉得很害怕。“小动物”们关心的是什么?比如全球粮荒,比如全球很多物种的生存。而很多外国人现在都把中国看作一个“贪婪”的家伙,很粗放,干活、施工、抓项目、在全球拼命卖商品。
所以我建议,我们除了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在打造大国重器之外,我们的媒体和公众能够跟其他国家做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眼光,关切同样的全球议题。
我们要有大国风范和伟大的心
我认为,中国不知不觉中在学习美国。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既朝向美国,也瞄准美国,我们对美国特别敏感,对美国的力量、美国未来成长的路径、美国的大型实验室,特别关注。感觉中国越来越想成为另外一个美国。
但是,未来一定不是两极世界,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一种多层化、多极化、多元化的方向。大国仍然是力量最大的,但不能把所有事务全部都管上。像以色列、北欧、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拥有全球特别好的药品、医疗器械、公共论坛、公共产品、维和倡议、外宣手段,其效果反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未来一定是多极、多元的世界。中国有富有优势的经济体量、巨大的国际规模、强大的国家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我们可以自己数数,也许100个全球问题中,我们只关注前10,而且这前10个问题还是跟大国博弈、经济竞争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有大国风范,要有伟大的心,要有世界的感受,要和千千万万的大多数人同呼吸共命运,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体验,一样能够照顾他们的关切。
中国人一定要看一看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他们在21世纪更关心的是什么?更担忧的是什么?比如他们担心粮食问题,担心没有疫苗,担心气候变化让未来的国土面积缩小,担心物种生存,它们生活的家园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发声,需要中国有更多的年轻人去投入。
所以,中国成长真正的关键是,作为世界一分子的我们,能不能关切他人之关切,我们能不能为世界做得更多?
会议现场
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排版:张思彤
推荐阅读
【权威解读】王逸舟:拜登当选对中国是机会,全球政治舞台将出现新一轮博弈
【专访】光明国际论坛对话:后疫情时代,竞争力来自与世界的融合
【未来展望】时殷弘:新任总统与对华态势,兼论中国的战略选择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网站:igc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