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顾问高棣民:“培养下一代‘中国通’是我的使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约1600字,读完约4分钟
小i导读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促成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翻开了中美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崭新一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留学生群体是中美双边交流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自首批中国留学生1978年12月赴美、首批美国留学生1979年2月来华开始,中美教育人文交流一直是两国关系中最活跃、最有韧性的组成部分。
今年是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于2021年2月22日联合主办了“对话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蓝厅论坛,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承办方之一。会议期间,中国时任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出席会议并致辞。(点击查看讲话推送)
为了纪念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参考消息》与中国驻美使领馆共同推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留华美国学生访谈录”专栏,采访促成双方互派留学生的外交官以及从1979年至今不同年代来华美国留学生(包括短期交流人员和学者)代表,讲述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与观察体悟,再现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为当今中美两国寻求和平共处之道提供启示。
以下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托马斯·戈尔德Thomas B. Gold(高棣民)在《参考消息》特别策划“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留华美国学生访谈录”系列中的专访实录。
高棣民在复旦大学留学时的照片
为基辛格做“两分钟翻译”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高棣民珍藏着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照片摆在他的办公室里,来访的中国客人无一例外都会观赏一番。
照片记录的是发生在1974年7月10日的温馨一刻: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热情接见了11岁的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员李连杰。
当时,高棣民正在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读研究生。武术代表团在美四周时间里,访问了檀香山、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特区,他全程担任翻译。这次访问是继1971年4月著名的乒乓外交后,中美两国关系即将解冻之际的又一次重要的人文交流。
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高棣民回忆道:“(那天)在肯尼迪中心(演出)中场休息期间,基辛格来到后台会见代表团。当时美方与中国大陆接触很少,他们一来,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往往都出面会见。”
“大家都以为我是基辛格的专职翻译,不是,我从来没当过。那次是中场休息时,我仅仅为他做了也就两分钟的翻译。”高棣民笑着说,“我曾为美国和中国政府官员做过翻译,但从没有在政府工作过。我从事的都是与中国人文交流的工作。”
在中国高校的难忘时光
在哈佛大学期间,高棣民成为首批赴华交流学习的美国研究生中的一员,从1979年2月到1980年2月,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
高棣民一行1979年2月到北京时,中国正在酝酿着重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刚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标志着改革开放开始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但凡环境好一些,中国人的创业能力是多么的强。他们非常善于抓住机遇,不单单是为了赚钱养家,服务社会,他们期盼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他说。
高棣民1993年曾在上海浦东调研过一个月。彼时,浦东新区刚成立三年,其目标是在农田之上打造一个现代化经济新区。若与1980年代的浦东相比,当今浦东的巨变则愈发惊人。当年高棣民应邀到浦东一朋友家吃年夜饭,印象中那里“没怎么开发,还是农业为主”。
他认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找一个好的平衡点,给人们创造更多的空间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2年,高棣民回到复旦大学,在加州大学海外教育项目任教。他感觉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自信,比其父辈更易于融入国际社会。
美国还不适应中国崛起
退休后的高棣民现在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顾问。“我希望能多做些贡献。我仍很活跃,”他说,“我们所做的其中一件事,是培养下一代研究中国的学者,增加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他们向美国人客观阐释中国的能力。这一直是我的使命。”
高棣民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从全球宏观层面到中美两国国内,形势已出现许多变化,并且还在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在发展中。”他说,尽管美国还不适应如何面对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的挑战,美国也必须“思考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多去了解“中国在发生什么,中国是什么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他秉持“谨慎乐观,充满希望”的态度。
“对于我们这些以研究中国为职业的美国人,和那些以研究美国为职业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对目前双方互相猜疑、交流不畅,以及一些事情存在的危险发展方向等深感忧虑和沮丧。”他说。
“希望双方都可以深入思考反省,看看能(为改善关系)做些什么,”他说,“我同意傅高义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即我们要分析确认可以合作的领域、可以紧密合作的领域,以及需要谈判解决的其他领域的问题。无论是分析确认领域,还是解决争端和问题,都要遵循理性、建设性的方式,而不是相互伤害。”
刊于2021年7月29日《参考消息》第8版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
文章排版:钱美利
# 往期精选 #
【权威观点】傅莹:处理中美关系要以终为始,超越分歧
【蓝厅论坛】刘利民:中美关系走到新的历史关头
【蓝厅论坛】崔天凯:中美关系亟待矫枉纠偏,处在重整出发的关口(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