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论坛】北大中外人文交流论坛首场分论坛“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 i 导 读

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点击左方链接回顾相关文章)开幕仪式及首场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隆重举行。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的六位学者分享了各自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并就亚欧考古前景及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望。


小i已于5月16日转载分论坛内容第一期(点击左方链接回顾第一期文章),本文为本场分论坛各位知名学者发言第二期,快和小i一起看看吧!


本文约3200字,读完约8分钟



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及首场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隆重举行。首场分论坛主题聚焦“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共邀请中国、西班牙、以色列三国6位考古领域的知名学者出席并发言,研讨内容均为近五年来亚欧考古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


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婉欣副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剑葳、研究员宁超,希伯来大学教授吉迪恩·谢拉赫·拉维(Gideon Shelach-Lavi)、博士后研究员伊多·瓦赫特尔(Ido Wachtel),格拉纳达大学教授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Juan Manuel Jiménez Arenas)、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Carlos Rodríguez-Rellán)出席并发言。六位学者分享了各自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古代长城、村社演变、金属建筑、基因溯源、早期人类定居点、史前生产与消费等,并就亚欧考古前景及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望。


记录在基因中的历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


宁超老师以“群体遗传学的遗传标记”引出发言议题,提出可以用常染色体DNA追踪我们的祖先,并介绍了古代DNA研究是从考古遗迹和化石标本中获得的遗传材料。它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学界出现古DNA研究热潮,表现为发表的古人类基因组的个体数量从2010年的5个上升到如今6098个,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之前,欧亚草原被三个不同的遗传祖先占据:东北亚狩猎采集者、阿方托瓦·戈拉狩猎采集者、东欧狩猎采集者。贝加尔湖狩猎采集者由阿方托瓦·戈拉和东北亚狩猎采集者混合而成;西西伯利亚狩猎采集者由阿方托瓦·戈拉和东欧狩猎采集者混合而成;公元前5500年左右早期青铜时代颜那亚牧民的东西向扩张,青铜时代晚期草原牧民向东扩张和东阿桑狩猎采集者向西扩张塑造了中央草原种群的遗传特征。

      新疆的地理位置,使得研究东西方人口交流尤为重要。吐火罗语被人们所认知的唯一证据来自新疆发现的唐代的吐火罗文书。公元前5500年左右早期青铜时代颜那亚牧民的东西向扩张。



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人拥有不受阿法纳谢沃基因渗入的土著血统。东西欧亚的成因贡献只进入新疆北部,而塔里木盆地则不受此影响。小河人在Y染色体上和阿凡那羡沃人群能很好的区分,而北疆距今5000 BP的人群与阿凡那羡沃人群的一致,因此,小河人群的形成年代至少应为迄今9000年前。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人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表明其长期的遗传隔离。


最后,宁超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幅3800年前小河人生活场景的复原图像作为讲座的结语。


奥尔塞早更新世古生物学遗址和欧亚大陆西部首个原始人定居点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Juan Manuel Jiménez Arenas)
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教授介绍了奥尔塞遗址的考古工作,奥尔塞遗址位于瓜迪克斯-巴扎盆地东北部,距今已有120-210万年,包括了17个早更新世遗址,主要有文塔米塞纳、巴兰科莱昂和新丰三处遗址,是欧亚大陆最西部的第一批人类定居点。

奥尔塞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欧洲大陆上很少有如此古老的遗址;二是奥尔塞遗址中有丰富的动物群和石器;三是奥尔塞遗址是了解伊比利亚半岛第一个人类定居点的古生态环境的关键;四是奥尔塞遗址对于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民族的人类行为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教授提出了对未来合作研究的展望:通过欧亚大陆最东端(中国)和黎凡特(以色列)研究小组的合作来展开比较研究,可以了解这两个地区第一个人类定居点的古生态环境,以及这些古代人类群体的行为特点。


从欧亚大陆另一端看史前时期玉石及其他绿色岩石的生产与消费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Carlos Rodríguez-Rellán)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史前晚期的西欧背景介绍。卡洛斯教授认为史前晚期西欧主要出现了三方面变化 :1.交换网络的扩展;2.社会的分化;3.纪念性建筑出现(5000-2200 BC)。对于“晚期”西欧史前史,卡洛斯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晚期”西欧史前史开端于6000-3500 BC,结束于800-50 BC。



二、绿色岩石。关于史前时期到底用哪一种绿色岩石,相关研究持续了十多年(2009-2022)。卡洛斯教授提出两种主要的材料:玉石和磷铝石。其中,玉石包括:西班牙“侧翼石”、指各种各样的岩石、钠辉石岩(硬玉岩、孔辉石);磷铝石包括:水合磷酸铝、造山运动古生代岩、通常被误认为是绿松石。



三、生产-开采与制造。四、流通-绿色岩石物品的交易。这方面的研究围绕两种主要的绿色岩石展开:1.玉石课题(2009-2017),2300个大于13.5厘米石斧(约50%可用来源分析);100个手镯或环盘;分布范围跨越12个国家;布列塔尼提出“再分配中心”概念。2.磷铝石,CallaÏs 和 Finis Terrae课题(2015-2017),最少8000颗珠子和吊坠(少于20%可用来源分析);分布于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西洋-地中海分水岭;磷铝石和玉石分布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上。



五、前景展望。卡洛斯教授认为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1.继续扩大绿色岩石物品目录的制作;2.增加来源分析的数量和代表性;3.探索由其他原材料制成的物体的作用(例如硅线石斧头);4.使用新方法(网络分析、计算建模)更好地了解史前交换网络的功能和演变。


本场论坛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的首场论坛,受到了中外师生的格外关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整个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实现了汇聚学术资源、共享前沿成果、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的目的。本次论坛不仅有效推动了中外名校间的校际合作,也为进一步拓展孔子学院学术职能,深化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交流互鉴机制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原文:北大汉推办

排版:储浩翔

审校:常亚南、刘聪、齐为群、钟兆雯


往期推荐

【高端论坛】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举行

【中美关系】人文交流中美视角:奥运与电影背后的跨文化传播

【高端论坛】北大中外人文交流论坛首场分论坛“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