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朱锋、张高瞻:大国兴衰的财富竞争史观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 i 导 读
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攻势凌厉、俄乌冲突依然难以平息的动态世界格局中,美国传奇投资人、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著作《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为读者解读国际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书通过梳理回顾人类近代历史上的几个主要动荡时期,分析历史不同时期世界霸主的崛起和衰落,总结了国家间绵绵不息的权力、利益和财富竞争中的规律和曾经不断使用的各种教条和原则。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张高瞻对该书进行了深度解析,快和小i一起来看看吧!
朱锋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张高瞻
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本文约14000字,读完约35分钟
摘要
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攻势凌厉、俄乌冲突依然难以平息的动态世界格局中,美国传奇投资人、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著作《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为读者解读国际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书从政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回顾了人类近代历史上的几个主要动荡时期,总结了国家间绵绵不息的权力、利益和财富竞争中的规律和曾经不断使用的各种教条和原则。在这本视角恢宏的著作中,作者忧心忡忡地警告世人:“即便未来的时代将会和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大相径庭,但却和历史上许多时期有相似之处。”这一充满警示性的历史观,作为作者的基本逻辑贯穿了全书。通过分析历史不同时期世界霸主的崛起和衰落,该书揭示了大国兴衰的周期性,为如今大国关系变幻莫测、西方霸权衰落、中国从地域强国迈向国际政经强国的世界格局未来演变的轨迹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中美两国如何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发,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在有限的互动中求同存异,则是作者提出的最值得思考的议题。
关键词:大国兴衰;中美关系;国际秩序;货币和金融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是华尔街著名投资家瑞·达利欧(Ray Dalio)备受关注的“原则”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作为世界上资本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传奇投资人,达利欧的这本书梳理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主要动荡时期,从政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挖掘、总结了国家间绵绵不息的权力、利益和财富竞争中的规律和曾经不断使用的各种教条和原则。达利欧研究、撰写和出版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想要揭示大国竞争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因素,为世界在今天重新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国竞争和对抗中提供最佳的避险方案。在这本视角恢宏的著作中,达利欧忧心忡忡地警告世人:“即便未来的时代将会和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大相径庭,但却和历史上许多时期有相似之处。”这一充满警示性的历史观,作为达利欧全书的基本逻辑和思考题贯穿了全书。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攻势凌厉、俄乌冲突依然难以平息的动态世界格局中,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展望和把握未来的全新视角。
一、全球知名投资家的“大国兴衰论”:新在何处、强在何方?
这和早在《史记》中就提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的司马迁的“鉴史”观是不谋而合的,而要去筛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并且精炼地概括、以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审视这些历史案例,从而最后得出与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结论,才能避免老生常谈,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达利欧作为一个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和企业家,即使他在本书标题中甚至使用了“世界秩序”(World Order) 这样典型基辛格式的国际关系词语,《处理变化中世界秩序的原则》一书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是有着商人般的实用主义和自传式的娓娓道来。例如,达利欧认为大多数人缺乏俯瞰大局(the bigger-picture)的眼界,就好比在短暂生命中只顾着搬运面包屑的蚂蚁,无法意识到大局的人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正确判断,从而提前做好万全准备。
在这样的视角和野心下,本书在前言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历史是有周期性(cyclical)的”。在世界政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周期,分别是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国内秩序和混乱周期,以及国家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世界秩序》指出,现如今的债务利率是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在2021年就有16万亿美元的债务处于负利率状态。当投资者在负利率情况下用贬值货币缴纳本应当以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计价的债务时,这将对中央银行带来巨大麻烦。这就彰显了储备货币,即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的货币的重要性。而印刷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则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享有超然的待遇,例如,以美元为单位计价的外债是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基石。达利欧在后文中详细梳理了历史上储备货币的演变。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当今世界上贫富差距、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政治分歧都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在研究了历史案例后,作者认为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的胜利都会大大影响经济和市场,当这些差异日渐增长的时候,就会“出现因如何瓜分蛋糕而导致的冲突”。
在世界财富、权力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已成共识的当下,达利欧在书中提出,国际秩序出现诸多变化其实是“典型性的” (archetypical),因为这些变化背后都有史可查。达利欧在第一章中,归纳了 18 个解释帝国兴衰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在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以及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三个周期中相辅相成,并且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周期 (the Archetypical Big Cycle),今天世界权力格局演变的现象即是这一大周期中的一环。达利欧提出,这样的格局变化在过去500年来已经“屡见不鲜”。
作者随即阐述了得出插图中y轴,即国家实力的计算方式。该数据由桥水基金的研究团队列出的18项指标综合计算得出,而其中8项是达利欧认为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分别是教育、竞争性、创新科技、经济产出、国际贸易份额、军事力量、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和货币地位。
作者随即以国家“崛起—顶峰—衰落”的模型概括了帝国权力是如何变化的。达利欧在书中将国家崛起定义为“新世界秩序中一段繁荣发展的时期”,国家在这段时期培养和建立起了强大的发展实力。这样的发展实力是由低负债、少分歧、高效率、优秀的教育系统和基础建设、稳固强大的国家领导层以及由一国或多国共同维护的和平世界秩序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先决条件保障了公民收入水平、对基建、教育和科研的投资、鼓励私营企业、发展资本市场、建设金融中心城市(如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上海),并最后将本国货币打造成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等发展打下了基础。
达利欧敏锐地指出,霸权国债台高筑且偿还外债能力下降,只能选择大量印刷货币。这又进一步导致本国货币大规模贬值、通货膨胀严重。这会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从而可能引发“试图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内战和革命”。帝国衰落的同时会伴随着新兴国家的进一步崛起,霸权国家和崛起国家的权力转移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较量与冲突,尤其是当新崛起国家开始拥有了高科技的军事现代化装备。这又可能造成霸权国和崛起国的军事冲突甚至热战。战争会使霸权开始衰落的主导型国家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高昂的国防开支会迫使其经济进一步衰退。结果之一是霸权国最终无法支撑霸权而只能宣告国际体系内的权力交替。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霸权更替”。
二、金融家的眼光加上历史学家的学养:秩序的决定因素分析
在构建了帝国从崛起到衰落的大周期模型及定义了各类决定因素的基础上,该书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同时存在的三种小周期,即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国内秩序和混乱周期,以及国家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
达利欧对国际秩序混乱周期的分析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烙印。作者认为财富和权力是国家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的保障,国际秩序更多遵循“丛林法则”而非国际法。追逐权力的过程必然会引发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霸权国和崛起国的冲突主要有5种形态:贸易战、科技战、地缘战、资本战和传统意义的直接军事对抗。达利欧认为,尽管中美两国正处于竞争之中,但是权力交替并非一定意味着全面冲突和对抗。他相信强国只要专注于保持经济和产业效率、提高经济产出和控制与降低不必要开支,就能找到和其竞争对手维持“双赢关系”的途径。
达利欧详细总结了500年前的世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其一,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强国,获益于创新的船只技术,开辟了新航路和所谓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其二,主权国家的意识依然十分淡漠,领土由大小家族统治,冲突频繁爆发;其三,阶级分化严重,平民只有非常有限的权利。在这个背景下,16世纪中叶,当时统治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达到了其发展周期的顶峰,但也为其日后的衰落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埋下了种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严重的阶级斗争和宗教斗争,矛头直指被认为腐败和剥削民众的罗马天主教会。与此同时,经济困难加剧了矛盾,引发了内战,从而为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其先进的银行制度和货币体系,荷兰的古尔登(Guilder)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储备货币。这些条件使得荷兰当时的人均收入近乎是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有余。随后,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其王朝衰落的开端,新的国际秩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大大削弱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提出了主权国家的概念,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而这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为荷兰帝国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然而17世纪中后叶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冲突给荷兰帝国造成了麻烦,国防负担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过度扩张并且最终衰落的路。
相比较之下,法国同样作为荷兰帝国衰落的受益者,在 18 世纪初也注重教育,并且也同是工业革命的重镇,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著名学者引领了启蒙运动思潮。然而法国却并没有遵循帝国崛起周期,从而最终成为和荷兰帝国以及大英帝国并驾齐驱的统治级帝国。作者指出,法国在 18 世纪卷入如七年战争等大大小小的冲突,昂贵的战争成本使得其国内金融状况受到重创。法国在美国革命战争的开支受到利率影响几乎是英国的两倍,在相同国家外债水平的前提下,对法国本就形成的国内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指出,贫富差距使得本就铺张腐败的法国贵族们无法带领其政府推动国家亟须的变革。虽然拿破仑上台后的强硬手段整顿了政府官员并获得了民意支持,最终却在战争中输给了英国和俄国,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虽然作者对法国最终没有成为世界霸主国提供了解释,但这个案例却在一定程度上对该书的核心观点进行了反驳:假使一场战争的结果或者任意突发事件可以左右大国的历史进程,那么研究历史上的周期模型对预测未来是否还有直接意义?《世界秩序》一书反复强调,作者认为关于大国崛起的历史是存在可重复性的,并且构建了各式周期和定义了各种决定因素,试图将大周期模型套用到他所选中的几个帝国的发展历程中去。然而,站在当今的角度审视历史,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是因为作者所指出的诸如法国外债水平过高或者皇室腐败等周期性原因导致其崛起失败,还是因为拿破仑最终输掉了战争,导致法国元气大伤,失去了和英国继续竞争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作者一直希望证明历史的车轮的确在按照他总结出的规律移动,从而将这一套理论运用到预测未来大国权力交替的轨迹中去。
三、达利欧对大国争霸忧心忡忡:战争是国家崛起最大的灾难
达利欧认为,导致“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inherited determinants);二是人力资本决定性因素(human capital determinants)。其中先天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国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以及人种特征。例如,两大洋将北美大陆和欧亚强国隔离开来,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美国同时还坐拥各种丰富的金属矿石、油气资源等自然优势。这种优越的先天条件为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提供了最有力的自然条件支撑。如果一个国家的先天条件提供了其未来发展的有限支撑,人力资本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发展的上限。《世界秩序》将人力资本因素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方式”,这是人性(human nature)和文化差异的迥异性等因素驱动的。达利欧提出了“多代人心理周期”(The Big Multigenerational Psychological Cycle)的看法,并将文化因素和“多代人心理周期”列为一国人力资本决定因素的两大组成部分。他的这一看法显然非常独到。
“多代人心理周期”是对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自身和国家看法的演变进程。例如在中国,“60 后”和“70 后”是真正经历过穷苦日子奋斗的一代人,而“00 后”和“10后”出生在已经繁荣发展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自然和“60 后”“70 后”有着显著差异;而在美国,“婴儿潮”(baby boomer)时期出生的人和所谓的“Z 世代”(Gen Z)同样有着许多代沟。但这代际更替是否继续传诸如吃苦耐劳、勤勉奋进等民族风格,是研究一个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国家生命力的重要路径。
为此,达利欧将中美关系的走势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争霸进程相提并论。但他同时认为,在当今世界,中国的确在众多领域有能力和美国掰手腕,并有着未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的资本和潜力。《世界秩序》指出了中国可能成为下一个崛起国的两大因素:首先,客观来说,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霸主,有着独特的外交政治哲学;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和领导层促成的治理体制机制的有效与强大,促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持续增长。达利欧在书中评价中国时,展示了美国学者难得的理性和公正。
即便是对于熟悉国际关系史的读者来说,该书仍然是一部提供创新观点的重要著作。作为一位华尔街的著名投资人而非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达利欧该书内容上缺少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和评述,也没有借鉴在大国兴衰中的规律性分析中迄今具有代表性影响的学术成果,如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兴衰》等。更恰当的评述是,达利欧的这本专著更像是一部充满洞见的思想史作品,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献。达利欧在全书开篇就坦承,他的这本书“远非学术文献”。但正如同“闪光的思想”经过时间的考验,最有可能成为能够解释和总结历史的“创造性思想”一样,达利欧的这本专著究竟将会如何影响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时间证明。
四、用理性、睿智和科学超越“周期”与“原则”
中国是达利欧认为的最有可能超越美国的国家。在该书后半部分达利欧整理了中国 500年来朝代更替的发展史,着重摘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方针,并且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提出了展望和政策性建议。《世界秩序》指出,美国的相对衰落和中国的崛起符合大周期模型的规律。美国正处在其长期债务周期的后期,受到大量外债的困扰。而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让美国政府有能力向他国政府大量借贷,而中国即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达利欧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种债务关系使得正处于战略竞争状态下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美国政界、商界和战略界都对中国手中拥有的庞大美国国债感到“担忧”。
在地缘政治竞争中,达利欧指出,虽然中方不希望以任何形式和美国开启热战,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等其他主权红线问题上中国一定会坚持其立场,更需要得到美国的理解。台海两岸无法统一或美国总是想要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都可能会引发两国间的进一步冲突。从文化角度出发,中美两国价值观的不同、理念上的差异所构成的交流障碍是客观存在的。但达利欧认为,更多了解、学习对方的价值观可以为中美两国在各种问题上达成一致提供便利。最后,《世界秩序》强调,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问题,相比于国际争端,这些问题对于双方政府才是更加亟须被解决的。中美关系正常、可控的未来关系进程,需要双方各自理解和尊重两国的国内问题。
即便如此,《世界秩序》结尾处将中美关系归结为难以避免的大国争霸。这也反映了他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势的基本判断。但他在书中仍然热情地提醒美国人,必须意识到“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关键问题抉择上有所不同”。达利欧还敏锐地指出了有可能误导和破坏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例如“两国间虚假的、煽动性的言论如果不能收敛,将可能会引发矛盾升级”。达利欧也提到,“最终,两国的领导人都需要意识到中美两国已处于制度和能力的竞争”等的结论。达利欧也提请中美两国必须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例如,从大英帝国到美国的权力交替对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权力交替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达利欧指出,从荷兰帝国到大英帝国的权力交替伴随着战争,而英国和美国作为盟友共同获得了二战的胜利,权力交替在和平之中完成。这些案例对中美未来的权力交替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达利欧该书的核心宗旨并非只是解释周期、原则和规律,达利欧更加重视提出在今后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让两国竞争给国际社会和两国人民福祉带来的代价要尽可能有限和可控。作者更期待中美竞争的未来是和平与相互合作,而非简单的“你死我活”。这同样是达利欧该书想要给两国政府提供的劝诫。在当前美国拜登政府竭力想要推行以美国的利益标准和规则来实行“竞争、冲突与合作”三结合的对华政策的时候,在美国的中国观、世界观和中美关系观都出现了重大问题的时候,达利欧在该书中的苦口婆心,理应得到美国政府的考虑和重视。
总之,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对该书的评价中提到的,达利欧的研究应当是对西方世界的一个“及时警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俄乌冲突等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威胁仍然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际,达利欧先生的这部专著已经为大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及时地敲响了警钟。中美关系的走势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具挑战性、其影响力也将最具有世界政治体系效应的全球性挑战。中美两国如何求同存异,在有限的沟通和接触渠道上谋求最大程度的合作共赢,无疑是两国政治、社会和知识界最值得斟酌和思考的重大战略课题。期待达利欧的这部新作,能够为中美关系敲响警钟的同时,让两国政府和社会启动重建合作性竞争、竞争性共存的新路径。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原文:《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年第2期
排版:王新宇
审校:李宗芳、刘聪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