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精彩回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 i 导 读

7月6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港湾海外、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共同承办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行。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最高水平数字经济类大会之一。以下是本次论坛的整体回顾,快和小i一起看看吧!


本文约6200字,读完约21分钟


开场与致辞


论坛开场部分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论坛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之后,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巴耶夫先生(Djoomart Otorbaev)、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于鸿君教授、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尔·法赫米先生(Nabil Fahmy)分别在线上和线下作了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 

 

强世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城市”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无论是西方的现代化还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展开的。城市不仅是现代化的动力,也是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和现代问题紧密连在了一起。思考现代的问题应该从思考现代的城市开始,全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在城市治理上面对着相似的问题。因此,解决现代的问题要从现代城市崛起的角度思考。新的技术革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改变,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推动了现代大城市的兴起,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可能再次带给城市历史性的改变,即去中心化。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袭来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应该更符合我们人类理想的生活。把城市治理与核心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现代社会大城市带来的困扰,这将是未来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

 

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先生


彭雪海先生指出,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也将数字中国建设作为数字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以及构筑国家竞争力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新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敏锐地洞察时代之美、时代之变,深刻体会数字中国与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我们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意义。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创新改革和开放,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提升城市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和韧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


唐士其教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阐释。全球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供应链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全球脱钩需要全球治理来弥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唐士其教授希望本次论坛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够拓宽学科边界,做实理论创新,引导政策制定,引领行动路径。港湾海外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推动者,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秉承沟通人文、理解世界的理念,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校智库。唐士其教授指出,机构合作共同发布《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和《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将有助于践行上述目标。


主旨发言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级访问研究员卓奥玛尔特·奥托巴耶夫先生


奥托巴耶夫先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当前正值世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50年时全球将有68%的人口聚居于城市中,对智慧城市的讨论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他表示,对世界各地的城市进行排名,可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能够间接地提升各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他认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与该城市是否能够吸引集聚人才相关,而只有能为人才们建造出有着更好居住条件的城市,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中的赢家。他以自己在上海的经验为例,表达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赞许,并呼吁亚洲各城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网络,为智慧城市领域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向世界展示亚洲智慧。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中国系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于鸿君教授 


于鸿君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当今时代是技术时代、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提高数字治理能力、缩小全球数字鸿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中不断强调中国要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数字城市。在战略层面,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是中国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构建全球数字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在实践层面,积极推动智慧城市评估标准设定和国内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排名,是打造中国国际话语品牌,提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数字城市日益融合,化解地缘政治竞争风险的重要尝试,也是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埃及前外交部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级访问研究员纳比尔·法赫米先生


法赫米先生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埃及虽然是一个位于“全球南方”的国家,但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帮助作用表示感谢。理想情况下的数字城市能够实现城市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政府服务,以及更先进的信息科技。在国内层面上,智慧城市让社会各层的人民都能接触到智能资产和智能教育,实现集体受益;在国际层面上,智能城市可以防止数字化的地区和较为不发达的地区间的差距扩大,也可以避免产生更多的数字鸿沟。法赫米先生不仅对本次论坛上发布的这两份报告提出了肯定,也更多地指出了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即发达国家、较发达地区应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为“全球南方”国家、欠发达地区提供帮助,使更多的国家能够搭上发展“快车”,以实现彼此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


发布活动


陈溪博士是《亚洲智慧城市排名》、《二十国集团智慧城市排名》的作者,他代表报告发布方港湾海外以及联合发布方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展示了最终成果。报告历时半年,对全球243个城市(其中亚洲144个、二十国集团184个,两榜复用85个)展开评估。32位全球政策制定者和一流专家为区域融合为导向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领域的16个指标赋予权重。报告对21个语种的上万条数据来源做了证据校对工作。 


陈溪博士基于排名数据,在全球首次开展了智慧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并在现场展示了研究结果。其研究对象包括欧洲的北海和波罗的海,美国的纽约湾区和大湖区,日本三湾(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中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东的波斯湾等滨海智慧城市群。除此之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美国的落基山脉,以及始于中国西安-乌鲁木齐/喀什并向中亚及伊朗高原延伸的亚洲内陆城市集群的发展水平也被呈现。


专家研讨


报告发布之后,港湾海外创始人陈溪博士、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教授和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教授分别主持了区域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国际关系,以及国际金融与全球治理议题的讨论。这三大议题覆盖了全球变化下的核心挑战。


研讨I: 智慧城市与区域融合


港湾海外(广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陈溪博士


陈溪博士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评价的指标和对象的选取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在问答环节对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难点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如何调动各个委办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何发挥数据支持决策的作用。此外,陈溪博士评价了香港在大湾区、亚洲乃至全球城市的定位,还通过与外国城市群进行对比,提出了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科技事务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先生(Khan Muhammad Wazir)

 

瓦齐尔先生在讨论中表示,巴基斯坦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建设沿海的智慧城市,但内陆的智慧城市建设还相对不足,而中巴经济走廊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巴基斯坦更多地融入本地区。因此,巴基斯坦期待着和中资企业在开展更多的合作,进一步加快区域的一体化与互联互通。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磊先生


邓磊先生指出,中交集团长期以来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实践,在大交通和大城市两大切入点下思考智慧城市对整个人类生活的改变,从实践看智慧城市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一方面,通过智能化的交通建设使得联络更加广泛、更加全链,在人、金融以及信息流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更加宽广的逻辑解决了中心到边缘的物理问题,赋能城市管理和产业集聚,也赋能人类的品质生活。

 

中国电建信息化管理部主任吴张建先生


吴张建先生认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的核心业务中有两大板块关涉智慧城市建设。一个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另外一个是为用户交付和提供更加智慧的城市生活环境,利用数字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并且他强调当前智慧城市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对各种数字化技术或者理论、方法缺乏完整充分的利用。因此,未来需要在技术整合和方案整合等方面继续努力,实现城市完全数字化。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先生(Danny Alexander)


丹尼·亚历山大先生首先提出了当前全球城市建设的两大挑战,而智能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数字连接的兴起使城市规划者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和提高效率。其次,强调亚投行在解决数字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为项目提供资金,还引导使用正确的金融工具,减少风险、分享讯息以及促进各国构建伙伴关系。亚历山大先生还指出,亚投行在2020年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数字基础设施战略,阐述了亚投行在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广泛雄心。

 

研讨II:国际关系与区域融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教授


王栋教授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区域融合如何相互作用作为话题,引导讨论如何评估区域融合的效果和质量,以及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等相关问题。此外,针对泛安全化对区域融合与国际关系发展构成的挑战,王栋教授指出在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都需要找到最优的安全化平衡点。

 

克罗地亚驻华大使达里奥·米海林阁下(Dario Mihelin)


达里奥·米海林先生具体介绍了克罗地亚与欧盟在国际关系与区域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在疫苗、债务以及能源三个领域的具体案例,分享了欧盟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努力。此外,还在全球泛安全化的背景下,明确提出欧盟不会和中国脱钩,而将会持续和中国发展贸易等各方面关系,并且要进一步加强中欧在去风险化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

 

付志明教授分析了阿布扎比、迪拜、多哈、利雅得等中东城市在2023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中的位置,并由此介绍了阿拉伯国家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新变化。强调希望学生可以不断出去实地考察,更新和加深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只是普通的传统建设,其实数字化和未来发展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查道炯教授


查道炯教授在讨论中指出,区域融合首先就是要促进国家之间的融合,要广泛借鉴其他区域和城市的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减缓区域间和国际矛盾冲突的方法。发展智慧城市离不开不同城市与国家之间信息的联通,而联通实体就在于海底光缆与通信卫星,但二者的建设越来越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陆上“和平光缆”是参与智慧城市合作的新亮点。


奥克兰大学新西兰亚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级访问研究员陈新博士


陈新博士认为新冠疫情为智慧城市技术提供了机遇,使智慧城市技术从一种“新潮”的品牌战略迅速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但也需要认识到以知识为驱动的城市转型加速就可能会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和城市社会分层。因此,数字城市的关注重点也要从数字创新和转型转向数字包容性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有效且能提供支持的制度框架,以卓有成效地协调所有能够推动数字领域发展的关键参与者。

 

研讨 III:国际金融、全球治理与区域融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肖耿教授


肖耿教授着重分析了金融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认为数字金融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对全球治理与区域融合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成功进行城市建设的关键并非仅是充足的资金这一单一指标,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如何创造出有韧性的、成功的项目,以及如何进行智慧城市的治理。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经济、技术、新兴产业和金融事务参赞艾克多·多尔贝克尔先生 (Héctor Jesús Dorbecker Herrera)


多尔贝克尔先生以墨西哥为例,介绍了北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分享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地区和区域实践一体化的经验。在内部,强调金融机制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运用供应链促进科技知识进行实践转化以加速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外部,一方面发展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区与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借助“一带一路”加强与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旭峰教授


朱旭峰教授强调本次排名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延展,涵盖了金融和区域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体系。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层面,智慧城市不仅能够加强互联互通,也是基建投资非常重要的新增长点。从更加宏观的经济层面来看,各个城市大力推动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而在全球治理层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其排名属于规范各国家行为的范畴。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万喆教授

 

万喆教授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新的生态,无论是对国家或是地区乃至全球的治理能力而言,都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智慧城市除了需要关注怎样建设外,还要关注怎样使得大家都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的幸福感。“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主要的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主要的支撑,以共建民心联通为主要的基础,正好和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相契合。所以从目前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来看,可以说“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建设发挥了非常多有用、实用、务实的作用。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级访问研究员乔治·普罗迪(Giorgio Prodi)


乔治·普罗迪教授分享了欧洲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经验。首先,智慧城市的建构需要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次,针对欧洲和亚洲不同的年龄结构,提出了双方可以共享智慧城市新技术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最后,强调数据驱动的重要性,认为本次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在未来可能变得不仅仅只是一个排名,而是一个能够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机会。

 

马来西亚驻华公使尚慕甘 (Sanmugan Subramaniam),土耳其、巴基斯坦、墨西哥、爱尔兰、欧盟驻华使团等驻华使节,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铁建等央企负责人或总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国际关系和国际金融学者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非发展基金等机构代表,线下参加论坛并进行交流。


本次专题论坛受到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 (CGT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网、中国经营报、中国交通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凤凰网、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等境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中文、英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为iGCU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整理:李添翼

排版:光心

审校:李宗芳、常亚南


往期推荐

【重磅发布】“2023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

【高端论坛】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热议智慧城市建设,查看这些精彩发言! 

【重磅发布】“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