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超级大胖子?|各色基因
中国胖子见到美国胖子,很容易找回对自己身材的自信。
“走在美国大街上,感觉掉进了胖子堆里,体重超过0.1吨的遍地都是。”
美国的胖子多,满大街都是,这种印象是否准确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BMI>=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之一。BMI是身体质量指数的缩写(Body Mass Index),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其中体重的单位是千克,身高是米。一个身高1.70米的人,体重达到170斤以上,就可以算作肥胖。
在人口大国中,美国是肥胖率最高的国家,因此说美国胖子多并不为过。中国虽然凭借人口优势为世界贡献了将近9000万肥胖人口,数量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从肥胖率上来看,只有6.9%,刚到美国的1/5,属于肥胖率较低的国家。
2014年世界各国成年女性(上图)与男性(下图)肥胖率分布: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为33.7%,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胖子也都占到了其国家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
肥胖很大程度受饮食影响。从营养摄入的角度上来说,中国人吃的并不算多。根据2005-2007年的统计数据,一个中国人每日摄入的热量平均为2970卡路里,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远低于美国的人均3770卡路里。
美国人的高热量饮食和快餐的流行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习惯这种饮食习惯。2014年,麦当劳餐厅在中国接待了10亿人次顾客。
一款麦当劳儿童餐的热量大概为700卡路里,已经达到成年男性一餐所需的热量
一部分中国人已经先胖了起来。根据一项大样本的调查,中国的肥胖人口分布从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城市大于农村。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吻合。
气候和生活习惯同样会影响肥胖率。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肥胖率比南方更高,东北地区的肥胖率位居全国之首。
2014年北京的常住人口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肥胖。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少在北京的街头看到体重超过150公斤的超级大胖子。这是为什么呢?
从身体成分上来讲,中国人的脂肪要比其他人种更多。
一个100斤的中国人平均要比100斤的美国人多出3-5斤的肥肉。中国人上半身每个区域的平均脂肪厚度都要超过白人,全身上下只有大腿输给了白人妇女。
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左:180cm,78Kg)和扮演唐僧时期的迟重瑞老师(右:180cm, 78Kg),“唐僧”给人的感觉,有脂肪,但是不算胖,很能代表大多数中国男人的体型
对于中国人而言,BMI>=30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肥胖标准, BMI达到28就应当算是肥胖了。
脂肪率的多少很难直接从体重上表现出来。而且由于中国人的骨骼和肌肉量比较低,身体线条不够突出,胖起来反而圆润柔和,缺乏视觉上的冲击力。
随着体重的增长,中国人腰围的增长速度要比体重和BMI更明显。而腰围的增加,是中心性肥胖的主要特征,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
中国人的肉更多的长在了上半身,躯干/下肢的脂肪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种。即使控制了身体长度的比例之后,中国人躯干的脂肪率还是要高
中国的大胖子都胖死了
中国胖人的死亡风险,与美国人在BMI+5之后的死亡风险持平。也就是说,一个身高170cm的中国胖子,由于肥胖造成的死亡风险,大概等于比他重30斤的美国胖子。
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最主要的就是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
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约为11.6%。中国有着三分之一的世界糖尿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中国各地区每10万人中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
从患者的肥胖程度看,中国患者普遍更“瘦”,即体重指数(BMI)更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平均值约为25,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一个身高1.70米的中国人,体重达到140斤以上,就已经伴随着更高的糖尿病风险。
中心性肥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更高。腰部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会影响到胰岛素以及肝脏的综合代谢过程,而腿部的脂肪则没有这样的影响。因此,对于糖尿病等疾病而言,腰围是比BMI更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节俭基因”惹的祸
面临贫瘠的生活,只有善于储存和利用食物能量的人才有更高的几率生存。他们把这样的“节俭基因”遗传了下来,却成为造成后代肥胖和还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饥饿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长期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基因组里可能会留下更多的“节俭基因”,造成中国人对肥胖和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更高。
蒋兆和《流民图》,作于1942-1943年
迄今为止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和肥胖关联程度最大的基因,是FTO基因。FTO基因与“饱腹感”相关,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俭基因”。
FTO基因rs9939609位点携带A型的个体,更不容易产生饱腹感,会吃掉更多的食物。在食物充裕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吃得过量,进而导致肥胖。AA型个体的肥胖风险,要比TT型高出1.67倍。FTO基因rs9930506位点T型的人同样拥有更高的肥胖风险。
此外,BDNF基因rs6265位点为CC型的个体,成为胖子的风险会增加一倍。
各色用户肥胖基因检测分布结果
点击阅读原文,解码自己的DNA。
热量摄入:
FAO Statistics Division 2010, Food Balance Sheet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Italy, viewed 17th March, 2011.
中国人的肥胖:
Jack Wang and John C. Thornton and others, Asians have lower body mass index (BMI0) but higher percent body fat than do whites: comparison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0, 23-28,1994.
Wen, C. P., Cheng, T. Y. D., Tsai, S. P., Chan, H. T., Hsu, H. L., Hsu, C. C., & Eriksen, M. P. (2009). Are Asians at greater mortality risks for being overweight than Caucasians? Redefining obesity for Asians.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2(04), 497-506.
姜勇. (2013). 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 变化趋势及健康危害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侯旭宏. (2014). 肥胖患病率变迁及其对中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负担的影响 (博士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人的糖尿病:
Xu, Y., Wang, L., He, J., Bi, Y., Li, M., Wang, T., ... & Xu, M. (2013).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310(9), 948-95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0(10), 893-942.
Zhou, M., Astell-Burt, T., Yin, P., Feng, X., Page, A., Liu, Y., ... & Wang, L. (2015).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diabetes mortality in China: multilevel evidence from 2006 and 2012. BMC public health, 15(1), 1.
FTO基因:
Loos, R. J., & Yeo, G. S. (2014). The bigger picture of FTO [mdash] the first GWAS-identified obesity gene.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0(1), 51-61.
Frayling, T. M., Timpson, N. J., Weedon, M. N., Zeggini, E., Freathy, R. M., Lindgren, C. M., ... & Shields, B. (2007).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Science, 316(5826), 88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