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哪些人活得最抑郁?|各色研究所
人们更容易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这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很多误解,都是因此而来。
误解一:青少年更容易得抑郁症
每当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因抑郁而离开这个世界,都会感到惋惜。悲痛感会使记忆在脑海中烙印得更加深刻。通过记忆的筛选,我们看到更多罹患抑郁症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情绪不稳定,更自我中心,对挫折抵抗力差,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很多国外研究也显示,青少年阶段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时期。
但在中国,抑郁症是不折不扣的“中老年疾病”。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2004-2005年度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广西省2007年的调查显示,55-65岁和75岁以上是抑郁症发病率的两个高峰。湖南的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35岁以上各个年龄组抑郁症的发病率都较年轻人有明显提升。
2014年,济南市历城区一八旬老人患抑郁跳井轻生。(图片来源:网易)
“想不开了”、“活腻歪了”的中老年人比比皆是,抑郁已经成为他们处世哲学的一部分,没人觉得他们有病。
误解二:男性和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差不多
每年都有新的研究证明,女性更容易抑郁。但总有人谨慎地提出:是不是男性有抑郁症更难被诊断出来?是不是男性更难发现自己的抑郁症状?是不是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过于女性化?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可以推翻这一结论。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数字:女性的患病风险至少是男性的两倍以上。从青春期开始,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就远远把男性甩在后面。这个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大。
上海一疑患抑郁症女性携子轻生被消防人员阻止。(图片来源:网易)
男性和女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男性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饮酒,赌博,吸毒,不是抑郁。
误解三:都市的喧嚣让人抑郁
有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精神信仰,这是抑郁症的真正根源。只有放下物质追求,远离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自然环境恶化的都市,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恢复活力。
这种观点也有例证,在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抗抑郁药已经成为各年龄段人群生活中第三大常用药品,在18-44岁人群中则是最常用药品。
很多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于是,处地偏僻的大理、丽江、拉萨、墨脱成为了都市青年的回炉基地和精神再造中心。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已经成为了都市青年的疗伤圣经。(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不过,如果真正地离开城市,Ta们将看到并不美好的田园生活:在中国,农村才是抑郁症的高发地。
在1999年国家的健康普查中,抑郁症在乡村地区发病率要显著高于城市人口1个百分点(乡村6.1%,城市5.2%)。200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青海、甘肃、山东、浙江四省的心理健康状况,农村地区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城市的1.4倍。中南大学在湖南浏阳市开展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农业劳动者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其他职业人群的接近2倍。广西、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调查中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事实上,想要真正搞清楚,在中国农村究竟有多少人抑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90%以上的农村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都是在县乡镇卫生院的非精神专科。能够成功检出抑郁症的只有不到20%。
在湖南浏阳调查的295例抑郁症患者中,只有5例就诊过精神科,其中正确诊断为抑郁症并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有3例。有255例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他们是真正沉默的大多数。
这些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抗抑郁药为何物,只能靠着残存的求生信念撞大运。有1/5的患者曾经找过巫医神汉画符,求神水,驱除魔怔;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求神拜佛。研究发现,有过更多迷信求助行为的患者,更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救治。因为病急乱投医,总有可能蒙到对的。要是连佛也不拜,那就真的是坐以待毙了。
“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和孩子,我也许早就去死了。”身患抑郁的李铭(化名)常用这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图片来源:新浪)
为什么这些朴实的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吃着自己种的粮食,每天拥有大量的户外时间,却依然不能摆脱抑郁?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凯博文教授(Arthur Kleinman)是文革之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学者。他的研究笔记后来整理成书,题目为《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书中提到,“对于抑郁症来讲,还有更宏观的决定因素,人类不幸的社会根源导致了绝望、去道德化、自认失败的人格和处境”。3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是对的。
凯博文还认为:权力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平等,将特定的人群暴露在最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又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女性在婚姻、职场中遭受更多的暴力和歧视;穷苦的人因为生计困难滋生出更多的无助和绝望感。
大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收入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人们想当然的把这种病症视作“富贵病”,“时髦病”。事实上,抑郁症是身处弱势地位的人最后的呐喊。
有研究表明,亲友冲突和经济困难是造成老年人抑郁的两大重要因素,而很多亲友冲突也是由经济问题引起的。亲友冲突对老年人来讲是双重打击,不仅意味着糟糕的情绪体验,还伴随着社会资源的丧失:老年人很少主动发起新的社交关系。生病、接济子女、物价的不断上涨都在加剧着老年人的生活压力,但缺乏额外经济来源,信息滞后的他们只能手足无措的面对一切。
家庭暴力和婚姻中的压力,是女性面临的重要刺激源。四川华西医院开展的研究发现,有30%的女性在过去的一年中遭受过家庭暴力,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是没有遭受过家庭暴力女性的2-3倍。在山东省的自杀人群统计当中,男性自杀者未婚人数更多,但是女性自杀者已婚的是未婚的两倍以上。除了家庭影响之外,社会对女性年龄、美貌和身材的过分要求,也会造成女性的无助、无望感。
困扰中国乡村的主要是无知和贫穷。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费立鹏医生使用1995-1999年的人口学数据,估计中国自杀率的农村城市比例为3.27。85%的自杀者生活在农村和乡镇,28%的自杀者从来没有上过学。在辽宁和山东等地农村的研究中都发现,受教育程度低是导致抑郁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河北省的流行病调查结果,家庭收入0-5000元的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5000-10000元人群的3倍以上。在青岛市,收入最低的17%的人群,抑郁症患病风险是收入最高人群的将近10倍。
无知和贫穷是抑郁症的帮凶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抑郁症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对于这个模型,可以这样理解:遗传造了枪,环境上了膛,负性生活事件负责扣下扳机。
一个人天生具有一定的是否容易患抑郁症的遗传倾向;这种遗传倾向在高危的成长环境中,会形成抑郁症的心理易感性;心理易感性高的个体,暴露在生活中重大的压力、刺激之下,抑郁症就可能随时爆发。
在所有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完整的接受教育是最糟糕的成长环境;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贫穷是最持久的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来看,刺激量最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应该是离异/分居,这一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婚姻稳定人群的5倍以上)。
加拿大的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抑郁症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9倍,财务困难的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普通人的1.7倍。2009年盖洛普在美国的调查结果,年收入少于2.4万美金的人群抑郁症比例是年收入6万以上人群的2倍。欧盟的研究发现教育水平较低大概会提高20%-40%的抑郁症患病可能。
教育和收入原本就是两个互相关联的因素。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就学生入学问题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调查,追踪了近2.5万个学生。结果显示,2013年,贫困农村地区37%的人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城市学生基本超过90%。
REAP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Freeman Spogli国际问题研究所、西北大学社会经济发展(西安)发起的一个旨在改善中国农村儿童健康与教育现状的科学团队。
父母的收入、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够付出的教育投入,而子女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和他的能力、技能以及社会网络相关,又会在未来影响到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受过教育的人,在面对压力和抑郁时,有更多的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他们更了解如何求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即使面对同样的学业、同伴压力,贫困者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感也更强。
既没有应对资源,又需要承受更大压力的穷人,天性中的乐观坚韧是他们对抗抑郁最大的力量。
“这里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这些大城市的抑郁症患者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去大医院精神专科进行诊断,及时接受治疗。他们的收入也能够负担的起一定的治疗费用。这些城市可能并不是全国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地方,但是它们消耗了全国数量最多的抗抑郁药。
在中国,抑郁症治疗主要依赖洋药。销售额最高的是帕罗西汀,2013年,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赛乐特”霸占了这类药物82.5%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另一常用药舍曲林则有88.7%的市场份额被全球最大的药品制造商辉瑞制药收入囊中。
即使选用最便宜的抗抑郁药物,一天1粒,也需要10元钱的开销,如果连续用药一年(抑郁症用药需要坚持服用1-2年),需要花费36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10000元左右,单单用药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当然,药物远远无法体现抑郁症的昂贵。医疗支出只是抑郁症患者支出的一小部分。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根本无法参与生产劳动赚取收入,还需要有专人的陪护照料。复旦大学的调查发现,上海市的抑郁症患者年经济负担占其家庭总收入的40%-50%。
对于很多农村的家庭而言,少了一个劳动力,多了一个吃白饭的,这样的家庭将会很快被经济压力拖垮。然而人们通常不愿意去接济一个抑郁症患者,因为“TA明明可以干活的”,“要说有病,一定就是懒病”。经济压力会增加抑郁症患者的自责感和愧疚感,让他们更快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连医科大学贾树华教授在大连庄河农村进行了十几年的自杀研究,结论让人揪心:“中国大部分自杀者都不想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自杀往往是被动的,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中国农民要面对很多难以抗拒的社会问题,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移民、夫妻感情……一旦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他们往往会以自杀和压抑来抗争。”
2008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刘燕舞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图片来源:网络)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
抑郁症受先天的影响约为50%。天生的抑郁倾向与很多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有关。
BDNF基因编码一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帮助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rs6265基因携带T的个体对抑郁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激素分泌,与人们对于压力的反应有关,长时间过激的压力反应可能会导致抑郁。CRHR1基因编码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FKBP5基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这两个基因都与会影响到HPA轴的活动。CRHR1基因rs110402位点携带G型,FKBP5基因rs1360780位点携带T型的个体,如果遇到糟糕的环境,会有更高的抑郁风险。
抑郁症患者通常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活动低下,5-HT再回收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抑郁药物,可以增加突触间5-HT的活动。5HTR1A基因编码5-HT的一种受体,TPH2基因编码5-HT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限速酶,这两个基因都会影响到这种神经递质的活动。5HTR1A基因rs6295位点携带C的个体,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携带G的个体,有更高的患抑郁症风险。
多巴胺系统的活动也与抑郁症有关,SLC6A3基因控制一种多巴胺转运体的编码,rs40184位点携带T基因的人更有可能抑郁。COMT基因会影响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降解过程,rs4680位点携带G的个体更易抑郁。
各色用户抑郁基因检测结果分布。
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先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疾病。即使先天存在一定的抑郁风险,如果能有一个顺利幸福的成长环境,也会大大降低患病的几率。同样的,人们也乐于听到那些出身贫苦,靠天生乐观和坚韧完成“逆袭”的故事。
你是天生多愁善感的人吗?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Phillips, M. R., Yang, G., Zhang, Y., Wang, L.,Ji, H., & Zhou, M. (2002).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The Lancet, 360(9347),1728-1736.
Wang, K., Lu, H., Cheung, E. F., Neumann, D. L., Shum, D. H.,& Chan, R. C. (2016). “Female Preponderance” of Depression in Non-clinical Populations: A Meta-Analytic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1398.
Wang, J. L., Schmitz, N., & Dewa, C. S.(2010).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risk of major depression: the Canadian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4(5),447-452.
Ladin, K. (2008). Risk of late-life depression across 10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d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 effect.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中国抑郁症流行病调查数据:
桂立辉,肖水源, 周亮, 刘慧铭, 刘庆武. (2009).浏阳市农村抑郁症患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 642-644.
韦波,陈强, 潘润德, 冯启明, 陈秋明, 黄国光, ..., 唐海宁.(2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7(4), 399-401.
崔春青,陈红梅, 刘翠欣, 张亚红, 屈建新, 于慧静. (2009).河北省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2), 94-96.
胡斌,卢小勇, 魏波, 陈宪生, 涂远亮, 余雪虎, ..., 邹圣军.(2003). 江西省抑郁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36(4), 242-245.
王圣海,逄淑涛, 王冠军, 王春霞, 董继承, 孔伶俐, 张永东. (2011).青岛市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精神医学杂志,24(6), 417-420.
抑郁基因:
Gatt, J. M., Nemeroff, C. B., Dobson-Stone,C., Paul, R. H., Bryant, R. a, Schofield, P. R., … Williams, L. M. (2009).Interactions between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and early life stress predictbrain and arousal pathways to syndrom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olecular Psychiatry, 14(7), 681–695.
Tozzi, L., Carballedo, A., Wetterling, F.,McCarthy, H., O’Keane, V., Gill, M., … Frodl, T. (2015).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the FKBP5 Gene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s Predictors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Brain Areas Involved in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Depress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May).
Mekli, K., Payton, A., Miyajima, F., Platt,H., Thomas, E., Downey,. (2011). The HTR1A and HTR1B receptor genes influence stress-rel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1(1), 129–139.
Detainees, J. (2008). Association BetweenPolymorphisms in the Dopamine Transporter Gene and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 62–69.
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 E.,Taylor, A., Craig, I. W., Harrington, H., … Poulton, R. (2003). Influence of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 Science (New York, N.Y.), 301(5631),386–389.
Kim, J. M., Stewart, R., Kim, S. W., Yang,S. J., Shin, I. S., Kim, Y. H., & Yoon, J. S. (2007). Interactions BetweenLife Stressors and Susceptibility Genes (5-HTTLPR and BDNF) on Depression in Korean Elders. Biological Psychiatry, 62(5),423–428.
Ke, L., Qi, Z. Y., Ping, Y., & Ren, C.Y. (2006). Effect of SNP at position 40237 in exon 7 of the TPH2 gene onsusceptibility to suicide. Brain Research, 1122(1),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