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0 刘猛 |法政五院士图序
『如此风流』语出胡适之先生的诗句“如此风流一代无”,所绘为一九四八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的五位法政学科院士,自右至左依次为: 萧公权、周鲠生、王宠惠、王世杰、钱端升,他们是那时中国法政领域最顶尖的知识人。
王世杰先生早年就读于北洋大学,武昌首义时南下参加革命,后以稽勋局官费留欧,先在伦敦大学后在巴黎大学,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北大,以研治“比较宪法”扬名学界。六年后以学者身份从政,担任党政多个机关的首长和幕僚长,将法政学识应用于实际,以立法推动社会进步。他官居高位,直接影响中枢,也体验了花近高楼的伤心之感。雪公做事刚毅沉潜,闲居气定神闲。他沉着静敏,话语不多但是极富定力,打定要做的事情则很是果断。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在政、学、艺三方面都达到崇高地位,加以福寿双全,五事齐备,在近代史上实属少见。
王宠惠先生毕业于北洋大学法科,是中国第一个拿到法律学毕业文凭的人。后来他赴美,在耶鲁大学取得民法学博士学位。又到欧洲大陆游学,将《德国民法典》译为英文,因信达雅享誉学界,一举在国际上确定其法学家的地位。回国后,他在中央政府服务,跻身中国最高层精英行列。无论是北京政府时期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担任多项职务,包括司法总长、司法部长、司法院院长、外交部长等,以法学素养解决国内和国际实际问题。亮老寡言少语,做事也颇为优柔,具有一种英国绅士的气度。这样的一个人,私人生活颇为吝啬,却又在国家公务需要时放弃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大笔恤金回国。
周鲠生先生是国际法学家,他从英法留学回来后做北京大学的教授,授课之余发表过一系列时评,针砭时弊,开启民智。他前半生主要在武汉大学教书,并有治校之才,王世杰离任武大校长时本打算让他接替,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待到他十多年后做了校长,多方面物色人才,提升学校的学术实力。他的功绩在于教育培养和影响了国际法学界的一代人才;一九四九年之后职位变换,贡献则在外交实践方面。
钱端升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受美国政治学的影响,注重的是不同于传统国家学说的行政学路径,他预当时学术之流,在国内成立专门的“行政研究室”,组织团队开展相关研究。他少年成名,个性高傲,虽然是政治学家,却怀着“学优则仕”的心愿,愿意把所学贡献实际,做个政治家,无奈生不逢时。前半生秉持为国贡献己身学识的心力,风风火火,经历了从积极加入政府到积极批评政府的转变,后半生因为政治的原因,沉默做事。虽然经历多难,与同事和朋友相比,他享得高寿。
萧公权先生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学人,颇有些道家的风骨,个头不高,“麻雀般的精神,总是跳跳跃跃的”。他出身哲学,研究政治学,又能兼及历史,自然较传统派更上层楼,他以所受的西方政治学训练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后来居上,成一学科的扛鼎之作。作为研究政治学的学人,他没有涉身政界,但常常有政论见诸报刊,自嘲曰“是亦为政”。他除了“思精明治道”,亦“诗美醉流霞”,要说的话常常以中国古代的诗词表达,以诗言志,用词画梦。一九四九年后他飘零海外客居美邦,寄踪于万里之外,“每因长夜怀师友,更假余年念清华”,在华盛顿大学过完融合东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一生。萧先生性情较为平和,谦逊有礼,无文人的轻狂之气,在学校大楼中常常“循墙而走”,保有中国古典知识人的风范。
在中研院第一届院士选举中,王世杰、王宠惠以法律学专长当选为院士,他们候选资格的根据分别为:
研究比较宪法,主持国民政府法制局,于立法事业及宪法制度均有贡献。
早年以英文翻译德国民法,至今有国际声誉,在国内对于法律修订及宪法制度多所贡献。
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以政治学专长当选为院士,他们候选资格的根据分别为:
研究国际法及外交,主持政治学系多年。
研究比较政治制度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研究西洋及中国政治思想。
『如此风流』背景为南京鸡鸣寺路一号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也就是第一届院士合影之处,其时王世杰、钱端升不在合影之列。图中王宠惠、王世杰位置略靠前,隐含的是在一个非常态国家,法律往往为政治冲锋陷阵,而优秀的法学家不仅仅是法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学家。王世杰、王宠惠同居高位影响中枢,虽都秉持自由主义,不同于政府中的亲德派,却有淡淡的瑜亮情节,故两人所站位置有略大间距。钱端升与二王同排,端公虽为后辈,然而年纪不足五十即当选院士获学术界承认,自然意气风发,当仁不让。周鲠生、萧公权二人并未出仕,致力于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内敛低调,位置稍后一步。周公资格老,萧公更有道家风范。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学人以自身学识贡献政治,进而形成专家治国,成为现代分工下的一种常态。而在这其间,法政学人因为专业之故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古人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们不得不说,在中国文明再生的过程中,在中国国家建构的步伐里,得益于有这么一批顶国之乔木,治世之能臣。
二〇一六年八月于清华园
本文为网络首发;
如您观文后有所感悟,欢迎关注并分享“三会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