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庶民的研究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这十几天来,不少新的读者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后台也有不少专家和机构与我联系。很高兴看到严肃的讨论能够受到这样的欢迎。受《瞭望》周刊之邀,我已于6月5日开始,将《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两篇文章进行适度拓展,目前已在《瞭望》开始连载:

没有办法购得《瞭望》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瞭望”或OutlookWeekly1981进行阅读。

 

有读者表示,通过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开始反思自己对美国和中国的种种惯常观点。我们尝试通过提出被忽略的问题,找寻被忽略的答案,传递被忽略的信息,去唤起大家的思考。我们提出和分析美国的问题,目的不仅是为了指出那是美国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目前遭遇的结构性问题中,看到不少中国的影子,有很多是今后必须要着力解决或避免的。

 

美国的结构性问题,集中体现在美国采纳了信贷福利体系去解决公共福利需求。以信贷福利替代公共福利,导致在深度全球化过程中,在医疗和教育等关键领域,美国中下层民众逐渐丧失基本保障,可支配收入不断下降,社会结构固化,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去年,我们以多篇文章警示基础教育资本化的危害,主张政府尽最大努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最终获得政策上的回应,基础教育学校融资上市的路径已被切断。但在具体政策执行中,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在地方政府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度控制民办教育者的合理收入空间,将会抑制教育资源供给。我们认为在大方向扭转之后,在具体施策上仍需定期进行评估,非营利不等于大部分依赖财政补贴或者低收入,也不等于价格要管制到非常低的水平。广大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的收入有实质提高,才会失去在课外去补习的动力。只有教师的收入有足够的保障,更多优秀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份神圣的职业。

 

我们也关注到,近期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这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希望此项旨在促进社会办医的改革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资本化的前车之鉴,尤其要考虑中国医疗社会资本长期以来暴露出的贪婪。长远而言,我们希望能以美国在医疗领域的教训为深刻镜鉴。一个良性运转的市场,将完全有赖于在激发市场竞争之利的同时,去限制人性之恶。任何改革政策,不应只是针对单方面的激励,在涉及公共福利的领域,尤为重要。我们仍要建议,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需增加定期评估环节,以免丧失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我们深感学研对政策制订和实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正如任正非先生不断强调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也想不断强调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有大量优秀的社科人才,囿于体制,他们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我们呼吁,在这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更多优秀的社科人才应当将视野向下,与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一起,去了解千万民众和企业的智识需求,为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发声。

 

我们今天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严重错配。一方面大量学研机构主要面向官方,大量人力、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重复的课题上,低质而低效。另方面千万百姓和企业,已构成全球最重要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全球经济走向,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智力支持,甚至到了今天,他们还在根据网络媒体的软文去做出自己关键的决策。

 

我们认为,中国大量的社科研究人员,不应总是抱怨体制束缚。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的社科研究人员仍然属于这个国家的中上阶层,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社会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没有一项工作是轻松容易的,也没有谁不克服困难就能成长。抱怨在很多时候只是逃避的借口。我们要看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今天这样的时期,可以让一个个体的观点能够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这是时代真正的进步。

 

我们应当避免社科研究的精英化倾向,只知向上看,不知向下看。美国社科界的最大问题,就是长期脱离了美国的中下层,当美国中下层民众需要智力支持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和问题时,美国的社科界已经跟他们失去了联系,等反省过来之后,又发现连沟通的语言都存在障碍。这是美国中下层最终选择民粹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和社会一定是一个整体,深度全球化最终会让中国的精英们认识到,移民并非万能药。

 

我一直从事实务工作,往往是因为对各种问题找不到现成答案,才尝试去自己做些阅读和思考。这些阅读和思考的成果,发表在这里,不能称为学术产品。但我认为,这种基于真实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思考,正是目前十分欠缺的。如果这也算一种研究,我愿意把它称为“庶民的研究”。

 

庶民的研究仍然只是应用,完全建立在社科基础研究这个地基之上。当我们阅读优秀的学术著作时,不禁叹服那些真正的学者涉猎范围之广、对问题洞见之深。我们尤其要感谢那些把国外优秀著作引入国内的译者,在今天中国的学术界,翻译好像是十分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译著,尤其是非英语译著,我们又凭什么去了解这个日益深度全球化的世界呢?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庶民的研究”中来。希望专职的社科学研人员,不要放弃自己的初心,不要忽视中国已经形成的空前智识需求。希望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再用于贩卖,而是用于传播。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