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年轻一代,请尽快超越“公知与五毛之争”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前几天,福山(Francis Fukuyama)写了一篇文章应对新冠危机,亟须破除“唯体制论”,他提出,评价政府绩效的关键不是政体类型,而是国家能力,尤其是对政府的信任。这是一位西方主流学者在美国严重的疫情之下反思“体制问题”。


最近一直疏于阅读,将大量精力放在观察中外疫情进展,尤其是各类言论上。中国与英美,分别在国内有一些争执不下的话题,稍加整理如下。直面这些话题,有助于厘清思维。


一、各国内部各自争论的话题


1、中国国内争论的话题


(1)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舆论是否应当持续批评本国政府,尤其考虑到某些批评为欧美媒体攻击中国提供了口实。


(2)欧美防疫措施究竟是对还是错,究竟哪种体制更好。


(3)在严重疫情下,是吹哨人的作用大,还是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作用大。


2、英美国内争论的话题


(1)严格的防疫措施(检测体温、封城锁国等)是否会侵犯民众自由,是否会导致厂店闭门、经济堪忧。


(2)疫情是否源于中国,疫情扩大到全球,主要责任是否在中国。


(3)本国防疫措施是否正确,巨大医疗物资缺口应当如何解决。


二、这些话题分别代表什么


我将尝试简述这些话题背后的真实含义和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


1、中国国内的话题,是基于两种情绪推动


一是在国内疫情初期地方应对失策(包括疫情披露、应急响应启动、物资储备等方面),导致互联网舆论和传统媒体快速形成互动,曝光各类大小问题。随后中央政府在专家组建议下做出决策,采取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防疫措施,在全民共同配合之下,快速控制疫情。这第一个情绪,就是直面自身的问题,它推动了全民共识的形成,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二是在国内疫情有所控制之后,英美等国外媒体反复将第一阶段中国国内媒体和互联网舆论曝光的问题,作为攻击中国的口实后,中国国内舆论出现了分裂。一方认为,部分舆论曝光不当(主要针对传统媒体),或者部分互联网言论没有事实依据(主要针对某些自媒体),所以对继续批评国内的这部分言论提出了反驳;部分言辞激烈,超出了正常限度,存在人身攻击,这也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事实。另一方认为,曝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该批评的仍然要批评,不能因为国外媒体借此抹黑就停止批评,否则国内的问题可能被掩盖进而无法得到解决。这第二个情绪,已经超越了直面自身的问题,开始顾及国内自我批评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上述第二种情绪,由于不断出现的国外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逐渐扩大。由此上升到中国特有的五毛与公知之争、左右之争。我们先不分析太多,先记住一点,第二个情绪,其实是因为国内看到了国外假以口实的批评而引发,也就是,国外媒体言论,直接决定了国内言论的话题同时请各位思考一点,是决定话题更重要,还是在话题中辩个你死我活更重要?


2、英美国内的话题,是基于两种现实需要


第一个现实需要,是英美政客要在本国防疫能力与民众的其他诉求之间做取舍。今天非常清楚的事实是,英美在获得了东亚各国的疫情信息后,并没有重视。英美疾控和卫生部门早就获得的情报信息并没有立马为其政府决策带来帮助。英美政客并没有像中、韩、新等东亚国家政府那样,积极听从疾控专家的建议,而是期望在防疫、经济和所谓尊重个体自由之间作出平衡。非常可惜的是,英美的整个舆论界,包括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舆论,没有像中国第一阶段那样聚焦于其国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更好的防疫策略、物资储备等等)。在此次疫情中,英美媒体也有大量对其政府的批评,但这些批评大多更像是党争,批评中国既是英美执政党甩锅的手段(将疫情的发展归结于中国最初未能控制),同时也是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的手段(将英美疫情的严重归结于执政党没有重视最初的情报)。在风雨飘摇的反全球化大潮下,批评中国已成英美“政治正确"。我们仍然建议读者再次阅读去年《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两篇文章,充分理解今天全球化问题的根源。


第二个现实需要,是英美的防疫根本无法离开中国制造业的支持。美国目前医用口罩(N95级别和surgical mask)的日缺口是3亿只,至少有1亿只需要依赖中国产能,中国虽不是呼吸机生产大国,但中国产能目前恢复最快,所以也会越来越依赖。其他防疫用品,例如防护服、防护手套和护目镜,显然中国更是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能优势。在此前提下,英美防疫,尤其是美国防疫,不得不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业。但正如美国媒体批评中国会导致中国国内的民族情绪,美国高度依赖中国产品防疫,也会让美国内部认定美国仍然Great的人们感到极其难堪。对于Trump政府来讲,中美贸易战尚未结束,将美国中下层的困境归结于中国制造业抢了美国人的饭碗这个故事仍然还要讲下去,此时依赖中国产品,其实是为民主党攻击共和党提供了口实。昨日CNN一篇Trump put American lives in China's Hands便是民主党一方借中国话题攻击Trump的巅峰之作。因此,随着疫情的日益严重,为了从心理上平衡不得不接受中国物资的现实,也为了继续在反对中国这个“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去获得更多的中国医疗物资,美国政客和媒体的反应,是不停在攻击和减少攻击中国之间做摇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媒体忽而报道美国各方对中国的敌视,忽而又报道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中国的善意言论。事实上,只要大背景不变,只要全球化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任何美国官方对中国的善意言论都是策略性的、暂时的,也都是极其现实的。


英、美、澳等国,今天对中国提供医疗物资的一个流传甚广的逻辑,要么是中国导致了疫情出现,现在又利用疫情大发其财;要么是中国知道疫情是自己导致,买空了全球医疗物资,所以今天基于愧疚才行捐赠。这不是欧美所有人的逻辑,但这正是今天欧美持有言论权一方的逻辑。所以,无论是通过外贸出口或者捐赠去支持海外疫情,都要充分理解,善意未必能够最终换取善意。正如昨天100多名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合作抗疫的呼吁,仍然要特别指出“中国的问题”,我们可以十分明确,反对中国这个“政治正确”,在欧美未来相当长时间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更应当从本国利益出发去做决策,例如,目前对海外医疗物资的支持,目标就是尽快实现全球疫情的控制,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尤其是外贸的恢复。


中国是否应当在未来发展中提出一个更具广阔心胸,更有全球号召力的价值观,并为之努力?答案是:长远看,是的,应当。但只能一步一步来。在此之前,先要经受的,是全球势力此消彼长所会带来的腥风与血雨。如果无法度过这个阶段,何谈长远?


二、超越“五毛和公知”的惯性思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是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如下几个方面:


1、欧美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评价是极其“实用主义”的,极其现实的。一方面,全球化问题丛生的这一阶段,是整个西方对中国评价的宏观背景,这个背景,不是一时、一事或者少部分人努力就可以彻底改变的,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理解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另方面,欧美国内对中国的声音不可能一元化,我们需要习惯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欧美对中国的声音都会存在不公,甚至是严重的不公。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欧美疫情结束后,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会开始对中国进行舆论上的“清算”。


2、在有上述心理准备之后,国内言论的分裂变得毫无意义。长期以来,“五毛与公知”之争充斥中国网络,各显极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事实是,英美虽有批评其本国政府的言论自由,拥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并没有像中国第一阶段那样,汇集起来用于提出问题和警示,用于聚焦支持专业意见,快速形成上下一致的共识,使遵从专业意见的全民防疫快速成为现实。英美的言论自由虽有不同的声音,却成功的将专业意见驱赶到无人关心之地,直到今天仍然不敢说出face mask是必要的,只能委婉的建议用face covering来代替。所以,中国第一阶段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舆论的聚焦,那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批评是多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那些对具体事件的批评和专业上不同的声音,同时,如果没有官方对这些批评和专业上不同声音的回应与重视,没有官方的积极作为与改善,中国的疫情何以能控制至此?


3、那么,是否还需要因为担心,由于批评本国某些尚需改进的现实,可能成为欧美反过来攻击中国的口实,进而就放弃所有批评呢?只要我们经常阅读西方媒体,就会知道,无论中国取得怎样的成绩,对中国正面的声音一直都是非常少的,因为在全球民粹主义的语境下,中国更多的成绩,一定是建立在西方更多损失基础之上的。所以回到此前所讨论的,为什么我们要由西方媒体的言论来决定我们自己的话题?为什么我们是批评还是赞扬某种行为、某些事件,都要以看西方脸色为前提?难道我们在疫情中批评一些本国存在的错误做法,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不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吗?这不正是中国疫情初期我们所做到的吗?所以,当知道无论中国讲什么,西方对中国的言论都是极为现实和利益的话,那我们凭什么还要去关心那些心态已经失衡的国外政客和媒体呢?何况,他们选择那样的言论方式,其实是紧密捆绑了自己的短期利益。


4、我们要看到中国舆论领域与官方互动之间的巨大进步。这种互动的基本实现形式,在今天而言,是互联网舆论提供基本事实,传统媒体进行专业调查,新媒体加以广泛传播,官方积极而迅速的回应,从而将具体问题快速加以解决。在诸多地方事件上,如果官员尝试压制互联网舆论,不但民间会反弹,中央级官方媒体和监察机构还可能会介入。这种积极互动之所以在目前能够实现,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互联网给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以往并不存在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舆论空间,二是华人普遍心存的、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们,其实应当对中国每天发生的现实抱以更多热情,以价值无涉的心态去体察这其中的种种细微和深远的变化,或者暂时抛弃头脑中基于长期阅读所形成的定式,至少能像福山那样勇于翻开新的篇章。


5、英美媒体其实正在自食恶果。熟悉NYT、BBC等媒体的读者应当知道,NYT和BBC的英文版基本能够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即便批评中国,多少也受新闻专业要求的约束。但NYT和BBC的中文版,包括它们在twitter上的言论,可以说经常毫无根据,每天都存在大量煽动仇恨中国的文章,但这些中文版的文章,西方读者根本就看不到。这些中文版文章一般谁看呢?港澳台,以及中国翻墙出去的年轻人。坦率的讲,我认为英美媒体的英文原版是有助于了解海外的,但它们的中文版,有十分强烈的政治意图,长期污名化和抹黑中国。非常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这些英美媒体中文版的这个定位,他们在最近三个月时间里集中报道中国防疫的负面新闻,却没有丝毫看到中国防疫的经验和价值,这也导致这些媒体的英文版上也几乎没有从经验分享的视角去报道过中国防疫。反而是“柳叶刀”这些专业媒体,以及Bill Gates这些个体,在接受英美采访时,才讲出了他们看到的中国防疫的成功经验和价值。所以这些媒体的中文版,今后还有多大存在的价值呢?毕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英文资料去了解全球真实的情况,即便无法阅读英文的人们,也会更多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去看到各种反驳,那个需要依赖纽约时报中文版和BBC中文版来了解中国本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道阻且长,放下争执,形成共识


极化的五毛与公知之争,是中国前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遗产,今天已经无法满足国人的信息和观念获取需求。偏左的人们,应当理解某些偏右言论的价值,例如民众基于事实的批评权利,这其实是有利于国家进步,并且不可或缺的。偏右的人们,也应当理解某些偏左言论的初衷,例如真没有任何必要时时、处处、事事赞赏国外,人们更想看到的是事实,以及事实发生背后的成因,而不是罔顾现实的理论说教。


我们更要理解1980年代这一波全球化发展至今,已临尽头,自由放任的超级全球化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异,更是带来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异。全球分配机制的巨变已是箭在弦上,不可能回头。COVID-19加速了已经开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美国的孤立主义将进一步强化,欧洲会重新思考如何应对中美变局,而东亚诸国也将更为现实的做出选择。除美国与中国各自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之外,其他出口依赖型国家都将面临极其艰难的抉择。


当此之时,要认识到在欧美民粹情绪下,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对中国的善意将会越来越少。但不能就此任由国内情绪演发成对抗。中国人需要更加聪明和睿智,需要学习西方将本国利益而不是口舌之快置于第一位的“优良传统”。任何口舌之争,如对本国无益,都没有任何必要消耗精力;反之,如涉本国利益,一定要争之到底。没有任何必要因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就使愤怒的情绪影响理智的判断,更没有任何必要将本国的话题置于欧美的话题之下。


中国年轻一代负有时代变革的重任,这个重任不仅是对于这个国家,更是对于这个世界。英美一代,正是因为失去了对自己国家、民众和全人类的责任感,选择自由放任和利己,才有今日之祸。尽管中国互联网上的左右之争还会因为前一个时代的老人大量存在而继续延续下去,但作为年轻一代的你们,应当就此奋力向前,去迎接属于你们的时代。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