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宝贵的医疗资源,预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过去将近两个月时间,我完整的经历了本轮BF.7疫情的输入。整个10月,我在内蒙一座小城待着;11月初,我回到北京。11月6日,我事无巨细的记录下相关经历疫情三年,防控为何越来越难,因为我判断,BF.7已经使感染清零的传统目标无法实现。

今天还在吵清零还是放开,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这最终是病毒说了算,而不是文字说了算。在能够低成本实现清零的时候,我是支持清零的。因为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疫情应对来看,突破清零目标或者放开,都会导致一波大规模感染,从而导致重症和病亡人数在短时间内上升,此时会出现医疗挤兑和各种心理冲击。超过这个临界点后,逐渐就走向正常。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引用任何文献进行论证,打开电视看看世界杯就知道了。

理想的状态,是等到病毒变得非常弱不禁风再逐渐放开。但这只是理想状态。

网络清零派的问题在于,似乎认为在新毒株传播之下,长期封控还能成为一种有效措施,问题是,下一轮呢?有的城市已经封控100多天了,而支持长期封控清零的人,根本就不在这些城市居住。一些天天散布焦虑的网络作者,每天身处海外,他(们)难道每天都在自我隔离吗?阴谋论和焦虑谁不会贩卖呢?他们会不会是受境外势力操控,不愿意中国社会逐渐恢复正常的人呢?你看,玩阴谋论和焦虑文字,这种低级网络游戏,其实很容易的。正常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深知研究与现实的差异。没有一个肿瘤科医生,会每天去告诉他的病人,这个病今天全球又死了多少人。这是医学伦理问题。如果一个医学专业人士,连医学伦理都不讲了,能指望他是正常人吗?

在感染清零目标可以低成本达成的前提下,我认为增加一点焦虑是有益的;但在感染清零目标因为病毒变异已经难以达成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焦虑是反人性的。

所以,二十条直接否定了长期封控的可能性,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拥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体,都需要时时处在希望之中。哪怕前路艰险,道路曲折,只要希望在,生命就会变得有价值。让人们长期活在焦虑与失望状态之中,绝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医学人士能够做出的选择。所以,有的人可能本来就不正常,你怎么知道他们身后就没有巨大的利益呢,对吧?

要完全实现2020年、2021年那种感染清零的状态,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了。即便是“动态清零”这个总方针,也从来没有承认感染清零这个目标是正确的。

绝大多数民众的诉求是既合法又合理的,他们积极支持二十条。二十条是国家最高决策层通过的,从立法授权上,居委会和社区没有解释权限,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只要是有权一级政府(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直辖市为街道办)作出的合法防疫决定,绝大多数民众都积极遵守;对恶意违法事件,民众都积极反对,绝不包容。这是最近几天的真实情况。这两天,也出现了一些上半年上海那种“文明之光”摆拍、喊口号的情况,说实话,没有任何意义;在网络上待久了都知道,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另有所图的。

打嘴仗,并不能让疫情消退,也不能消灭病毒。很显然,如果因为新毒株的特性,导致感染清零不能实现,那么应该注意什么呢?

从官方而言,还是应当尽快调整防疫的具体操作,或者说,我相信有相应的预案,那么应当稍微提前一点对民众做出引导或者告知,尤其重要的是,要把宝贵的医疗资源预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具体做很重要,把准备做的讲出来,其实更重要。很多时候,提前沟通,比事后补救式的说明有意义得多。如果明明有预案,但不做提前沟通,一旦出现个别事件,事后就会出现海啸一样的网络舆情。

很显然,当病毒传播超过某个临界点时,是没有必要让所有阳性都进入方舱等待转阴的。与当前大多数反对方舱的人不同,我一直认为,在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当下,方舱在今天可以有效成为应对疫情冲击的分级诊疗体系的第一环。在今年4月15日应对上海疫情的建议中,这个公众号就曾建议,可以适时把方舱改造为“轻症救治中心和弱势群体(老年人+基础病人)救治中心”,而不是把所有阳性全部纳入方舱等待转阴(关于上海防疫措施的若干建议)。

在新毒株的传播速度下,我们需要做出准备,也就是要接受方舱不足以承载全部阳性人员这个可能性(部分地区正在逐渐成为现实)。那么此时的方案不能是多建方舱,装更多的阳性人员。因为每建一个方舱,就会消耗一部分医务人员,这其实加速了医疗资源的挤兑。且不说,方舱的环境确实比许多家庭的硬件条件差很远,除了等待转阴之外,真有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的其他疾病加重。

方舱中的无症状阳性人员是可以自愈的,这部分人员,其实居家隔离转阴就可以了,这也是当前非常现实的民众呼声之一。关键是,要对居家阳性人员做出具体的指导,要给出居家隔离转阴的指南,告诉人们应当做哪些监测,在什么状态下服用哪些药物,如何与还是阴性的家人做好隔离,减少感染。如果担心气溶胶问题,那么应当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老旧小区应对这类问题,因为即便封控,也不会消除这种问题。

如果大多数无症状阳性不需要去方舱(或者可以选择不去方舱),只需要居家隔离,那么方舱的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大。首先转运人员数量会大幅下降,各方面人员紧缺的情况会大幅缓解。方舱成为第一层分级救治中心,有利于将真正需要治疗或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的老年或者基础病患集中收入,在早期提供抗病毒药物,主动在最开始就给予干预性治疗,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缓解对医院的压力。

方舱用途的改变,源于对病毒变异的判断,最后的决定,必须由专业人士去做。如果有相关预案,在此时就应当主动讲出来,明确预期才能稳定民心。

对官方,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抗病毒药物的准备。我们在今年4月上海疫情时,就提到了“防疫四要素”,也即疫苗有效性足够强、疫苗接种率足够高、药品供应充分、病床充足(珍惜用巨大防疫成本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七个月过去了,就当前而言,疫苗的有效性和疫苗接种率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不用再过多讨论。方舱用途如果能够及时改变,病床和其他医疗资源会得到一定改善。那么在药品方面,显然短时间内,是仍然可以有所作为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有明确推荐的新冠抗病毒药物,并且都是我国已经批准引入生产的。但从方舱情况来看,实际使用这些药物的并不多。有些药物需要在初测阳性开始服用才有良好效果,如果已经出现症状多日后再服用,已经没有意义了。此类药物的有效性得到许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是有利于在关键时刻大幅降低医疗系统住院压力的。此类药物的可及性仍然不好,在方舱内的老年人许多都没有服用到。应当加速生产和发放。

对民众而言,确实应当成为各自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疫情影响下,医疗资源出现紧缺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所以每个家庭都应当做好准备,对疫情严重时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不足情况有所预期。主张宽松的人,应当理解家有病患的难处;主张严格的人,要有更多的自我压力去了解如何减少家庭风险。说到底,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决定了各自的立场。但病毒最终会无视所有人的立场。

所谓理性的网络清零派,在不可能再达成感染清零目标的前提下,与其散布焦虑、表达失望,不如去帮助人们做好自我防护,疏解情绪。到底是医者仁心,还是另有图谋,在此时,大家会看得很清楚。

所谓的网络放开派、躺平派,多了解每一轮疫情高峰的真实情况,显然对自己和家庭都是有利的。如果也是另有图谋 ,大家也会看得很清楚。

与其浪费时间讨论各种无意义的数据,不如聚焦当下和本土,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果不能在理想状态下实现防疫的目标,那就带着一份坦然去面对现实的世界。人类生生不息,不是靠逃避和焦虑,而是靠乐观和希望。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