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革命与农民工

慕峰 太阳照常升起 2024-04-07

在一个货币充沛、投资渠道狭窄的时代,没有什么比让人兴奋的未知口号更能吸引人的。当人们总是看到现实的满目疮痍时,总是不自觉的求索于未知的未来,谁会管未来究竟怎样呢,总之肯定是比现实好的。所以,当投资是限于一个有限壳资源的局域网市场时,大家能够确信的是那些已知领域已经没落,而未知领域无论如何高估也有道理。反正赌场里的钱是确定的,不在麻将桌上就得在老虎机上,总之不可能存在银行里。所以这个时代,标签是如此重要。当你突然告诉大家,除了麻将桌和老虎机,今天又多了一个选择叫德州扑克的话,那所有人都会嘶叫:“德州扑克才是未来!”

就是这么无聊的时代。

如今,每一个投资人好像都很懂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家好像都明白什么是共享经济,甚至连政府公文里都充满了这些美丽的词汇,生怕自己落后于人类伟大的发展进程。既然未来那么美好,为何现实更加残酷?

 

一、技术革命

Jeremy Rifkin2011年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叙述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将要产生的美好时代,在2014年的著作《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他进一步阐述了以能源革命、物联网革命、物流革命带来的协同共享经济模式,他的部分观点与互联网领域的另一位精神领袖Kevin Kelly不谋而合,并且事实上比KK更为激进。因为Jeremy Rifkin本人毫无保留的在著作中不停的告诉读者,他对传统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抱以极大的反感,从思维方式和思想承继来看,他更为接近中国读者十分熟知的各类乌托邦式的观点,只差表明自己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了。只是,他恰恰又是新工业革命的鼓吹者——这让企业家们十分头疼,这位精神领袖鼓吹的新经济模式正好是互联网领域的两个奇葩成功范例——UberAirbnb,那汽车和住宅之外的下一个共享成功的对象是什么呢?BAT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我没有在写书评,所以也不会有针对性的批评Jeremy Rifkin的任何观点,事实上我认为他关于共享经济的理念实在不值一提,我会放在本文后面讲。但是,我至少赞同Jeremy Rifkin的一个观点,就是信息、能源和交通是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三个要素。这个时代,恰恰又是这三方面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在这个无聊的时代孕育着激动人心,而这些,恰恰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分析师们毫不关心的。

1、信息革命

如果不加以提示,你或许根本无法回忆起,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只是近15年内的事。2000年,NOKIA推出了风靡一时的82102005年,GOOGLE收购了Android2007APPLE推出了第一代iPhone。真正将人类推进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根源上不是智能手机厂商,而是高速移动网络服务的普遍化。这是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的实现,在中国只用了15年时间。4G时代连同高速固网宽带的WIFI化,使超高清视频和移动视频成为可能,接下来网络基础设施的演进,包括千兆宽带网络和5G移动网络的普遍化,将构成一系列科幻现实的基础,包括无人驾驶和虚拟现实。尽管今天我们的投资人都在热炒VRAR、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的概念,但我丝毫不知道这些科技前沿跟中国目前有什么关系,绝大多数中国科技企业其实在这些领域都没有任何积累,你不要寄希望于补贴经济的产物会突然变成高科技的怪物,除了极个别企业例如华为在技术领域有实质上的积累,大多数企业其实都是只会抄袭。当然,极个别金主有幸能参与投资部分欧美前沿企业,事实上是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换来的投资机会。信息革命,将会比我们想象更快的速度侵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因为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普遍化,仍然位居世界前列,这为信息革命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信息革命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公平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以知识占有来衡量的。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是否能够书写文字甚至就是划分人类等级的标准。即便到了教育普遍化的时代,教学的差异仍然使人分为了三六九等,学区房、211985就是这些标准的产物。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打破了一切知识界限,一个贫困地区的人,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他能够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并不会比全球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要少,这也意味着,热衷于学区房的中国家长们,在考虑下一代成长时,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未来一代人是处于怎样的生存环境中。信息的获取能力、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重要。未来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可能将不会再根据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出身来选择自己的员工,因为传统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个体,从有基本的识字技能开始,将一直处于知识接收、辨识和更新状态,与他的年龄渐渐无关。事实上,今天我们对个体的评价已经不用再看他的文凭,因为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2、能源革命

能源,在任何时候都是讨论经济的热点。新经济论者,主张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德国大概是最好的范例,在2015725日,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量单突破70%,而柏林地区的供电网在2015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石化能源对环境的破坏一直是新经济论者所诟病的,当然这其中也有科学家和欧洲人对石油美元体系的天生反感。另方面,美国的页岩油革命也成为未来抑制石油价格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中国而言,在德国宣布放弃核能后,我们毅然选择了核能优先,安全是否可控将是未来的主要问题。

能源革命不是信息革命那样主动为之,更多是石化能源枯竭和严重污染的被迫选择。除了供给端的能源革命外,需求端的新兴产品也令人看到希望,例如Tesla的商业化,让人们看到电力化交通的可能,但不要忘记,电力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如何产生电力才是关键所在。中国的煤炭产能除清是在有针对性的应对能源变革和环境变化,另一个事实是,我们的煤炭储量其实远不如上报的数据丰富,以我2008年在国家规划矿区了解的情况,一个规划开采50年的大型煤矿,上报储量还有30年,但实际储量只有不到15年,这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鸡血经济的可怕之处——所有超常规发展都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在能源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如何着墨,这对于一个大国来讲是十分根本的问题。

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能源革命的时代,区别在于,欧洲在追求更加清洁的环境作长远的努力,而我们仍然主要是从经济周期角度除清产能。

3、交通革命

与信息革命相同,在交通领域,中国并没有落后于时代。交通,对于个体而言是可以行多远,行多快;对于商业而言是可以交换多远,交换多快。交通是物流的基础,对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要远比对一个小国更为重要,对于一个受地产经济所累而发展出巨大电商市场的国家更是重要。10年以前,没有人会知道高铁对中国的意义,而时至今日,尽管负债累累,但以高铁为核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内部格局。中国没有经历美国式的西部公路,而是以高铁来完成了一个人口和土地面积大国对交通的基本需求。信息和交通革命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将深刻的改变中国地产经济的未来,甚至可能成为远期房价下跌的基础性原因,这是中国历史所从未经历的,也是人类历史上从美国西部开发以来所难以看到的。

物流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将降低无序的能源消耗,提升物流效率。如果你问我Uber和滴滴真正的意义在哪儿?我的回答是,降低空驶里程数,提升每个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而交通工具的所有权人和平台企业分别获取提升效率的那部分收益。如果你问我Airbnb真正的意义在哪儿?我的回答是,降低房屋空置时间,房屋所有权人不过是通过部分分时短租的方式获取了房屋的租金收益。这其中有什么所谓的共享经济?对不起,我没有看到。为什么Uber、滴滴在中国能成?因为中国人太多,有出行的巨大需求,而出租车作为封闭式牌照管理的行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什么房屋短租Airbnb模式在中国不能成?因为人少的地方酒店便宜得要死,人多的地方自己都不够住,租NM啊!所以什么是共享经济?对不起,我不明白怎么扯蛋,我只知道每天嘴上念共享经济的只能举出以上两个成功案例,至于是哪种解释更合理,随便你怎么考虑了,你愿意投资各类共享经济就投吧。

信息、能源和交通革命,对中国而言,至少在信息和交通方面,并没有落后,甚至由于幅员辽阔的客观情况,目前对于信息和交通基建的投入对于长远而言仍然是有巨大意义的。能源,是一个弱点,至今没有十分明确的能源应对方向。但要了解,上述三个最基础的方面,而不是什么网红或者什么体育文化产业,才会在未来10-20年内,对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以及这个国家的所有人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一切的选择,无论是行业、企业和职业,围绕上述展开,都是有意义的。

 

二、农民工

我总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放在一起讨论。比如之前把煤钢产能除清和互联网免费模式放到补贴经济这个话题下来讨论。而本篇在刚刚谈完美好的技术革命后,又要立马回到农民工这个莫名其妙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承认,要在中国讨论现实问题,总会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不认为这是所谓的国情论,我认为思想总是普适的,而问题总是具体的,而能否抓住机会,既要有思想,也要能面对具体问题。

信息、能源和交通革命,是美好的未来,但我们丝毫不敢说中国是以高科技立国。在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众多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充沛、消费数量大,劣势在于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适应发展阶段,红利不断释放,经济结构一旦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问题扑面而来。

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地方债问题,过剩产能问题,外贸乏力问题,这些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但再严重,也严重不过2.7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时至今日,大概已经难以准确统计出真正的农业人口,更难统计出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还有多少人能够回到田间。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严阵以待以成批的加开列车接回返乡人群,这一幕人口大迁徙,是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愿再看到的。

2.7亿农民工能长期待在一线和二线吗?大规模地产建设期已过,目前已是地产建设的下行周期。那么基建呢?能容纳多少?能容纳多久?所以当你看到愤慨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各类文章时,有否考虑过为什么至今我们不能摆脱刺激政策?仅仅是因为刺激上瘾吗?我认为,只要中国的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仍然保持在这个基数上,那么刺激政策总是难免的。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在过去将近30年里,农业不但反哺工业,农业人口还作为最廉价劳动力反哺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东部剥削西部、城市剥削农村、城里人剥削农村人的进程。今天任何一个身处一线的老板、金领、银领、白领,哪怕是蓝领,其实都是剥削群体中的一员。但时至今日,这个进程已经阶段性结束了。无法突然结束的,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如果你接受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也会希望所有平等的人都有良好的归宿,而不是老无所依。如何使得这部分人群获得稳定的就业渠道,这看起来自然是政府的事,但同作为剥削者的我们,不妨多加思考。他们能成为高科技工作者吗?能全部留在一线二线当快递员和各类技术工人吗?能从PE\VC那里融到资去实现万众创新的梦想吗?大概唯一方法,只能是城镇化,让冗余的农民工群体回到城镇中,在漂泊他乡、辗转各地十余二十年后,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城镇中,以城镇为基础的服务业才有可能解决相当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

事实上,政府只能够引导而无法主导,因为在经济下行区间,一二线就业困难是事实,即便不像2008年那样突如其来,长珠三角的外贸和地产经济的现实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不会有以往那样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趋势也是现实,所以人口流动也是自然而然的。目前三四线究竟能够容纳多少稳定的返乡就业,估计谁也无法预计,但至少,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而不是努力将过剩房产加杠杆卖给返乡人群,更要防止民间借贷毒瘤向小城镇蔓延。

 

我们处在一个很纠结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有一线伟大的房价和充沛的优秀人力资源,有令人羡慕的消费市场和仍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另一方面,我们竟也有上亿的人群并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漂泊各处,居无定所。除了印度,没有任何国家会再像中国今天这般。过去将近20年,我们以地产经济将不同的人群和地域妥协进入一个共同的发展轨道,各取所需,各自满意。未来20年,在技术革命冲击下,机遇将会不断涌现,但现实仍然无法超越,这是一个注定的事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