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续编(全一〇〇册)
编著者:李强 辑定价:80000.00元ISBN:978-7-5013-7567-7装桢开本:精装16开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大学校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有公文、布告、会议录、文牍摘要、校闻(学校新闻)、论著、文艺等栏目,记录了高校建设、迁移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大学校史编纂的重要档案。本书是《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汇编》的续辑,共增补、新收录了北平交大、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洋大学、唐山大学、河北大学、东北大学、震旦大学院、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暨南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河海工科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省立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大学、武昌商科大学、汉口明德大学、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广州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近百所高校的校刊二百余种,为对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文献的系统而集中的整理。
李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国文献和抗战史,点校有《袁崇霖日记》,选编有《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等民国文献资料集十余部。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即大学所办的刊物都为校刊,既包括校方所办公报型刊物,也包括学术刊物、校友通讯,以及各院系、社团所创办的院系刊物、同人杂志、文艺期刊等。所谓狭义,即专指由校方主办,主要登载校闻、布告等各类校务文件的刊物,一般为日刊、周刊或旬刊。关于民国时期的校刊,蔡元培先生《华北大学校刊发刊词》(《华大校刊》第一期)曾有过总结:
现今我国中等以上之学校殆无不有校刊,其为研究学术发表思想者,大抵为年刊,或季刊,或月刊,以学理奥赜,非历时稍久,不能有新著作也。其为揭载本校布告、记录本校事实者,大抵用日刊,以其亟于公布也。在人数较少、事务较简之校,则往往合上述之两作用而为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我华北大学建设以来,已历半年,内之图教职员间、学生间交换意见,外之图学生家属、其他学校及其他社会,能了解本校真相,有一种机关报之必要,先取其简而易行者试之,乃有旬刊。他日同志益增,材料益富,则将择其关乎学术思想之作而汇为月刊;校闻渐繁则亦将别其记录之一部而扩为日刊,随吾校之发展而校刊亦以进步,以兹刊为知嚆矢焉。
蔡元培先生在《发刊词》中秉承的是广义的校刊概念,并将其按照出版的周期、内容进行了分类:年刊、季刊、月刊主要发表的是学术文章,日刊主要登载学校布告、记载学校事实,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则兼而有之。蔡元培先生的论述,实为概而言之,大学校刊的出版周期和出版内容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就出版周期而言,即便作为狭义校刊代表的日刊,内容也并不完全仅是布告和记录,还往往有演讲、论著等栏目。著名的《北京大学日刊》,初期曾声明不登载政治、宗教类稿件,但此后逐渐由公报型向学术类拓展,增设了“文艺”“杂录”等专栏,在五四运动时发挥了宣传新思想的重要作用。而有相当一部分周刊或旬刊都是公报型,如著名的《燕京大学校刊》即为周刊,类似的还有《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北洋周报》《国立同济大学旬刊》《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等,登载学术文章都较少。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因为广义的校刊数量太大,本文主要指狭义校刊),主要登载法令、公文、布告、通讯等校务消息,但在内容和栏目设置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燕京大学校刊简章》即规定“本刊专纪事实,内容分法令、公文、布告、要闻、通讯、讲演录六栏,不著论说批评,不载个人私事”,与其他公报型校刊较为类似,然而该刊“演讲录”栏目登载演讲内容较多,特点比较鲜明。而《西安临大校刊》在第一期《发刊辞》中则明确将“学术言论思想”作为校刊发布的重要内容。《国民大学校刊》也登载有一定数量的论著,该刊第二期刊载了《社会改造基本问题的商榷:下》,并帮助“本文上篇曾在本校《民风半月刊》第三期刊出,现该刊暂停出版,特将下篇移载于此”。《同济旬刊》则一直希望多登载学术文章,该刊第九十四期《本刊启事》即明确表示:
在本刊最初出版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希望本刊只登载公报式的一类枯涩消息,诚如校长所云:冀充实其内容,成为学术论著及思想研讨的中心,为吾国学术界放一异彩。……饬将本刊范围扩大,增设“校友”“论著”“文艺”等栏。
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的出版,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的日刊,更是大学历史和实力的代表,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孙科即指出:“欲知一学校员生之精神活动为若何,盖可于其所出刊物而觇之。一学校而有日刊发行,则其学校必有相当之历史与进展,又显而易见者矣。”(《交通大学日刊》创刊号《发刊词》)而校刊在培养校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有了日刊,每天把各种事情详细登记,虽然不必说着校风,而校风却在事实中间自然流露,到底我们是否走着一条对的道路,更容易观察明白。日刊好比一面明镜,教职员可以借鉴,同学可以借鉴,就是毕业同学也可以借鉴。”(程孝刚:《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日刊》,《交通大学日刊》创刊号)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的编辑者和出版者,一般是本校的教务部门和出版部门,体现的是校方意志,相较而言,由学生会编纂的校刊较为少见。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主办者的变更窥见其中端倪。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创刊前,清华学生会主办的《清华周刊》已发行多年,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八日“校评议会议决:拟出清华校刊,专刊登学校所公布及各机关之正式新闻,将《清华周刊》改为领受津贴之学生刊物”。即便如此,《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创刊时仍由《清华周刊》编辑部编辑,然而同年十月七日在校评议会上,训育委员会主席梅贻琦报告:“本年周刊(即《清华周刊》)所编辑之清华校刊,已出数期,言论多偏激失当,且与原定专载新闻不登言论之办法不合。讨论结果:校刊应由学校编辑主持,不应属之学生,学生只能为访事报告新闻(周刊可完全由学生编撰),以后当按此途进行,以求改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校方对校刊的定义是“专载新闻不登言论”,秉承的是狭义的校刊概念,且明确“由学校编辑主持,不应属之学生”。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材料主要来自各教务机关、院系,也包括学生投稿,出版后以赠送本校教职员、学生及校友或相关机构为主。《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学生宿舍每屋按期分送一份”。《燕京大学校刊简章》也规定“本刊为非卖品,凡本校各机关、本校教职员学生,本校国内外毕业生及其他有关系之个人或团体一律赠阅”。在赠送之外,校刊也可对外销售,但是数量有限。《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校刊销数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外销的具体数据:本校校刊,初在《中国晚报》,特辟专栏,作为附刊,至第七期,因本校已正式上课,校刊内容扩大,乃仍由本校自行出版,然每期仅印四百份,均以赠送本校及粤苏分校教职员,并海内外各机关。后因同学纷纷要求订阅,为应同学之需求起见自第八期起,加印一百份,托由本校号房及南新社代售,兹将第八期至第十五期各期销数,报告如下(五月廿日止):
期数
| 销出册数
|
八
| 九九 |
九
| 五八 |
十 | 六〇 |
十一 | 四六 |
十二 | 四四 |
十三 | 二七 |
十四 | 二五 |
十五 | 二九 |
总计 | 三八八每份铜元五枚(九折计) |
该刊第八至十五期,总计八期,共销售三百八十八份,平均每期不足五十份,后三期不足三十份。可见当时的大部分校刊主要以赠阅为主,对外销售极为有限。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一般都有“布告”“会议录”“通讯”等栏目,全面反映了大学的各种行政命令和动态信息,涵盖了教学实施、课程设置、同学录、毕业纪念、图书馆业务、校园体育、学生社团、薪资休假制度等全方面的信息,因此是研究大学校史的重要资料。在《国立北平大学校刊》“招考新生专号”中,详细记载了本年度招生简章、考场规则、监试委员及监场员姓名单、初复试各科目试题、各院系科录取新生名单、录取新生占考生之百分比、录取新生籍贯统计、录取新生学历及毕业年度、录取新生家庭职业状况、录取新生考选状况表等,为研究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及大学生的学历、家庭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统计数据。在部分校刊中,还有对本校历史的直接描述,如在《朝大校刊》二十三年度第三十五期(欢送毕业同学特刊号)上,有王郁骢演讲之《校史志略》,为研究朝阳大学这所私立法科大学的校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辅仁大学的现在和将来——刘教务长的谈话》(《辅大校刊》第八号)、《创立华北大学之旨趣》(《华大大学旬刊》第一期,该校理事陈庆麒著),也是研究这两所私立院校的重要史料。《暨南校刊》第十七期《本校收复记:学府精华,摧毁殆尽;日军退出,国旗高扬;谨慎门禁,加紧整理》则记录了暨南大学在一·二八抗战后复校的特殊经历。有些创办时间较短或后来被拆并的院校,其校史资料也有赖于校刊得到保存。如抗战初期创办的西安临时大学,一九三七年九月由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和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等迁往西安的平津院校组成,次年又迁往汉中,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一九三八年七月,又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前后存在的时间不超过一年,辗转多地坚持办学,这一时期的《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为研究该校的校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还为我们研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国立中山大学日报》第二四〇四号登载有《社会学系昨会商推行导师制——傅、朱、言三教授分任各组导师》,记载了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傅尚霖、朱亦松、言心哲三位教授与一年级同学举行谈话会,就导师制与学生们交换意见,并进行分组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导师制的推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则记载了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期进行校务改革的具体情况,包括“校长就职”时要求清华廉洁化、学术化,不当有派别之分,兼聘外国学者,努力实现平民化、纪律化;定期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上公布每月收支对照表;每星期一至六上午接待学生等。其中第一期的《校长布告》,为催缴学费,用语直白恳切,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现已决定旧生于十月八九两日选课注册,凡本学期学费务须于注册以前全数缴纳,不然不得注册上课。大学学生应按规定缴纳学费,系当然义务,当此全国小学尚非义务教育之时,大学何从谈到?况事关全国,本校断难作为例外。至于贫困学生,本校长同情弥切,自有根本救继之方,将来大规模之奬学金额,即拟以学费款项出之,其所享将远过于免费。故此时亦万不能以筹措艰难借口,致挠根本计划。望诸生一体按期缴纳,毋稍推延务,须扫除以前讨价还钱之恶习,方足以树立国立清华大学之新声,实厚望焉。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登载有大量的演讲录、论著,是我们研究民国学术史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史料。《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周刊》发表有《京兆中等教育之现状及改进意见》(张峥漪、陈璧如)等教育学论文,《北洋校刊》发表有陈荩民的《五四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都是较为重要的论文。《燕京大学校刊》中的“演讲录”栏目,有罗志熙的《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史应有的认识》(第三期),将中国“现代史”(即一八四〇年后的近代史)分为对抗时期、屈伏时期、乞怜时期、革新时期。该刊登载的其他演讲还包括《中美关系》(恪尔温博士,第五期)、《中国农村经济》(戴乐仁,第六期)、《中西美术之异同》(温德,第七期)、《怎麽研究中国近代史》(罗志熙,第九期)、《中国近代地学的工作》(翁咏霓,第十一期)、《国内的公共卫生》(黄子方,第十二期)、《中国歌謡之起源与发展》(朱佩弦,第十三期)、《中国速记术的发明》(刘学濬,第十四期)、《现代中国文艺界》(徐志摩,第十七期)、《西北调查历险记》(徐旭生,第二十二期)、《国学研究之我见》(沈兼士,第二十五期)、《中国画术杂谈》(胡佩衡,第二卷第二十二期)等。《国立中央大学日刊》则登载有《唐人小说内容的分析及其整理方法——汪辟疆先生在中国文学系同学会讲演》(第一六六三号)、《汉代南北两派文学——朱遏先生在中国文学系同学会讲演》(第一六七六号)等讲演。这些讲演有些曾有单文发表,有些则较少为后人所知,因此是梳理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素材。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还为名人著述的辑佚工作提供了线索。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鲁迅先生到上海暨南大学进行了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淹没了半个世纪之久,后被研究者在《暨南校刊》中查到。《暨南校刊》第二十八至三十二期合刊(一九三〇年一月十八日)上发表有“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虽然该文记录有错漏之处,但仍保留了重要的信息,后被收入《鲁迅佚文集》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刊还保存有学术机构、文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暨南校刊》登载有南洋研究委员会常委会议的会议记录,是研究该团体的重要史料。《交大三日刊》则有《文艺》副刊,由该校白沙社主办,发表有《我们的艺术主张》(紫茵)等,是研究民国时期校园文学的珍贵素材。近年来,利用校刊研究大学校史、民国高等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日渐增多,而民国时期大学校刊的系统整理则尚未开展。有鉴于此,我们以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为基础,并从其他图书馆进行补配,于二〇二一年出版了《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汇编》(全一〇〇册),系统收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六十余所高校的校刊近百种。本次出版的《续编》,共增补、新收录了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京民国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北平铁路大学、北平华北学院、协和医学院、郁文学院、北洋大学、唐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省立法商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省立医学院、东北大学、震旦大学院、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暨南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大夏大学、劳动大学、光华大学、上海法政学院、持志学院、文化学院、中法国立工学院、上海商学院、中国公学、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南洋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央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通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省立英士大学、中正医学院、安徽省立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大学、武昌商科大学、汉口明德大学、湖南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湘雅医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南华学院、中华文法学院、文化大学、广西大学、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立农学院、社会教育学院、女子师范学院、贵阳医学院、东陆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甘肃大学、甘肃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华侨工商学院等近百所高校的校刊二百余种,并参考《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教育·体育”卷及现行行政区划进行排序,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本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出版,共历时数年,然而因丛书规模的限制,部分新搜集到的校刊此次未能整理出版;因底本搜集较为困难,部分校刊存在缺期问题。对于上述缺憾,我们将在此后的出版中进行弥补,希望能够将相关文献合成完璧。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并被列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此郑重表示感谢。李强
序号 | 校刊名 | 对应学校(旧称) | 对应学校(现有) |
1 | 交通大学月刊/北平交大周刊 | 国立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2 | 民大周刊/民国大学半周刊 | 北京民国大学 | 湖南大学 |
3 | 北京平民大学周刊/平大周刊 | 平民大学/平民学院 | 无 |
4 | 农大旬刊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 | 国立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周刊/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刊/女师大旬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部旬刊 | 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
6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汇刊(报)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
7 | 燕大周刊/燕大周报/燕大旬刊/燕大通讯 | 燕京大学 | 北京大学(文学院、理学院)、清华大学(工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系) |
8 | 工学院半月刊/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半月刊 | 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 | 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 |
9 | 北平铁路大学周刊/(私立)铁路学院月刊 | 畿辅大学/北平铁路大学/铁路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10 | 华大 | 北平华北学院 | 无 |
11 | 协医校刊 | 协和医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12 | 郁大周报 | 郁文大学 | 无 |
13 | 北洋大学校季刊/北洋周刊 | 北洋大学 | 天津大学 |
14 | 唐大月刊/唐山交大周刊/唐院月刊 | 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 |
15 | 河大周刊 | 河北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 |
16 | 法商周刊 | 河北省立法商学院 | 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 |
17 | 工业周刊/河北省立工学院半月刊 |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 河北工业大学 |
18 | 河北省立医学院半月刊 | 河北省立医学院 | 河北医科大学 |
19 | 东北大学校闻 | 东北大学 | 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医学院) |
20 | 震旦学院/震旦大学院杂志 | 震旦大学 |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
21 | 复旦周刊/复旦五日刊/复旦大学校刊/复旦 | 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 |
22 | 校讯/沪江新闻 | 沪江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
23 | 同济 | 国立同济大学 | 同济大学 |
24 | 暨南周刊/暨南半月刊 | 国立暨南大学 | 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浙江大学(人类学) |
25 | 南洋旬刊 | 南洋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
26 | 交大月刊/交大周刊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
27 | 夏声/大夏周报/大夏半月刊/大夏通讯 | 大夏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28 | 国立劳动大学周刊/劳大周刊/劳动周刊/国立劳动大学三日刊 | 国立劳动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
29 | 光华大学半月刊/光华通信 | 光华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
30 | 上海法政大学校刊/法政周刊 | 上海法政大学 | 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 |
31 | 持志 | 持志学院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32 | 文化学院上海第二院半年刊 | 文化学院上海第二院 | 未知 |
33 | 中法国立工学院院刊 | 中法国立工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 |
34 | 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月刊 | 国立上海商学院 | 上海财经大学 |
35 | 中国公学周刊 | 中国公学 | 西南政法大学 |
36 | 中国医学院院刊/中国医学院月刊 | 中国医学院 | 未知 |
37 | 上海国医学院院刊 | 上海国医学院 | 未知 |
38 | 南洋医学院季刊 | 南洋医学院 | 未知 |
39 | 上医月刊 | 国立上海医学院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40 | 中大周刊 | 国立中央大学 |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
41 | 河海周报 | 南京河海工科大学 | 河海大学 |
42 | 地政学院通讯 | 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 | 政治大学 |
43 | 校闻 |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 苏州大学 |
44 | 国立江苏医学院院刊/国立江苏医学院十周年纪念特刊 | 国立江苏医学院 | 南京医科大学 |
45 | 南通学院院刊/月刊 | 南通学院 | 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医学院) |
46 | 浙大周刊/浙大 |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理学院、文学院)、东南大学(农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 |
47 | 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校刊 | 浙江省立英士大学 |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
48 | 私立东吴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联合法商工学院校刊 | 私立东吴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联合法商工学院 |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财经系) |
49 | 国立中正医学院院刊 | 国立中正医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50 | 安大周刊 | 安徽省立大学 | 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
51 | 协大半月刊/协大消息/协大周刊/协大新闻 | 福建协合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
52 | 福建省立医学院院刊 | 福建省立医学院 | 福建医科大学 |
53 | 福建省立农学院院刊 | 福建省立农学院 | 福建农林大学 |
54 | 私立福建学院校刊 | 私立福建学院 | 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
55 | 国立山东大学周刊 | 国立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政治系)、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系戏剧组)、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系音乐美术组) |
56 | 国立青岛大学周刊 | 国立青岛大学 |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57 | 河南大学周刊 |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行政学院)、武汉大学(水利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湖南大学(土木系和数学系数学专业) |
58 | 焦作工学院周刊 | 焦作工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
59 | 华大通讯 |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 |
60 | 商大周刊 | 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 武汉大学 |
61 | 汉口明德大学校年刊 | 汉口明德大学 | 未知 |
62 | 湖大期刊/湖南大学期刊/国立湖南大学期刊/湖南大学校刊/国立湖南大学校刊/湖大通讯 | 湖南大学 | 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 |
63 | 国立师范学院旬刊 | 国立师范学院 | 湖南师范大学 |
64 | 湘雅医风 | 湘雅医学院 |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
65 | 广大校刊 | 广州大学 | 广州大学 |
66 | 省立广东大学校刊 | 省立广东大学 | 未知 |
67 | 广东国民大学周报/民大导报/广东国民大学导报 | 广东国民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
68 | 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周刊 | 国立广东法科学院 | 中山大学 |
69 | 广东省立法商学院院报/法商学院院报 | 广东省立法商学院 | 广东财经大学、中山大学 |
70 | 文理学院院刊 |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 华南师范大学 |
71 | 南华学院院报 | 南华学院 | 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
72 | 中华文法学院校报 | 中华文法学院 | 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
73 | 中华文化学院暨国文专科学校校报 | 中华文化学院 | 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
74 | 文化大学校刊 | 私立广州文化大学 | 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
75 | (国立)广西大学周刊/西大周报 | 国立广西大学 | 广西大学 |
76 | 广西省立医学院周刊 | 广西省立医学院 | 广西医科大学 |
77 |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院刊 |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 |
78 | 国立南宁师范学院院刊 | 国立南宁师范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 |
79 | 国立四川大学周刊/国立四川大学校刊 | 国立四川大学 | 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
80 | 四川省立农学院院刊 | 四川省立农学院 | 四川大学 |
81 |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刊 |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 苏州大学 |
82 |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刊 |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 西南大学 |
83 | 国立贵阳医学院院刊 | 国立贵阳医学院 | 贵州医科大学 |
84 | 云南省立东陆大学校刊 | 云南省立东陆大学 | 云南大学 |
85 | 国立云南大学校刊 | 国立云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86 |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 |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87 | 甘肃大学半月刊 | 甘肃大学 | 兰州大学 |
88 | 甘肃学院月刊 | 国立甘肃学院 | 兰州大学 |
89 | 兰州大学校讯 |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 |
90 | 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 | 国立西北医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
91 | 国立西北农学院院刊 | 国立西北农学院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92 |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刊 | 国立西北工学院 | 西北工业大学 |
93 | 华侨工商学院院刊 | 私立华侨工商学院 |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供稿 | 李强 编辑 | 杨洋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