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妙计”铸乡魂:福建延平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新实践

美丽延平 2022-11-14




核心提示:

“延平古剑津,闽上游雄郡。”

延平区为福建南平市辖区,地处武夷山、鹫峰山和戴云山三山接壤之地,四周峰峦环绕,保留着古厝村落的自然风貌,闽江侵蚀形成的河谷为延平区开辟了一条福建东南沿海的通道。延平区正蛰居在这种特殊的地带,沐乡村振兴之风,思文化繁荣之变。

绿水青山生态美》 郑惠平摄


村振兴,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的“魂”与其精神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中,乡村才能真正富有生机活力。近年来,延平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工作建设中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古厝生态银行”创新机制、“三堂改书堂”特色做法、“延平乡村艺术季”品牌活动、“王台百合特色文创小镇”等一批文创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创新了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活化、村民精神面貌提升、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激发活力,提供特色乡村范本。

逢生 建设新时代文化阵地

废弃、闲置的学校、礼堂和祠堂在延平区到处可见,蛛网盘房檐,青苔上石阶,这些地方现如今几乎无人踏足,尽管它们曾经生机勃勃地屹立在这方水土之上。

如何盘活这些文化资源,

成为延平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厝资源

盘活文化资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财政资金缺口大,延平区就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开启各种创新模式的实践活动。

延平区巨口乡率先试点“古厝生态银行”建设模式,成立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搭建网上信息平台,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把闲置古厝、古宅、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产进行整合,集中委托、集中管理,再以“以租代修”的方式,推动社会资本对古厝资源维修和利用。目前“古厝生态银行”民间资本引入平台已有8个村闲置文化资产入驻,成功吸引了10多家国内文化旅游企业前来洽谈项目。

无独有偶,峽阳镇大力推行“三堂改书堂”经验。农村祠堂、礼堂、庙堂等场所,群众易集聚,峡阳镇通过发挥群众主体参与作用,对现有的祠堂、庙堂和破旧的礼堂进行低成本改造,引用“四室”“五榜”,使祠堂、礼堂、庙堂成为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的苏区纪念馆、农民讲习所、文明实践站。几年来,“三堂改书堂”经验在延平区遍地开花,244个行政村的祠堂、庙堂和破旧礼堂成功嫁接改造为186家新时代文化阵地。

政策立根,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延平区搭建“文化阵地复兴”政策对接平台,争取和整合运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中央和省、市、区政策资金和政府专项债资金,倾斜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探索乡村文化阵地复兴计划。

延平区利用政策资金修缮改造了巨口九龙礼堂、王台井窠礼堂、王台新坑学校、王台电影院等一批多年闲置、破损严重的文化场所。在保留原有风格基础上,这些场所美丽嬗变成“乡村大舞台”“文化大礼堂”“群众大剧院”“历史文化展馆”,从而推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美食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邻里节、蛇蛙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枯木发新枝,

旧貌换新颜。

新文化阵地的建设重新让古厝旧堂焕发生命力。


创造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开发


为了充分发掘传统村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贵价值,延平区通过艺术、文创等促进村落活化、产业提升、业态延伸,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文化输出地和新型创业空间,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多元文化业态融合发展。

艺术再造促进村落活化。

延平区启动“乡村历史文化资产”再造计划,把传统村落转变为大型文化艺术空间,借助艺术手段对乡村进行改造和创新,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为此,延平区引进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在巨口乡举办首个以乡村为主题的“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政府、艺术家、专家、乡村精英等各方参与其中,吸引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法国、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学者和专家参加,获国际国家信托组织(INTO)遗产卓越奖。同时,建成九龙村艺术家创作基地、自然学校,接待数十批次高校师生、书画爱好者前来写生、创作。

11

2020.11.07

2020 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

文创驱动促进产业提升。

延平区充分发挥中国百合之乡特色产业优势,挖掘百合文化底蕴,通过文创提升农业产业项目的文化内涵,打造集农文旅于一体的王台百合特色文创小镇。引入浙江、北京、泉州等旅游项目包装推广和文化创意团队,建成百合主题广场、百合自然博物馆、百合文苑民宿、奇境百合互动科技体验、智能星空帐篷亲子营地等项目,推出IP形象、VI视觉等6大类30余种系列延伸文创产品。目前,王台百合文创小镇花卉种植、文创体验、森林旅游等产业每年产值已达3亿元。

跨界融合促进业态延伸。

延平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农业、民宿、商贸等不同业态跨界融合,培育新型业态。为了鼓励发展精品化、特色化客栈、民宿,延平区出台民宿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巨口乡等地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返乡开办民宿及农业生态观光园。在此基础上,引进专业运营团队管理民宿,与知名高校对接建立产学研基地,例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福州大学“绿色金库”教学实践基地落地王台镇,切实发挥镇中国科特派制度发源地作用,在王台镇打造“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溪后金杉谷红色文化景区,着力建设新时代“绿色金库”。

目前,全区已催生一批旅居养生、研学旅行、艺术空间、生态农业、餐馆民宿等乡村新兴经营主体,打造出“艾草庄园”“百合文苑”等有特色、有示范带动力的艺创、研学民宿样板。

探索 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之风

观政于朝,

观俗于野。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为乡风“洗脸”、为素质“洗礼”,唤醒乡村优秀文化的文明基因势在必行,延平区通过探索文明积分、正反激励、治理实践等新模式,真正做到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综合素养,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爱心超市”文明积分模式,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契机,在试点村设立“爱心超市”的创新模式。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村民均可获得相应文明积分,积分规则和超市管理由村民共订共管,超市商品由社会捐助,达到一定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积分日用品。通过爱心积分机制,有效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在全区乡村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等主题活动中,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其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累计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

爱心超市

“红黑榜”正反激励模式惊喜亮相:这种模式正面树立先进典型,延平区积极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反面曝光身边不文明现象、乡村陋习,带动群众互比、互学、互评,发挥群众的舆论监督作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有力击碎乡村传统陋习。

“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增强乡村文明管理队伍建设。按照“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层层督查”的原则,在试点村推行“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并在全区推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点,将村庄划分为若干个保洁责任区域,党员、村民代表,村两委干部共同参与,引导区域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卫生清洁。通过小组比小组、农户比农户,变村干部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一起干,带领村民各项文明素养整体提升。

总结 略谈延平乡村文化振兴经验

延平区在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可行的实践策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空湛蓝如洗,走进炉下镇斜溪村,连绵4公里的闽江岸,绿道蜿蜒,景色怡人。

乡村文化振兴,

在于打通文化“三变”路径。

延平区着眼于文化新阵地复兴,打通文化资源变资产、资本、资金的“三变”路径。针对历史文化资源闲置与村民文化阵地不足的供需矛盾,加强“重心下移”,通过搭建政府、社会、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多元投入机制和参与平台,对闲置和零散文化资源进行修缮改造、整合重组和有效集聚,同时植入新时代主流文化元素,提炼文化资产含金量,让文化资产重焕生机,为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

在于催生多元文创业态。

延平区把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延续优秀文化血脉作为立足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驱动,实行“高位嫁接”,引入有实力的前沿文创团队和艺术团队,为乡村导入最新艺术理念和文创模式,积极打造乡村艺术活动品牌、搭建智力创造空间、逐步提升乡村文创产业,培育出多品类的新型文化业态,为富民强村赋予新的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

在于培育时代文明新风。

延平区把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村民和文明乡风作为突破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建立文明实践回馈机制、典型示范引领机制、互评互比监督机制、网格化责任落实机制,不断完善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统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

风俗之醇茂,非一朝一夕使然;文明之昭华,恒念久功物力维艰。延平区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于实践中出新出彩,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枝繁叶茂。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制作: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练剑青  责编:陈茂军   编审:陈世荣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区委主要领导赴北京考察企业洽谈合作

·五月游湖 赏延平夜景 郊野踏青 享森林氧吧!!!

·延平:打造“文明村镇”新面貌 提振乡村“精气神”

·严肃换届纪律 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点亮小花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