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好书丨《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丨来感受一个超乎你想象的古典音乐发烧友的令人感动的音乐札记!

2016-06-24 古典音乐书单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

页数: 176

定价: 26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9964850


   导读:青葱岁月偶遇简谱拾乐趣,而立之年邂逅故音聚温情。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岁月匆匆,他心中对音乐的激情与温柔却在逐渐升温。借助这部音乐笔记,作者用他的细腻感受带我们欣赏音乐之中的旋律和节奏,指引我们去和它们相遇、相识、相知。试想当文学走出“文坛”,将会遭遇怎样的风景?旋律里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在叙述的明暗之间,作者的思考正在细水长流,悠远而沉重。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收入了余华关于音乐的随笔,是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特质。全书主要包括了音乐的叙述、高潮、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灵感、否定、色彩、字与音这几个部分。余华用他的细腻感受带我们欣赏音乐之中的旋律和节奏,指引我们去和它们相遇。


扫描二维码,输入“余华”提取只做过的三篇《间奏》文章

目录

音乐的叙述 

高潮 

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 

《第七交响曲》和《红字》 

灵感 

否定 

色彩 

字与音


文学与音乐的“通感”

作者:张光茫

 

    文学与音乐,从来犹如孪生姐妹,作家中的乐迷,数不胜数,如罗曼·罗兰、肖复兴(著有《音乐笔记》),余华也是其中之一。手中正读的这本《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江苏文艺出版社),收录了这位古典发烧友的音乐笔记,那些文学与音乐间奏中的温情,让人爱不释手。

 《间奏》这本书,是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特质。全书主要包括了音乐的叙述、高潮、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灵感、否定、色彩、字与音这几个部分。余华用他的叙事天赋,为我们讲述音乐的激情与温柔、艺术的纠葛与羁绊,让我们意识到在那些最响亮的名字后面,还有一些害羞和伤感的名字,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乐同样经久不衰,贝多芬、 46 32128 46 14985 0 0 3565 0 0:00:09 0:00:04 0:00:05 3565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而这也体现着余华的音乐口味。

 余华用小说家的视角和语言,与世人分享他对音乐旋律与节奏的理解和感受。比如,莫扎特为唐纳·安娜写的一段很差的音乐使他很吃惊,“它出现在第二幕抒情的女高音唱段上,这是一首令人悲恸欲绝的歌曲,其中爱情的诗句是用悲伤和泪水表现的。但是这段歌唱却是用可笑的、不合适的乐句来结束。人们不禁要问,同一个人怎能同时写出两种互不相容的东西呢?唐纳·安娜好像突然把眼泪擦干,变成了一个粗俗滑稽的角色。”读后不禁让人感叹,余华已经完全融入了音乐的内涵之中,与音乐同悲,同喜,或同乐。

 余华的音乐随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他也写自己对音乐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写勃拉姆斯的音乐,拉上李斯特、瓦格纳作陪衬,再拿巴赫、贝多芬等进行烘托,由此比较出勃拉姆斯的主要特点。他写肖斯塔科维奇,竟拉上了霍桑,一开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随着他娓娓道来,我们也渐渐感受到了两者的共通点。余华对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的比较是非常得意的,一连写了三篇,包括《第七交响乐》和《红字》的比较,这是典型的文学和音乐的“通感”。

 余华的音乐视角,是欣赏者的视角,是作为作家的欣赏者的视角。《间奏》很具有可读性,因为余华知道如何运用文字的力量,来表达对音乐的种种看法。“这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大提琴和塞尔金的钢琴。旋律里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在叙述的明暗之间,作者的思考正在细水长流,悠远而沉重。即便是变奏也显得小心翼翼,犹如一个不敢走远的孩子,时刻回首眺望着自己的屋门……”余华富有个人特色的文学语言,也贯穿在他的音乐随笔中,并且用音乐来表达他小说写作的一种理想。

 余华在倾听音乐,在听音乐自我诉说的故事,在领会其中的精神,这些表明了余华的音乐敏感与艺术天赋。在余华看来,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它们都经历了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余华用别只眼看音乐,看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感觉。

 无论如何,在《第七天》的喧嚣之后,《间奏》是一本安静的书。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不过,文字用来描写音乐,总会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只有自己真正投入其中,去听、去分析,才能有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判断。

读《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

作者:aaa111a1  


   在几位当下的年轻作家里,余华的小说我算是买得多的。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都很有名,我却更喜欢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因为在那些长篇小说里尽管有灵光闪现,但作者在其中聪明的腾挪闪移总让我有点狡猾的感觉。不像早期,把听来看到的东西加以想像的铺衍,不乏诚实的同情。回过头来看他写的随笔,又是另一道风景。

 我比较好奇的是他的那本小册子《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8万字,非常薄的一本,收了八篇随笔。写音乐的作家多的是,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大段大段的乐曲描写,那是对音乐的感觉,用浓墨重彩描摹的音乐感觉。作家肖复兴也写过一本《音乐笔记》,那可是厚得多了随笔,有34万字,写的也是对音乐的感觉,也是用各种意象来比拟描摹音乐感觉。余华的怎样呢?好像他没有直接钻进音乐中去,用各种艳丽的词汇去描摹比拟赞美某个乐曲的旋律,他也不屑来博得你的共鸣,来拉近关系称同好。他有他的感觉,于是我就读了本不同感觉的音乐笔记。

 是的,不同的感觉。余华的文章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他也写自己对音乐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写勃拉姆斯的音乐,拉上李斯特、瓦格纳作陪衬,在拿巴赫、贝多芬等进行烘托,由此比较出勃拉姆斯的主要特点。他写肖斯塔科维奇,竟拉上了霍桑,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可思议,随着他娓娓道来,我也渐渐感受到了两者的共通点。不过,通过比较我竟然进入了霍桑的世界,过去尽管读过他的《红字》,但从来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如今余华的解读使我突然对过去读的书产生了新的了解。我也看出余华对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的比较是非常得意的,一连写了三篇,包括《第七交响乐》和《红字》的比较。

 余华写乐曲中的灵感作用,写词与曲的制约与协调,写用旋律来描摹色彩,等等等等。余华用别只眼看音乐,看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感觉。我有种感觉,他哪里是在写音乐,分明是拿音乐来表达他小说写作的一种理想。

余华: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迅猛地热爱上了音乐,本来我只是想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谈论马勒的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说上几句卡拉扬。然而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欢迎关注讲座公众号

听课

为您推荐最好的人文社科艺术讲座视频

来这里遇见大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推荐购买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