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名作丨勋伯格: 《伟大指挥家》

2016-03-17 古典音乐书单


作者: [美] 哈罗尔德·C·勋伯格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纽约时报》音乐评论

原作名: The Great Conductors

译者: 盛韵 

出版年: 2011-3

页数: 309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音乐生活



“他拥有统帅力,无比的尊严,极佳的记忆力,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他已经受过烈火的考验,但仍未融化,反而闪耀出一种刺目的光芒。他有多重身份:音乐家,管理者,执行官,使节,心理学家,匠人,哲学家,以及可以随时发怒的人……就事论事,他是个自大狂,他必须是。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绝对的信任,他就什么也不是。”这就是勋伯格所说的指挥家。勋伯格是是《纽约时报》的乐评家,本书是他的系列音乐史之一,与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伟大钢琴家》一样,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推崇。在本书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察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弗里茨•莱纳、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瓦尔特、理查•施特劳斯……在这幅绵延的画面中活动起来。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如果你想了解指挥家从十八世纪以来在古典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该从本书开始。





哈罗尔德·C·勋伯格(1915-2003),《纽约时报》1960—1980年首席乐评人。他鞠躬尽瘁,为音乐评论事业立了行业标准。勋伯格先生为日报撰写音乐演出和唱片评论,也为周日版撰写更具思考性的文章。他本人较为满意的一些文章收在1981年的文集《面对音乐》(Facing theMusic)中。勋伯格先生还撰写了13部著作,其中《伟大钢琴家》(1963)、《伟大指挥家》(1967)、《伟大作曲家的生活》(1970,1997年修订)、《辉煌的人们:独奏表演艺术家研究》(1985)、《霍洛维茨:生平和音乐》(1992)依然是音乐研究者的标准参考文献。


开讲啦:中国顶级指挥家曹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017g7ba0n&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综述 

2 从埃利亚斯—萨洛蒙到分权领导制 

3 巴赫和亨德尔 

4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5 乐团,调音和观众 

6 指挥棒的到来 

7 韦伯和斯蓬蒂尼 

8 弗朗索瓦·安托万一阿伯内克 

9 埃克托·柏辽兹 

10 门德尔松和德国学派 

11 理查德·瓦格纳 

12 英格兰舞台 

13 弗朗兹·李斯特 

14 汉斯·冯·彪罗 

15 瓦格纳学派——里希特及其他 

16 美国和西奥多·托马斯 

17 法国三杰 

18 亚瑟·尼基什 

19 卡尔·穆克 

20 古斯塔夫·马勒 

21 理查‘施特劳斯 

22 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 

23 意大利人和托斯卡尼尼 

24 威廉·门盖尔贝格 

25 威廉‘富特文格勒 

26 布鲁诺·瓦尔特 

27 托马斯·比彻姆爵士 

28 谢尔盖·库塞维茨基 

29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30 奥托‘克伦佩勒和德国学派 

31 现代法国学派 

32 来自中欧 

33 美国的外籍兵团 

34 莱昂纳德·伯恩斯坦 

35 现在和未来 

译后记:那个得了音乐病的家伙


20世纪伟大指挥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5964qjob&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什么是指挥家?


  他拥有统率力,无比的尊严,极佳的记忆力,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他已经受过烈火的考验,但仍未熔化,反而闪耀出一种刺目的内在光芒。他有多重身份:音乐家,管理者,执行官,使节,心理学家,匠人,哲学家,以及可以随时发怒的人。像许多伟人一样,他出身低微;在公众眼中,他是天生的演员。就事论事,他是个自大狂,他必须是。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绝对的信任,他就什么也不是。

  首先,他是个领袖。他的部下向他寻求指引。他即刻拥有了父亲的形象,伟大的赐予者,灵感的源泉,无所不知的导师。称他为伟大的道德力量也许不算过分。也许他半是神圣,他肯定在神圣的笼罩下工作(至少某种有着浪漫主义理想的学派让我们这样想)。他必须是强势人物,他越强悍,就越容易被下属称为专制。他只有伸出手,才能让人听话。他不能容忍任何异见。他的意愿,他的话语,他的每一次扫视,就是法则。

  有时候他的名字是威廉·富特文格勒,有时候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有时候是弗里茨·莱纳,莱昂纳德·伯恩斯坦,亚瑟·尼基什,或者奥托·克伦佩勒。这里面没有区别。不管他叫什么,他都必须站在一群音乐家面前,指挥他们。他站在那里,因为必须有人控制一切。他要设定速度,保持节奏,保证和谐与平衡,尽力实现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方方面面。从他的指挥棒,指尖,灵魂中流淌出一种高压电,击中了一百名乐手角儿,让他们收敛个人意愿,服从于集体努力。他的耳朵有一百多根隐形触须,每一根都插了电,像是控制板,将每位乐手的潜意识纳入他的掌控之下。假如某一位奏出了错误的乐句或是音符,那根触须就会抽搐。接下来就是盛怒。

  他让那一百来号人乖乖听话,并用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弗里茨·莱纳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那样的指挥擅于利用恐惧,莱纳只消眯着眼睛瞪上一眼,乐手们就会呜咽着变成一团原生质。布鲁诺·瓦尔特则有另外一套办法。他总是表达理想已经幻灭,自己有多么凄凉孤寂,乐手们几乎要号啕大哭,马上发誓不再捣乱。“先生们,先生们,”瓦尔特会用基督一般的口吻说,“用空弦拉D,莫扎特会怎么说?”莱昂纳德·伯恩斯坦则有一种发自内心、异常亲切的友爱之情,好像一个足球教练分成两半,“现在,伙计们,让我们一起奏那个乐句,让我们的弦乐部正好在拍子上进来。准备好了?一,二,……”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在排练时声音单调,完全是公事公办,“D之前三个小节,降A应该是A,用中强演奏,在后两个小节慢慢加速。全体准备,开始。”

  指挥通过乐队将音乐符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声响。每位指挥对符号的解读都不同,因为他们个性不同。小孩会问“天上有多远”,而对一位指挥来说,“多快才算快?”可不是什么幼稚的问题。多快才算快?当莫扎特写下“小快板”,到底是快步还是小跑?每位指挥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做的就是跟随直觉,这些直觉的基础是多年的思考和学习。

  指挥和他的乐团应该融为一体。如果他有知识和内在力量,就可以让乐团完全听从于自己。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就的(除非是尼基什或莱纳那样的人物),彼此熟悉、磨合的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年。但前提条件是,指挥必须优秀。一支乐队通常只要花上15分钟就知道面前的新指挥是真诚还是虚伪,是不是在例行公事。



指挥艺术的辉煌历史,上古时代的细腻描绘

文\Fluteflute 

    这本书我购买的是同样由三联书店出品的蓝色封皮的上一版。从目录看,修订版和上一版基本是完全一致的,猜想可能是翻译部分的勘误和微调,加上新的译后记。该书是哈罗德·勋伯格身为纽约时报王牌乐评人所著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三部书的其中之一,浓缩了他作为美国古典音乐品味最高、最挑剔城市中最负盛名的乐评家较为核心的思想和观点。该书的翻译十分流畅,要知道这种艺术类书籍,最难翻译的就是众多的形容词和从句,译者的选词和组句都相当得体。

    作者从第一到第十三章阐述了指挥艺术从无到有的起源和历史,包括从巴赫到十九世纪中叶器乐演奏和音乐会的形态对指挥艺术产生的推动力量,其中第六章颇有趣味地谈到了指挥棒的由来。此外详述了较鲜为人知的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李斯特这些大作曲家身为指挥家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对指挥艺术发展的贡献。

    从第十四章的彪罗开始,一连串今天看来遥远、如同上古时代神一般存在的名字被作者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尼基什、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托斯卡尼尼、门格尔贝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库塞维茨基、比彻姆、斯托科夫斯基、皮埃尔蒙特、弗里茨莱纳、尤金奥曼迪...... 这些人物活跃的时代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音像资料的缺乏,今天乐迷们已经很难一窥这些大指挥家的风采,或是很难了解他们在音乐风格、理解、制作、录音方面的区别。幸运的是,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例如托斯卡尼尼的精准主义,富特文格勒的主观主义,瓦尔特的精神境界,莱纳的精湛技巧,可以使读者在暂时没有听到他们棒下的具体音响前,大致了解他们艺术创作的理念,理解他们对指挥艺术主体性的定义、建造和细化,甚至猜想他们对之后指挥家们(也就是今天可以大量听到看到的指挥家们)的影响。因此,该书的这部分内容堪称对非专业乐迷而言无可替代的权威文献和参考材料;同时,大量的照片和当年报刊的图片也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该书出版于1967年,柏林爱乐著名的五边形爱乐大厅才竣工四年,后来三大歌王频频放歌的新大都会歌剧院才竣工一年,自然今天乐迷们最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师在当年还是晚辈,卡拉扬59岁,作者说他“已经不算年轻指挥”了,索尔蒂55岁,伯恩斯坦49岁,海丁克38岁,马泽尔和小克莱伯37岁,阿巴多34岁,小泽征尔32岁,梅塔31岁,里卡多穆蒂26岁,巴伦博伊姆25岁,莱文和扬松斯24岁,拉特尔12岁,蒂勒曼8岁。但作者在最后一章“现在和未来”中阐述了他对1967年之后古典音乐及指挥艺术发展的判断和预测,尤其提到了小泽、马泽尔、梅塔、阿巴多这样的“年轻人”。把这种预言同后来的真实情况相比较,不啻为一种未卜先知般的乐趣。

    顺带提一下作者的传奇经历。1915年生于纽约市,除了对音乐的专业研究外,还是一位半职业的国际象棋高手。在二战期间是参与诺曼底登陆的美军空降兵部队成员,恰好在“最长的一天”前的一次训练中摔断了腿,没能参加诺曼底登陆,结果成为所在连队唯一的生还者,战后成为音乐评论家和教育家,活到88岁高龄,命运之手的神奇可见一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