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荣远:迁徙与栖息

买房之前 2021-02-22



迁徙与栖息

文/朱荣远(中规院副总规划师)





1984年10月,为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工作组建中规院深圳咨询中心,我被派往传说中神秘的深圳特区。当时正值广交会火车卧铺票难买,又没有资格坐飞机,院里催得紧,我和同事一起坐硬座30几个小时到广州,车上人多活动不便,到广州站转车,小腿已有些水肿,用边境通行证买了广州到深圳罗湖的车票,绿皮火车走走停停三个多小时之后,才从广州到了只有一个简易大棚的罗湖站。


将近用了两天的时间才从北到南,真有点远,也真有些辛苦,但充满了想象与诱惑的深圳削减了旅途的辛苦。深圳市政府在园岭新村给中规院提供了三套刚完工的底层住宅作为生活兼工作的用房,在那里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里,参与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和科技工业园规划的编制工作。


那时候,国贸正在以三天一层的速度生长中,火车站附近几栋建成的高层住宅建筑和周围的塔吊工地昭示着香港味道的现代化气息。红荔路的路基刚完成,荔枝公园旁边的图书馆正在室内装修。


那时候,人民桥旁边有热闹的小商品市场,鹿丹村还是一片刚填土的场地,端着枪的武警不准人靠近深圳河。广深铁路在地面,把罗湖切成两半,人们在道口横杆的升降中穿过铁路或等待火车经过。


那时候,早茶还有地道的岭南市井味,建设路上的泮溪酒家、新安酒店很时尚,也很贵。


那时候,上海宾馆以西的深南路还只是尘土飞扬的公路,许多村正在准备成为两层楼的新村,还不在城中。香蜜湖度假村人口攒动很热闹。华侨城只是一个面向海外华侨招商的工业区和一座带游乐场的深圳湾大酒店。蛇口工业区是开放精神的象征地,那里年轻的工人们可以质疑来自北京的德育教授们的宣教。


那时候,去沙头角还要特别通行证,甚至在盘山路上也会有武警拦车查边防证,毕竟刚刚从边防禁区转型开放,谁都不习惯。


那时候,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很多话题可以交流,港币、走私物品、工作、生意、沙头角中英街的便宜货、每天晚上亚洲台和明珠台的830欧美电视剧、930欧美电影,还有那些美伦美奂的各种商业广告,人们在寻找和营造各种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那时候看香港电视只需靠住宅屋顶的公共天线,没有收费的有线电视机顶盒,自然没有迎客松的画面来“插科打诨”,新鲜的外部世界的许多信息通过香港电视自由自在地呈现给每一个来到深圳或珠三角的人。离香港一百多公里距离的广州人必须借助屋顶上的鱼骨电视天线才能获得不稳定的电视信号,那密密麻麻的鱼骨天线统统指向南偏东的方向,就像是在荒漠行路人发现了指南针,邻近香港也就打开了南风窗,人们有机会在这里通过电视看看外面的世界,眼花缭乱,却犹如吸氧让人觉得精神充实了许多,让本来无知却并不觉得“缺氧”的人来到还是一片工地的深圳,才发现如此“吸氧”原来是一种陌生的熟悉和愉悦。


那时的深圳一切都在孕育和生长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带着自己的文化,拼合着深圳特殊的新文化,想象着属于自己的想象。让来者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可以感觉到深圳是相对开放自由的栖息地。





第一次到深圳是出长差,是为了工作,直到1987年离开,今天回想当年的那种被启蒙感觉,依旧觉得是人生的幸运。


第二次来深圳时已有间隔了四年,记得那是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的那天早上与同事一起乘飞机到广州,再转车到深圳去洽谈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工作。四年间巨变的深圳,那令人兴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和社会图景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北京四年时间经历了不少事,在北京也没有觉得虚度时光,但同样四年的时间,南北两地却有不一样的社会进步速度,那种实干文化与北京形成的时差感,又给我另外一种“缺氧”的感觉,不由得“深呼吸”几口。


第二次到深圳也是为了工作,但与第一次来深圳不一样的是我选择“来了就是深圳人”,开始了在深圳的生活,为了某种呼吸的感觉,从迁徙变为栖息。





参与福田中心区规划时亲历的一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1993年,深南路全线施工最后只剩下福田中心区这一段2公里长还没有完成。规划局和中规院建议的是金田和益田路的下穿方案,地质详勘又发现了流沙,原方案基础的处理会影响工期,设计单位便建议将下穿式变为上跨式立交桥,这将从改变原来规划所期望的空间尺度和效果。


开过若干次专家会议,安全、景观或工期,各自陈述,郑良玉市长和李传芳副市长也都犹豫,一时陷入僵局。这时一场罕见的台风正面袭击深圳,造成了罗湖城区低洼地区大面积的积水,特别是广深铁路穿孔桥完全淹没。这次城市积水事件,打破了争执的平衡,在一次专门会议上,郑良玉市长拍板决定采纳上跨方案时,说道:为了深圳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了节约城市日常的维护费用,市政府决定采用上跨式立交方式。那时候的决策的权重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景观第二,当下许多城市建设的决策常常都是流于虚荣的面子。


今年受邀参加深圳建筑师刘珩策展的柏林一个呈现深圳特色的展览,在与同事一起解析深圳成功的原因,我们没有聚焦城市空间规模生长的速度和经济数据的成绩,而是选择了“深圳性,即人性。”的观点来演绎38年深圳奇迹的原因,也许以往深圳城市的魅力就是源于此。


在深圳城市38年生日来临之际,衷心希望未来的深圳社会可以传承过往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因,让深圳继续成为开放包容的人性之城,多一些社会先行、先试、先知、先觉和先进的可能性,让中国问题,在深圳“皮试”,这是深圳社会的国家价值所在,也是深圳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为“深圳特区38岁生日会”《我来深圳第一天》征文作品,十佳获奖作品将在明天于活动现场公布)


在深圳38岁生日之际,我们希望和2000万深圳人一起,分享彼此的深圳故事,分享你们来到深圳第一天的心情,分享你们爱上深圳的理由,分享你们见证的深圳成长历史。


8月26日,诚挚邀请广大深圳市民参与此次生日聚会,为深圳的成长而庆祝和欢呼。


我们在深圳中心书城等着您,不见不散!


发起单位:深圳公众楼市研究院、深圳国民纪录影视、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买房之前、乐领、精优教育、新主创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去年826深圳生日会盛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