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壁出事后,深圳怎么办?

城管队长 买房之前 2021-02-22


不知为什么,家境富裕,平常有点瞧不起人的香姐家里乱套了,大人小孩吵得一塌糊涂,还惹得外村人指指点点……村里人都看不下去了。


这时,村长约鹏鹏私聊,临走拍了拍他肩膀,让他当“示范户”。


40年前,村里搞大锅饭,除了在村口摆地摊发财的香姐,大家都穷得叮当响。住在香姐隔壁的鹏鹏,偷偷学她做生意,得到一位有魄力的老村长力挺,带头致富。在鹏鹏的“示范”下,这些年村里越来越富强,竟能跟地球第一村叫板了,干部们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


相比之下,香姐家里就没那么气派了。去年,一算账,发现竟然被鹏鹏超过了。香姐家里闹矛盾了:年轻一代没有老一辈会赚钱,就怪老一代炒地皮、透支资源、不思创新,耽误了他们,看着邻居鹏鹏学会了高科技一夜暴富,心里那个堵啊。又说,没以前自在了。各种埋怨,吵翻了。


很大程度上,鹏鹏是靠着香姐发家的,但颇有不同之处。两户人家都爱盖房子,搞成村里最贵的房子。但鹏鹏精通高科技,一时所向披靡,把海那边的村霸TLP都给吓住了。


面对村长有点不一样的眼光,鹏鹏又兴奋又有点不踏实,这是不是一次机会呢?以前村里总鼓励我干活,但级别没提上去,每次开会总是坐在后面……



先行示范区传递了什么信号?


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最初的提法来自2017年5月。2018年1月,深圳表态在2035年建成“先行区”。2018年12月26日,“先行示范区”得到最高层肯定。



但是,重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今年2月出台时,将深圳定位为“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并未提及深圳“先行示范区”。半年后,这一定位在中央层面正式提出,意味深长。这传递了两个信号和可能:


1、深圳的定位不限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全国仍然有非常独特的角色和使命,需要单列一份战略规划。这个规划能有多大?


2、在香港当前形势下,隔壁邻居深圳的角色惹人关注。从经济发展角度,“香港模式”陷入泥潭,“深圳模式”能否“示范”给香港?



深港不同路


深圳的崛起,是靠着香港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但是,在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深圳走出了香港没能走通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和深圳同时喊出向科技产业进军的口号。二十多年后,深圳科创名震全球,香港却消无声息。


马化腾都看不下去了,在一次演进中说:



“香港有很多优势。香港的高校在全球,在亚洲排名都在前几名,有大量国际人才,也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


香港的落伍,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不佳,权限低、资源少,过于依靠几大传统巨头做事,这些富豪除了房地产不会干别的,已从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变成地产霸权者。


2018年,深圳GDP超过香港,数字的背后是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


香港模式:弱势管理+畸形经济的深深无奈。香港陷入畸形发展,产业完全被掏空,香港资本不服务于本地产业,甚至没有产生能够培育科技企业的风投环境,基本上在房地产和股市里。香港的高房价、高房租,对市民形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同时绑架了有产者和所谓的精英阶层。


香港人均居住空间(1平方米=10.76平方英尺)


深圳模式:市场经济+政府效率的奇妙混合。从山寨转为自主创新,从低端到高端,深圳牢牢抓住了科创产业革命,二、三产业搭配合理,金融及资本市场与科创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培育出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科技企业,跻身世界领先型城市。


深圳模式比香港模式厉害的一个案例是:连在香港校园孵化出来的大疆,也只能在深圳的天空才飞得起来。


飞过香港之外,深圳还试图爬出香港房地产陷阱。


这从对待房地产大佬的态度上就能看端倪。在香港,势力最大的是房地产商及其相关利益者势力庞大,不但善于抬高房价,还能左右政策。香港科创计划破产,就与香港房地产富豪将其地产化有关。1998年,董建华推出八万五计划,每年增加8.5万套住宅,降低房价、改善民生,但遭遇利益联盟强烈反对而流产。如今,香港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房中房人均居住面积仅5平方米,笼屋、劏房、棺材房、纳米房、迷你仓这些新词汇的流行,足以表达香港新一代的悲哀和怨气。


深圳房地产源自香港,有很大的共同点,但深圳已开始努力去地产化。例如,房地产大佬曾经是领导的座上宾。可是,这两年经常听到地产大佬叫苦:“现在约见个区长都很难了。”连已淡化房地产的王石,想见市领导,通过华大基因的汪健才能尽快约到。全国和省市政协委员名单上,房地产老板的名字一个个抹去。


深圳房地产大佬也意识到一切都变了,一方面仍然在挖房地产这个没挖完的金矿,另一方面大胆往高科技砸钱。恒大老板许家印和宝能老板姚振华,猎取万科这个房地产品牌失利后,分别向新能源汽车投资300亿、100亿;民营地产企业星河参与投资的星际荣耀公司多次成功发射火箭;一家被查的中等房产企业老板,出来后洗心革面,马上投资了一家航空发动机公司………


与此同步,为避免重蹈香港覆辙,深圳急忙推动保障房计划,未来5年供应100万套保障房,占新增住房总量的60%。这个力度,全国最大!当然,高房价的改变涉及因素太多,深圳并未以降低房价为目标,但政府的思维无疑在转向。


40年来,两座城市的关系也变味了,深圳早已不给香港打工,香港人在深圳的地位,从曾经的“上等人”变成小角色。


曾经,深圳近十分之一的房子都是香港人买的,为此专门有针对香港人的“外销房”,主要集中在罗湖、布吉一带。据说,罗湖一度十分流行的小户型,相当一部分都是香港货柜车司机买的,用途是“包二奶”。现在,香港人在深圳买房占比不足2%(政策允许1个家庭买1套),到深圳的消费力也大打折扣。反而,深圳成功人士去香港买房、买楼比比皆是。包括马化腾等很多企业家,都选择在香港居住、去深圳上班的模式。


曾经,罗湖“夜总会经济”发达,一些片区,甚至到了百步之内必有夜总会的地步,其消费人群主要是香港人。据说,当年深圳吸金能力最强的银行营业点都在罗湖,罗湖金融业由此达到极盛。而今,服务对象变了,深圳金融业把钱砸向科技领域,也就离开罗湖,搬到福田、南山区了。


一衰一盛,几多唏嘘。


不过,在很长时间内,香港魅力仍不可取代。比如:香港完善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资金的自由流动等。深圳模式也遇到高成本、政府用力太猛、民生服务不足等困扰。



深圳下一步


从文件上看,深圳的“先行示范区”,从党建、创新发展、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到发展模式、社会治理,涵盖面极广,与自贸区不同,不是争取什么政策,而是将“深圳模式”发扬光大。


可是,深圳发展之“快”,既造就“深圳模式”,又带来“深圳难题”。如同用力过猛,反作用力也会加大一样。深圳近期热烈讨论的中小学学位不足、高中紧缺,深圳大多数市民难以承受的高房价,深圳市民负债多而消费力不振,深圳人口过快增加,深圳企业新成本高而外迁,等等,都是制约着深圳的发展。


很多人把以上“深圳难题”,归因于深圳土地太少,行政地位太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望于深圳扩大行政版图或行政地位的提升——即设立直辖市。例如,面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短缺争议,城管队长粉丝留言献策:



是否直辖,在欧美国家不是问题,每个城市的大小和重要性,不取决于行政级别高低,是由地理、历史、市场决定的。在中国则不同,一座城市的行政地位高,就能掌握更多资源,从而获得更大发展、更多好处。扩大版图、提高行政级别,当然有助于深圳的“先行示范”。


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帽子已经戴了40年,早就“特区不特”了,更多是一份精神遗存。从1995年开始,深圳一直在寻求新定位,并希望得到国家认可。可是,现代化国际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创新型城市这些概念,华而不实、自娱自乐。


深圳模式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它需要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事实上,市场化的力量已经在“先行示范”。


在深圳和东莞、惠州之间,有一个没有区长“临深区”。其范围从东往西,由靠近深圳的惠州惠阳区、大亚湾区,以及东莞的凤岗、清溪、塘厦、黄江、长安、虎门等镇组成。“临深区”相当了得:2015年以来,深圳人在这里买的新楼盘套数,比在深圳买的还多,当地楼盘销售80-90%来自深圳。甚至,手里没地的深圳市政府,也打算去那里购买土地用于兴建保障房。以华为为榜样,深圳企业挪窝到这里去的比比皆是。无论从产业互补发展,还是市民居住生活角度,临深区土地虽然在东莞、惠州,但与深圳的关联度却高于东莞、惠州。


这种偷情和“出轨”的关系,强烈暗示着,即便在大湾区规划的架构下,临深区的发展也只能畸形化。


举一个例子:三地的地铁轨道连通,十几年都没能弄明白,各种线路走向的传闻,年年都在变。深圳到惠州的14号地铁,深圳到大亚湾的深大城际、到惠州的深惠城际,线路规划反反复复,想买房的人、想做产业布局的企业年年猜来猜去。


再设想一个场景:即便地铁通了,搬过去住了,孩子上学用深圳户口呢?还是东莞、惠州户口?光这一个问题就说明,“临深区”越发展,矛盾越大。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本意,是促进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通互联甚至融合。但在中国城市的管理体制下,一个规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各城市中,深圳面临的发展矛盾最大,必须协调香港关系、省级关系和同级别的市级关系(莞惠),很大精力都用在“搞关系”了,而且这种关系越扯越复杂,协调成本高,真正的融合难以实现,还会惹来恶性竞争。


从这个角度看,“先行示范区”意义深远,能够推动各方决策者认识到,深圳市场活力、科创产业的优势,以及深圳人口剧增、城市成本抬升、土地稀缺的压力,都需要通过建设“先行示范区”来解决。因此,深圳“扩容”,是“先行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提到“扩容”,不能不提深汕合作区。为什么要隔着一个惠州给深圳一块“飞地”呢?这其中,有广东省扶贫的需要,也有“满足”深圳“扩容”的意思。可是,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舍近求远是难以将深圳的产业和生活有效率、有意义地转移。以此来看,科学有效的扩容是将临深区与深圳真正融合发展。


当然,扩容只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还在于“深圳模式”的进化,其重点是对于GDP至上思维的修正,把教育、医疗、住房作为优先发展事项,这些是需要用权力和资源去发展的;把产业发展、科技竞争这些需要创新而不是权力的工作,交给企业、交给市场。


那么,“先行示范区”是否会推动深圳“直辖”呢?这也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但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70年,除了建国时确定的北京、天津、上海直辖市,再就是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深圳的地位,过去、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取决于香港。据一位老领导的说法,民间提议深圳直辖都是瞎说,真正有可能的一次是在1998年,香港刚刚回归祖国,深圳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产生这一动议,并进入研讨阶段,后被搁置。依此来看,深圳未来是否直辖,取决香港的变化,也与国家大战略有关。


不管预期如何,40年的深圳走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位。


文章来源:城管队长


·END·


买房之前(ID:maifangzhiqian):有用有趣不作假,欢迎扫描下面左方二维码关注。另外,欢迎各位意向购房者和业主加楼校长新号私聊(识别下右方二维码即可添加楼校长微信)


相关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