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弈中的利己、利他行为及非绝对理性……

okey 信息科技时代 2024-03-15

    从全球价格看,Paxlovid在美国由政府采购,一盒定价为530美元(约3595元)。欧洲的定价为600-700美元。

    2022年3月, Paxlovid纳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并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医保支付价为2300元/盒。之后, Paxlovid由2300元/盒 下调至1890元/盒。按最高报销比例(90%)计算,Paxlovid的最低自费价是189元。

   

    1月9日,北京、上海多家社区医院表示,可以开出Paxlovid,但需要核酸或抗原阳性,并符合65岁以上等条件,有基础疾病、未接种疫苗者优先有医院表示优先向本街道的签约病人和居民供药。

公众号:央视网国产新冠药上线,定价多少?

    但由于中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所以尽管这些仿制药可以在中国生产,但却不能在中国销售。

Henry 博士,公众号:Hanson临床科研路透社独家披露中国与辉瑞就Paxlovid谈判进展;Nature评论:尽管系苦药,却被誉为新冠的“game changer”

    从看到的一些数据来看,Paxlovid属于差异性定价,低收入国家可以用仿制药,不同收入国家的药价各不相同。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样是比较人性化的设置。

    下面来看一个实验数据:

    上下两个测试,从理性的角度解读,并无二致。但是为什么测试结果却截然不同呢?这三年我刷短视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同一个事件的描述角度不一样,评论区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论结果。我一直认为:这是账号吸引了不同的用户群的原因。但是仔细想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会给观看者带来不一样的风险感知从而改变处事的态度。

    民众对Paxlovid的态度也有着同样的尴尬境地。新冠属于自限性疾病,就算感染成了肺炎也未必需要用到有效药物才能治疗好。在救治不自限患者过程当中,请提供足够的有效药吧!由于数据的不透明,我按老人(60岁以上)的百分之一的比例计算不自限数量(实际比例未知)。


    从国家统计局上的数据来算,假设约267万老人(百分之一)如果感染新冠,不用有效药可能会出现死亡风险。但是同时,大多数人的体验却是不吃药,或者喝几副中药汤就好了,包括大量老人也是这样的结果。在99:1的比例(加上60岁以下的这一比例更高)的前提下,如何让民众从纯粹的利己认知里转向理性及利他的选择?

    很显然,在医疗领域,依靠民众的认知来做治疗方案的决策显然是不合理的,除非让民众产生绝对的风险厌恶心理,从而扭转纯粹的利己心理。

    人性利己的本质无法改变,但是在做决策时,也很难做到绝对理性的经济利益利己。比如如下这个实验,假设两个人共同努力赚了100美元,如果分配方案为,其中一人来分配,另一个人如果接受分配方案,则按分配方案拿走各自分得的份额。否则两个人一分钱也拿不到。

    绝对理性的分配方案是:负责分配的自己拿99美元,另一个拿1美元。

    但现实社会中,这种结果往往很难出现。因为R在P做出不合理的分配方案的同时,会增加对R的报复心理:我少拿1美元,P少拿99美元,这个结果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远远比憋屈地拿走1美元,带来的心理收益更大,所以最终选择了经济利益互害的结果。

    民众在无法真实体验到风险(99:1的风险感知)的前提下,很难理性认知有效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在所有决策里,因为可能得到的低收益前提下,而接受绝对的理性化的收益决策(比如基于对美国的厌恶情绪,从而拒绝有效药,选择互害结果)。

    人类进化到现在,为什么需要让渡权力给政府,又要监督政府权力?在竞争的同时,又必须鼓励合作?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由精英们总结反省无数失败的或成功的经验所得来的……有些决策是必须综合民众利弊由决策层负责决策的同时又要做好解释,当然更需要透明的信息与数据支撑才是真正的对民众负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