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早“特供邮品”的那些事

非专业工具人 8090集邮 2022-04-24

昨天,小编为各位整理一下中国邮政在2021年上半年发行的“特供邮品”,引发了很多讨论。

今天,小编就为各位聊聊中国最早特供邮品的那些事。


特供邮品的定义其实有很多版本,小编就简单总结一下:不正式公开面值销售,以赚取利益为目的,高于面值进行溢价销售的邮票品种。换到中国邮政领域,通俗点说,就是年底新邮预定之中没有的,都是特供。


提到中国邮政的“特供”:无齿、双联、四联、大本册、风琴折... ...似乎邮总开发特供的精力永远那么充沛,只有你不敢想,没有邮政不敢印的,那么中国的“特供”发行史是开始于哪一套呢?(以下内容会颠覆某些人心中的“白月光”,请谨慎阅读)


要说最早的“特供邮品”,各位小伙伴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呢?

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应该是1995年发行的《桂花》无齿小全张和1996年发行的“宝鼎”无齿小型张。

这两款发行时间恰逢上世界90年代末的“全民炒邮”的时代,所以这俩款当年算是“体面人”,风光一时。只不过相较于“桂花”无齿而言,“宝鼎”无齿这枚,真的特别具有讽刺感。

当年官方以80元邮折进行销售,结果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邮票没有上演如“猴票”那种一飞冲天的神话,结果上演了价格从八十变十八了的笑话,小编弱弱的问一句,当年买“宝鼎”无齿的,心脏还好吗?


有小伙伴肯定会说,有比这俩“无齿”早的特供,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行的“红佛”和“盼盼”小型张。

这俩特供小型张,是邮展类小型张的鼻祖,但是在其发行后的三十年时间里,真可以堪称一对“难兄难弟”。其在“目录”中的位置,在很长时间内飘忽不定,时而算“J票”时而“普票”。更难的是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中,其市价堪称与“英语听力中的衬衫售价”一般——价格恒定,永远维持在50-60元之间。


这是不是就算早的了?还有更早的,不要小看“中国人民邮政”。

1988年的T132《麋鹿》无齿邮票:

1963年发行的特60《金丝猴》无齿邮票:

1963年发行的特59《熊猫》无齿邮票:

1963年发行的特54《儿童》无齿邮票

1962年发行的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无齿邮票:

这些无齿邮票,当初的中国人民邮政官方售价是按照面值的150%进行销售。今天邮票面值的150%售价,看起来很良心,但是在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别说溢价的50%,很多国内集邮者连面值都成问题。


所以那时候发行的邮票,不是不坑国内集邮者,而是国内集邮者没啥东西坑,只能坑老外,赚取外汇。


是不是有人开始怀念,1949年前了?


1949年之后的特供,在发行时候只要钱到位,基本都能搞到,但是1949年前的“中华邮政”,那不仅仅给看资金,还给看命。


1932年为了资助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博士在中国开展的西北历史考察,就发行了一套《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一套四枚。

因为当时国库空虚,没有资金给予这个考察团,就决定发行一套邮票,用以募集考察资金。邮票发行当天只在北京、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地邮局出售,每局310套,共销售2500套;送万国邮联500套,交通部500套,邮政总局2000套归档;其余以面值售予考查团。考察团可以把面值2角到价按5元一套出售给集邮者,收入用于补助该团经费。


25倍溢价销售已经很过分了,更过分的是,想买这套票,不光给看钱,还给看地理位置。考察团路过了,有机会能买到,否则就别想了。这套邮票不仅享有志号,在目录中还有这票的位置。


那个邮政即便到了今天,纵使平常伪装再好,其本质没有一丝丝改变。以2016年台北举行了世界集邮展览,中华邮政就发行了7套邮票,5款特供。

假如中国邮政为了一个邮展发行7套纪念邮票,都不一定能有五款特供邮品,小编相信广大集邮爱好者会对各位邮政领导极其家属进行亲切而友好的“慰问”,送上最真挚的“问候”。


上面所说的“特供邮品”,主要依靠的是财力和人脉,其实中国最早的特供邮品,压根不看你的财力,看的是“国籍”和社会地位。


1894年慈禧老佛爷过六十大寿,老佛爷每次过大寿都比较热闹(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当时就给老佛爷发行一套纪念邮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

之前小编说过这套邮票是采用“太极水印”进行印刷的,穆麟德当时就是造册处副处长,他建议,另以白色较厚之无水印纸印制一批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专备馈赠清政府高级官员及各国驻华使节。故称为“穆麟德版万寿”又称为“莫伦道夫版万寿”,这也是中国邮政发行史上,最早的“特供”。


现在看看,中国邮政发行的特供邮品,是不是还是算比较说得过去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