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与新区,再度合作!”

江小北 南京江北新区
2024-09-08


5个落地合作、8个产学研合作、中心揭牌、组团对接……
7月18日,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签署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校地融合再深入。现场,新区生命健康办与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双方将合作共建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基地
“这也是我们与新区的再度合作。”谈及这场双向奔赴,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勇笑着说,最初的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试想,有这么一种如“上帝之手”般“万物皆可造”的技术——科学家们将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通过合成DNA来创建新的生物部件,产出高价值产物。这项神奇的技术,就是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的胰岛素、抗生素、疫苗等,都属于这一领域。


“这也是我们与新区合作的主要方向。”陈勇介绍,正因合成生物学的底层逻辑,这一颠覆性的技术有着极广的应用面,无论是医药、农业、美护、化工,还是能源、绿色制造等未来领域,合成生物学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技术的实际转化应用,并不简单。


“就以燃料乙醇来说,一项10年前就研发出来的技术,现在应用于企业也会是困难重重。”陈勇举例,“在实验室,我们的反应器只有几百毫升或几升;但真正走进企业工厂,3400立方米的反应器有6至8层楼那么高。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数据,在实际生产中是完全不能‘套用’的。”


简言之,想要实现从研到产,就必须越过巨大的规模跨度,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工程问题。而在考虑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企业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也是关键。


从高校到企业,打通中间环节

2017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落地新区药谷大道11号,由此启航。这正是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区的首次合作,也是故事的开端。

“建立这个研究所,就是想打通从高校到企业的中间环节。我们有科研成果,而药谷集聚着众多生物医药企业,都可能成为我们需要的应用场景。”陈勇表示,研究所落地之初,新区就提供了不少支持,从场地到中试设备,一点点将平台搭建起来。


据了解,研究所以“一所两制”的模式运作——即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原创成果产出,再由市场化运行的实体公司进行二次开发


“我们会将校内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引进,先在研究所的中试平台实验测试并分析,确认经济可行性后,再由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相关企业,针对工程难点配套工艺,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陈勇介绍,“这样,实验室里的技术就可以顺利应用于企业生产,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以项目为纽带,为技术打通从高校到企业的道路。自成立以来,研究所成果颇丰:不仅开发出虫草素、燕窝酸、人乳寡糖、功能多肽等10余个高价值生物制剂产品,率先在国内获得多个生产批件,累计申请专利113件,衍生出4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服务了百余家企业,收入超1.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服务了20余家药谷园区企业,比如桦冠生物、和鼎医药、维立志博、美新诺等。”在陈勇看来,高校技术能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也是意义所在。


再合作、再出发


当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已有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人,超7000平方米的“小院”有序运转着。


“一周最少有三天是在所里的。”处理完学校的教学工作,陈勇也常过来指导实验、把控技术方向,“从工大开车过来也就二十几分钟,来回很方便!”



当然,这一“双向奔赴”的故事还在续写——刚刚签约的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基地,就是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区的“再度联手”

“这个全新的产业基地,将会是研究所的‘升级版’。”陈勇笑着介绍,“首先是范围的拓展,不局限于工大的技术成果转化,我们还会寻觅、引进其他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此外,我们与药谷的合作领域也会再扩展,大健康、生物质能源、生物环保等,多元化发展。”

以本次签约为新起点,陈勇和团队都摩拳擦掌,期待再出发。而当能产的“研”和高质量的“产”深度融合,相信这个“双向奔赴”的故事还将走得更远。




素材来源 | 南京工业大学、生命健康办

文 | 高媛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江北新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