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演讲|吕炜:变革的逻辑——基于财政视角的探索与思考

吕炜 CPEER 2024-01-13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





在12月29日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上,东北财经大学吕炜教授发表了题为《变革的逻辑:基于财政视角的探索与思考》的演讲,以下为速记稿整理的演讲内容。


一、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变革的逻辑是什么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陆续有很多的文章和研究出来,我自己也在思考,我的问题是:当改革成为一个越来越长的过程,甚至长过我们生命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为学术者,什么样的研究会变得更重要?

围绕这个问题,我自己做了两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在这样的一个长过程中,我们如何使改革始终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持续地前进?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了改革的动机问题,涉及到实现动机的手段问题,也涉及到改革过程的驾驭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其实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当中,不断有研究,包括张军院长及其团队在分权与经济增长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手段。最后的一个问题是驾驭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始终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这里面有设计,有组织,有推动,也有纠偏等。这个问题跟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研究的不是太多,但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政治经济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的第二个思考是:在这样一个长过程当中,在标准理论看来始终存在着的不规范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经济学理论有什么样的贡献?四十而立,当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道路和特征时,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它存在的价值和贡献,这是一个学术立场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改革变为一个长过程的时候,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需要去思考。

二、基于财政视角对变革逻辑的探索

围绕这两个问题,从专业背景角度,我尝试从财政的角度来切入和思考。为什么从财政的角度呢?第一个是在整个的改革过程当中,财政通过不断地改革自身而始终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离开财政来谈整个的改革,很多东西是描述不清楚的。不管是改革的动机还是实现动机的手段,还是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推动、纠偏和驾驭,这些过程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财政的作用。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看到的改革当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大家几乎从财政的身上都可以观察到,也就是说大家在诟病改革当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可能财政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子。   

围绕这样的思考,我个人的一个基本判断:改革四十年来,我们的财政理论研究是滞后于我们的实践的。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财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客观评价财政在当中起到的作用。我们会习惯性地仅仅把财政的功能作为改革初期计划经济的堡垒被突破了,放权让利,然后制度红利得到了释放,财政逐渐走向了公共的财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和判断,财政在改革过程中实际承担的其他职能往往都被大家诟病为改革的障碍和阻力。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需要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其实是对中国财政,至少是中国改革过程当中的财政的一个基本的定位和判断。但是如何用这个判断作为工具和作为一种理论观点,来梳理和评价我们四十年改革当中财政的作用,这个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三、中国财政改革的逻辑:三条线索

我自己的研究,试图从三个线索来观察财政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条线索是财政作为国家的工具,这个是马克思的国家财政理论里面讲的非常清楚的,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始终服从于国家的目标,我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其中的变化。

第二条线索是在整个体制转换过程当中,财政为改革兜底,承担成本上的支出。在改革初期和前十年的时候,有很多研究转轨的学者都会讲到体制的摩擦成本,后来大家不太关注这个东西了,但是实际上只要改革还在继续,改革的成本就始终存在,兜底的一定是财政。   

第三条线索是通过央地关系来观察中央如何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激励。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四十年当中这三条线索的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阶段,适应改革不同的发展目标,这三条线索具体的政策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四十年当中财政改革的变化。

但事实上当我们站在四十年这个点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变化,其实内核都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三条线索其实一直没有变,始终作为国家治理手段的财政改革,始终作为改革成本最终承担者的财政账单,和始终作为地方经济主体激励来源的财政体制安排,这几个职能和作用是始终没有变的。

所以按照这样的线索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要去探讨中国改革四十年来或者中国改革这个特定阶段财政理论的建设,这几个角度中实践的梳理和理论的归纳都是不可缺少的。

四、总结与展望  

最后再简要总结一下,我刚刚谈的主要想法和思路,第一点是来自于马克思对于国家财政的基本论述,其实财政作为国家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点是始终没有变的。改革当中我们的实践特征和实践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改革过程当中,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必然会要求财政体制做出变化。改革过程当中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必然会要求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定目标,还有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阶段、改革过程所具有的特殊阶段性,是不同于完全计划经济的财政,也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的财政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的财政探索,是马克思国家财政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特别是在改革过程当中的一个特殊实践。   

我想如果这样的看法可以成立的话,接下来我也试图用这样的看法来解释我们改革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财政的困惑,我想这几个困惑大家应该都是可以感知的,只要研究经济学的人经常都会碰到:我们的财政从来都没有规范过,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与调整当中;我们的财政在财力上始终是不够的;在财政的改革过程中,总是在对过去的不规范进行规范的同时,又会有新的不规范行为发生。   

关于未来,下一个阶段两步走,财政所需要承担的主要功能和职能,由这三条线索可以继续往前梳理,就是围绕国家治理的目标,围绕深化改革所需要的保障,围绕继续激励地方政府来推动实现改革、实现增长。   

四十年翻天覆地,于人已是而立,于国更应自信而立,我们身处其中,何其有幸!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简单向大家报告这些,谢谢!   


(责编:马梦挺;审校:李怡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演讲|吕炜:变革的逻辑——基于财政视角的探索与思考

吕炜 CPE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