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演讲|葛扬:市场取向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逻辑
葛扬教授
在12月29日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上,南京大学葛扬教授发表了题为《市场取向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逻辑》的演讲,以下为速记稿整理的演讲内容。
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办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论坛,安排发言机会。我汇报的题目是“市场取向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逻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报告我的论文:一是市场取向改革开启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选择;二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定型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基本经济制度内化于微观企业制度。
一、市场取向改革开启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就面临着一个经济制度选择的问题,这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自然演化的过程,是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社会渐进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后,马上就面临如何选择经济制度的问题。
社会革命成功推动的跨越式发展,决定了新中国建立后必须进行新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选择。社会主义国家在选择经济制度的时候,至少考虑了两个基本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理论维度,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公有制;第二个维度是实践维度,即我们国家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前,我们在进行经济制度选择时,只考虑了理论维度,而没有考虑实践维度,结果导致经济制度选择的片面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不仅考虑到理论维度,还考虑到实践维度,立足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通过市场取向改革来进行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
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实社会主义也只有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取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发展是从农村打开突破口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率先为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打破了缺口,紧接着城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农村改革不仅产生了家庭承包制,还催生出乡镇企业。同时,境外资本和企业也陆续进入中国大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效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样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选择的新起点。
二、市场取向改革的定型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
首先,市场取向改革的核心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无论是从逻辑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包括了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公有制经济如何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如何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改革开放实践表明,我们取得了成果。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的明确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我们做一个简单回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我国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通过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将私营经济的地位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写入党的文件中。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定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又满足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党用了14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个以市场为取向改革的基本框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我们党又用了5年的时间,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完善的。
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实际上就把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和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放在了同一个制度框架,这样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之所以能激发活力、提升效率、发挥优势,就在于它尊重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搞单一公有化,也不搞全盘私有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方面优势,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两个毫不动摇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之后,我们一方面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发展其它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经济运行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在重申并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即“两个平等”。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新突破,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其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断完善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体制机制。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当然,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和体制机制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完善,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起点,先后经历放权让利、制度创新、战略性调整和分类推进改革等阶段,其目的就是让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要求。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都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形式,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的价值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是一个统一体,不应将二者割裂开来。
再次,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两个都是”的基础上,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鼓励、支持、引导、保护非公经济发展,并创造性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广大党政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既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又守住底线不以权谋私;同时,要求广大非公企业家做到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民营企业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把“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说得彻底、清楚了。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基本经济制度内化于微观企业制度
为什么这么讲呢?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层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另一个层面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重要论断,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在所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等。现在增加了一个重要实现形式,就是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企业制度上重要体现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构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党在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上,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混合所有”一词。党的十五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阐述了公有制和股份制的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制相融、共同发展,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形成新的制度形式和竞争优势。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既与以往论述一脉相承、又结合实际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股份制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效率的资本组织形式。由中国特殊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和混合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过程。在经济转型初期,对原有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允许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增量改革。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生成和发展,是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有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在企业中的“混合”,由此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并存由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在微观领域的体现着重在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国有经济通过掌握控股权等形式在企业中把握控制力,充分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无论是宏观领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还是微观领域中实现形式的发展,都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指所有制结构的完善以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好地共同发展,而且指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企业制度上的实现。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就是要塑造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主体。这样,微观经济主体不再是由单一所有制经济构成,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为一个经济主体。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朱德志 审校:龚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