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演讲 | 蒋永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蒋永穆 CPEER 2024-01-13

在12月30日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上,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讲,以下为速记稿整理的演讲内容,已经作者审阅并授权。


谢谢大会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这么一年的时间我算了一下,有好几次提到了这个问题。一次是20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出席了,专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几条道路。接着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乡村“五个振兴”的问题。到了7月,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规律办事,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从建国以后我们就非常关注乡村的发展问题,但是怎么样理解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我把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从一个角度切入,就是要把握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认为把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清楚了,很多东西的理解就容易把握和深入了。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在1956年党的八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去年党的十九大中有明确的表述。首先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国家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并未得到改变,故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后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不够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改革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社会主要矛盾相应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判断,有着充分的理论、实践和现实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已解决温饱并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不仅促使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而且激发了人民群众更广泛和更多元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制约因素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反映了“三农”发展的实际;又能有效解决“三农”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一,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导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化。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工农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依然存在困难,突出表现为城乡要素配置不平衡,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仍未得到改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仍不及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的差距仍较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农业农村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进一步理顺和调整工农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体制机制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推动工农、城乡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在要素配置上,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推动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向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向农村安排,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二,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鲜明地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加了农村现代化的内容,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原因在于不仅农业已经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而且农村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和短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新安排。

第三,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

随着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但是,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从“生产发展”向“产业兴旺”转变,是农业发展层次和发展内容的转变与提升。在发展层次上,农业由单纯的注重生产、追求产量到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转变,更加凸显农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要求;在发展内容上,农业由单纯的农业发展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转变,更加强调产业的全面、综合发展。产业兴旺,核心在于有效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第四,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乡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生态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在乡村美好生态环境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是乡村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升华。在发展理念上,乡村发展由单一的环境友好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更加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方式上,乡村发展由单一的环境治理向生态建设转变,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乡村发展中的突出位置。生态宜居,关键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美丽乡村,走中国特色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第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风文明”。

乡村是中华文明发源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乡风文明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被忽视、被破坏甚至被取代的情况日益严重,一些地方乡村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日渐淡泊,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日趋凋敝,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把“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风文明”,内涵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是乡村发展思路的延续与发展,即继续坚持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继续并且更加重视乡风文明,注重文明乡风、家风和民风的培育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乡风文明,重点在于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发展提升农耕文明,逐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六,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农村的真实体现,其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的有效实施与落实,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充分保障。在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乡村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建等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乡村治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乡村治理能力仍然需要提升,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求和乡村社会结构转变的要求。从“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是乡村治理内涵的丰富和效果的提升。在内涵上,乡村由管理者管理向社会各阶层共同治理转变,更加强调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在方式上,乡村由追求管理民主向提高治理效率转变,更加注重治理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与完善。治理有效,中心在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确保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第七,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伴随农业生产的加快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未得到充分满足。从“生活宽裕”向“生活富裕”转变,是乡村发展层次和发展重点的提升。在发展层次上,农民生活由宽裕向富裕转变,强调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在发展重点上,生活富裕放在了总要求的最后,更加突出目标导向,强调“三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最终归属是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生活富裕,着力点在于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中心,着力解决、逐步解决,走中国特色乡村富裕之路。


三、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在于顺应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三农”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从而有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

具体来说,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底线,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节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不完善、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破解“三农”发展的人才瓶颈,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余超   审校:张雪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演讲 | 蒋永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蒋永穆 CPE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