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任重|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
嘉宾简介:丁任重,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常务副主编,四川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是发展
今年理论界的主题是新中国成立70年基本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我认为这70年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
从理论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未来的公有制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资本论》和《反杜林论》里边也多次提到未来公有制社会要加快发展生产力。
新中国建立初期,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开始研究四个现代化问题,即“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四个现代化,把交通去掉了。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赋予发展问题以很高的地位。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我们更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把这个任务放在中心位置”。这句话把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继续指出,“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容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重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中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历史上有四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为什么提发展问题?因为今年中宣部规定理论界研究的中心议题是新中国成立70年,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经验。现在有很多文章总结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例如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等。但是我认为它们都忘记了一个问题:发展。我认为70年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从建国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发展不动摇。
发展概念的三个变化
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发展的概念是有演进的,这个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内涵上来看,我们讲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实讲的都是增长,讲GDP的增长,讲经济增长。大家都知道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强调经济增长。这个时候理论界开始注意到,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涉及的内涵比较广。这是第一个转变。
二从实践上来看,经济增长的方式要转向经济发展方式。1958年,我们党提出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就是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在这一总路线中,“多快”两个字放在前面强调经济增长,这个目标非常清晰明确的。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时候之所以提增长方式转变,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增长就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高产出”,但是“低效益”,所以1995年五中全会不讲多快,而是讲好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候我们才落脚到“发展”上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这时主要是想解决制度上的障碍问题、技术重复引进问题、差距扩大问题和环境不断恶化问题,所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概念,回到了发展上面。
三从目标追求来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个转变根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此,追求增长的速度成为首要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追求的目标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理论界很多同志提出,虽然是高质量发展,但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大家都知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朱镕基总理提出的是“保8”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务院提出的是“保7”的概念,到去年我们是“保6”的概念。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现在对于要不要“保6”又有新的看法出来了,虽然说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出“保6”的概念,但是总的来看还是“保6”。有一个计算表明,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最终的增长底线是6.2%。现在国家统计局一个团队计算说不一定6.2%,6%以下也可以接受,突出的观点就是,我们不要保出来的6%,我们要改革创造出来的5%,我们也能完成目标。那么2020年完成目标没有问题,问题是2035年,2050年这两个目标,我们要多少数能够保持,多少数完成目标,这个没有答案,但是理论界认为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速度,5-6%之间。现在我们不是追求高速增长的时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所谓的高速增长指的是两位数,就是10%以上的增长,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李克强总理提出我们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现在理论界针对如何界定中高速的问题有不同的声音,有“保5”的,也有“保4”的。无论如何,中高速不是我们国家的最终目标,一定要在追求一定速度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仅仅靠高速度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范守勋 审校:张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