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道德:面对疫情,我们的生命之思
截至2月7日10时,全国(含港澳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211例,较昨日增加3151例,重症病例4821例,累计死亡病例63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54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6045例,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314028人······
而这个数字,此时此刻,依然在增加······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关于生命的灾难。
面对疫情,如何思考生命问题?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甚至所有社会个体面前的问题。
生命教育同盟成员们在刘慧教授的引领下,展开了一场关于武汉疫情中体现出的生命道德问题的讨论。
亲爱的生命教育同盟成员们:
2020年的春节很特别,病毒正在全国肆虐,威胁着我们所有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中有太多值得感动的瞬间,同样也有很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
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再次面对因食“野味”而引发的严重疫情。我们在积极抗战疫情之际,更要思考人应怎样对待生命才能活得更好呢?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依此展开讨论。
人与生命之间是有道德可言的,我们必须践行生命道德。
我在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生命道德教育,提出了生命道德。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其实,人怎样认识生命、怎样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都会影响人对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讲,有怎样的人与生命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辐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对生命有着深切关爱之情的人,不会不爱他的同类,不会无辜伤害他类生命,不会盲目破坏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不仅不会,反而更具有关爱他人之情、之意、之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道德为人我道德、人际道德、生态道德提供了一个更为内在的、彼此关联的基础。
就刘教授提出的观点,生命教育同盟在内部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吕晓慧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次的疫情不可谓不是自然的反击。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日益得心应手,人类对自然早已失去敬畏之心。人类——自然界的宠儿,因为有着自己的意识总是想去主宰自然。人类自以为依靠科技、机器就可以对自然大肆掠夺、破坏,以为依靠技术、工具就可操纵自然,对其他生命肆意践踏。自然用它的方法告诉人们,人与自然本是一体,人的生命本就属于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对自然要保持敬畏之心,对自然资源、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予以合理利用,遵循自然规则。
2. 重新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
今年的春节不同以往,没有了熙熙攘攘的花市,缺少了走亲访友的热闹,留给人们独处的清净。这像是为人们平时奔波忙碌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让人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脱离出来,重新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认真对待自己的一日三餐、关心个人的卫生健康、关爱自己内心的世界。利用这个暂停的时机转向对自己的关注,重新审视自己,获得个人内心的成长。
3. 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存在从来不是单独个体的生存,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下去需要人保有对他人的责任。尤其在当下,对其他人负责的方式就是少出门、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照顾好自己也就是对家人、对周围的人、对社会的善。
4. 重新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奋力坚持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防疫物资奔走的各界人士等等。他们体现着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更体现出对人类的博爱。弗洛姆认为“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博爱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现着人类的团结一致,是人类破除困境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宋彩琴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在踏上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际,我们正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无情攻击。在各个媒体“最新疫情”公布的确诊和死亡数字背后,都关乎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凡是经历过生死的人,这些生命消逝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忍卒读!面对生命的无辜践踏,我们人类这种有情感、有道德的物种是否应该再次敲起警钟,重思生命道德的问题。
我们认为,人存在于生物学层面、心理学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物学层面上,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它没有道德成分;心理学层面讲的人的自我意识,除了人对自己肉体的意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品行与素养,人格与尊严等方面,这种意识包含了道德成分;社会层面是属于自我与他者、社会的交往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依赖道德的维系,若没有道德作为最基本、核心的内容,那么社会的和谐就不存在。
生命是道德之基,道德是生命之本。道德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生命只有获得道德性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没有道德的参与和引导,人就无生命秩序可言,只能受本能冲动的支配,生命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人等同于或还原于动物。在一次次“人为”破坏自然的和谐状态下,人类在“品尝”着自己种下的恶果,在以血的代价“偿还”着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在这里,借用荷尔德林的“人诗意的居住在大地上”和海德格尔的“生命诗意的栖居在生活中”,真诚希望“生命诗意的栖居在道德教育中”。
刘映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
广东故事专业委员会(筹)发起人
故事狸首席教育专家
故事1:
1月22日,护士杨倩的丈夫刘兴华医生,因肾结石发作低烧,被主任强令回家休息。当天中午,刘兴华医生打完针跑去医院给妻子送饭,却发现忘了带门禁卡,于是按门铃,正好是自己的妻子来开门。当天是医院防护升级的第一天,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刘医生:“我是本院的。”
杨护士:“我知道。”
刘医生:“我是来给我老婆送饭的。”
杨护士:“我就是你老婆!”
故事2:
1月27日,四川省广元市25人组成的医疗队响应国家号召,向湖北武汉挺进。护士妻子要去武汉支援,丈夫在大巴车外不舍地喊:“赵英明,你平安归来,我承担一年的家务。”
这两个小故事在朋友圈流传很广。受益于媒体的发达,我们在疫情阻击战的主流叙事之下,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对疫情数字背后的生命体验,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P.Bourdieu)将“资本”的概念应用到社会现象的分析,比如“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教育资本”(educational captital)。资本在其中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自己现状的能力。叙事(narrative)无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因而也是一种资本。在社会中,一般存在着国家语境下的主流叙事,和其他的分支叙事,分支叙事有可能被主流叙事整合,无法产生有力的叙事能力。但是生命永远都在寻求表达,生命需要叙事,生命能够叙事,生命叙事是生命表达自己的方式。因此,我认识到“生命叙事资本”是考察社会整体生命活力的重要路径。
从生命叙事资本的视角来看,广大网友自发创作的大量关于疫情中生命体验的“段子”、图片和视频,包括前面提到的两个小故事,都是个体生命在当下主流叙事下“生命叙事资本”的体现。
“火神山医院千万人网络云监工”和“红会”,是人与社会的生命叙事;“最美逆行者”,是人与美德的生命叙事;“宅在家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人与责任的生命叙事;“主播吃蝙蝠道歉”,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叙事。每个个体都在广阔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突显出生命的张力,说出自己的故事,并积极传递感动自己的故事。
生命叙事资本,体现了生命个体按照自己意愿改变自己现状的生命内在力量,并且以社交媒体的载体,不断解释、延伸、解构和重构着社会共识,最终与主流叙事汇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生命认知。
李春光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
自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并为大众所知开始,迄今为止已经一个月了。面对此次疫情,除了理性有序应对疫情之外,可能更需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系问题。
就个体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单子”式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内在地与他人、他类、自然“共通性”地联系着。一句话,人与其他生命“共在”于自然界中。人们如何做到这样的认识?正如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所言“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
吴凯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
疫情愈昭,没想到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赫拉利曾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物质生活的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已经消灭了大规模的饥荒、瘟疫,以及控制住了战争。然而,在地理上远离疫区的小小我,那个以为沉浸在满面春风,周身花香里的小小我,曾认同的“显而易见”的观点,在这场灾难里,瞬间就“粉身碎骨”了。
在这个你我都将永生难忘的时期,有的人就好像真的以为人类已经消灭了三大灾难,对周遭的事置若罔闻。有的人呼朋唤友续兄弟姐妹之情谊,有的人不顾他人劝阻将口鼻完全暴露在空气中行走而无畏无惧,有的人打着友情援助的名义兜售、哄抬着口罩的价格······就好像疫区真的遥不可及,就好像配着简单大脑的“勇敢之心”真的能够“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就好像生命和真善美真的抵不过一身铜臭味——可悲。
生态体验创始人刘惊铎教授曾在《教育研究》中发表了《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一文,其间他提出“按存在形态可以将道德体验分为‘亲验’和‘想验’”。学生斗胆将其含义稍作延伸,即“亲验”是儒家所强调的“践履”,“想验”是在自己所亲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他人的表达与自己的设身想象,进而感受、领悟表达者当时所处的状态,进而触发想验者自身的“生命感动”与“醍醐灌顶”。
不在疫区中心地带的人们,请尝试“想验”:
①你最亲的爱人,几天前傍晚接到电话,套了件羽绒服,毅然前往医院,至今未有联系。此刻正全身裹着防化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竭力与死神搏斗,挽救生命。
②你最爱的家人,从农历小年到现在未曾休过一天班,上一次看到Ta是昨天中午本地电视台新闻栏目播放的一则警察在疫情时期逐户排查外来返乡人员。
③你最亲切的朋友,从“远房闺蜜”那里买来了十几盒看不懂文字、认不清规格的口罩,认真的美图,并用计算器盘算着价格,然后发着朋友圈“稀缺口罩有货,大家一起来拼吧”。
醒醒吧,春天来了,别睡了。
任芳德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
关于人与自然:
与17年前的非典一样,此次疫情的源头,依然是野生动物。但是让人唏嘘的是,17年前的那场灾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持续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食用,甚至形成了局部的社会风气。人类对动物的残忍,对生命的漠视,最终再次引来自然界的惩罚。雨果曾经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就像17年前的SARS病毒突然消失,我相信人类一定可以战胜此次疫情。但是你不会知道,病毒何时又会以何种方式席卷而来,大自然始终对人类的一切行为冷眼旁观。我们能做的,就是遵守生命道德,与自然和谐相处,保卫生灵,保护生态。
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远远不足,她值得更多的尊重和仰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也就是敬畏未知,敬畏平衡。
关于人与生命:
武汉疫情牵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每日通报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均在增加。这绝非冷冰冰的数字,每增加一个数字,背后是一条鲜活珍贵的生命,是面临翻天覆地变化的无数个家庭。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我们震惊又无力于,为何有人可以如此漠视生命的逝去呢?
在此情况下,除了白衣战士从全国各地挺身而出,同样还有社会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自发捐赠和驰援。在来自杭州的第一批社会捐赠名单中,有这样一个名字:林生斌。这个名字刺痛了很多人,轰动全国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同时遇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除了浴火重生,林生斌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走遍大江南北,去寺庙为妻儿祈福,去大凉山建希望小学,以及捐助贫困儿童。在武汉疫情最初阶段,我们又看到了他的名字。在他的微博下,被赞到最顶端的是这样一句话:“他还在相信人间,我们为什么不呢?”
这种信任,来自对生命的热爱和接纳,来自对生活的理解和宽恕。对生命心存热爱的人,绝对不会伤害生命,践踏生命。相反,热爱生命的人,甘为他人做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前方。一如84岁高龄第一时间逆行的钟南山院士,又如疫情前线无数夜以继日战斗中的医务工作者。
对大众的生命教育,对下一代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王峰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面对疫情,当社会从焦虑到开始变得稳定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怎样的生命态度是最好的当下?
正如尼采认为的,生命中的悲剧是一种常态。那么如何面对生命的悲剧呢?是怨天尤人,还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接受和面对呢?这将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此时,乐观这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也就成为了最好的当下。在目前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乐观是一个与个体的未来定向密切相关的概念。Scheier 和 Carver首先提出了气质性乐观的概念, 认为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当我们面对着当前的疫情,清晰的了解悲剧的现状,更要对未来的好结果充满期待。这也是许多医护人员和病人,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依托。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日神带来光明,但酒神却敢面对人生的痛苦。只有带着乐观的生命态度,生命意志就会不断再生;人生固然痛苦, 但生命意志的力量总能战胜这种痛苦!
苗光宇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
哈尔滨学院教师
面对每天疫情病例数大幅增加,有在面临严峻考验却依然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也有在痛恨“野味”的同时,有些人盲目对宠物采取了捕杀措施。此时,我们更要思考怎样对待生命是道德的?
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对野生动物过度靠近,人类越来越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人们习惯于按照人类的价值观解释或评价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在‘价值’的意义上从人的利益和价值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对待其他所有事物。” 可是人和动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史怀泽把生命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又把生命当作一种道德现象,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应保持敬畏的态度。然而,与对生命敬畏感失落形成鲜明反观的是坚守一线和“死神抢人”的逆行者,正是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一般社会角色责任与个体生命冲突时,生命之爱的抉择使责任生命凸显出来,可以说,“一个人遵从这种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去帮助所有他能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这个人才是符合伦理的。”
生命属于整个生命世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自然界中每一种物种都有生命,彼此相互依存,应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的同时彰显生命之爱。
王庆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
这个新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让我们大家的心都变得紧张起来,新年的问候语从“新年好”变成了“带口罩了吗?”
在中国香港也没有经受住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来袭,截止到发文前已经有17例确诊病例。在中国大陆全体医护人员在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肺炎的背景下,我在香港却看到了前线医护人员拿着病人的生命来要挟特区政府彻底“封关”香港。
刘慧教授在其著作《生命德育论》生命道德教育中提出: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但是在这次香港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我看不到香港医护人员对于生命的敬畏。
何民杰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博士生
香港教育大学国际教育学系客席讲师
天地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武汉肺炎生灵涂炭,令人想起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以百姓为雏狗」,宇宙天地本来就没有拟人化的道德意志,万物都只不过按规律自生自灭,当然会发生天灾疫症这类让人悲痛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而然。
人类自命为万物之灵,最近一世纪科技和工业急速发展之下,人类更有征服所有的雄心壮志,无论是严重疾病还是登陆月球,人类都自以为轻而易举解决到,更发展出发展主义和个人主义两大思潮。
发展主义鼓吹人类不断发展,在科技和知识膨胀之下,麻木相信什麽难题能够透过发展解决。
个人主义近数十年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更见凌厉,在互联网成长的年青人,甚至植根在价值观中,重视个体,忽略群体,因为互联网无边无际,个人十分容易成为「自媒体」、「寨主」,但在複杂现实社会,群体如何互谅互让却越来越被忽视。
武汉肺炎重新让人类反思,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根本无法避免建立群体生活的伦理和秩序,而且个体根本不能离开群体,群体如何应对危机是个体能否存活下去的根本。
发展主义和个人主义主导引了近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武汉肺炎确实让人类需要重新思考,在发展以外,如何调节与大自然的互相适应,个人膨胀以外,群体生活的秩序重建。
周娜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不管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还是人与世界,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近期董卿的这段点评在网上火了,那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更是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疫情持续蔓延、感染人数仍不断增多的时刻,这句话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物质世界,但部分人对此却仍不满足,他们有着超出自然需要的贪婪和残酷。当人们将蝙蝠当作野味捕杀的那一刻就是枪响之时,枪响之后人与自然间的平衡被打破,野味满足了人的贪婪却带给人更大的伤害。为什么动物可以服从于自然,它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它与别的生命的竞争,都在自然需要的限度之内,人却因贪婪承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惩罚。我想这或许是人类对自然不够敬畏,对生命不够敬畏。
就像周国平说的,“当好自然之子”,“上天给人的特殊能力,人本应主要用在精神领域,而在物质领域则满足于自然的需要”。拒绝野味、拒绝杀害、拒绝买卖,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对自然、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不要让人类的无知与贪婪使人与自然间的平衡木倾斜。
王珊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疫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沉痛的伤害。面对突发的疾病灾难,很多人开始慌张无措。
为了自身以及他人的健康安全,大家外出佩戴口罩,不串门,不聚会,有疑似可能立即主动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相关心,彼此督促提醒,及时宣传多种防疫知识;社区中,家庭与居委会密切联系,切实确保社区人员的健康。我看到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体谅,理解,因为同样的目标共同努力,团结一心。
目前有少量的家庭因为担心宠物传播病毒,过度慌张,盲目伤害宠物,甚至出现狠心将宠物摔死,丢弃等让人不寒而栗的行为。他们将个人的生命凌驾于其他生物种类之上,肆意残害无辜的生命个体,剥夺宠物的生死权利。
我认为所有的生命都需一律平等的对待,保护好家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宠物,对疫情的恐惧绝对不能成为伤害动物的理由!
魏坤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要想着自己处于生态链的顶端就可以随意妄为。人类和动物都是自然之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还是没有得到遏止。这次病毒可以说又是人类的一次作茧自缚,破坏自然的恶果还是需要人类来承担。希望每个人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能够真正心怀敬畏,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体,感恩自然,真正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
如今处于全球化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出现问题之后人们需要做的是守望互助,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各自甩锅,推卸责任。个体生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生命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共生也是一种生命道德。
孔德阳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疫情无情,人有情,这段时间以来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逆行”的医生、护士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捐款捐物的普通市民,坚守岗位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在生与死的关头每一个普通人用行动践行了生命的意义,天灾不足畏,人心足慰。立春悄无声息的到来,四季初始、万象更新,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武大的樱花开。此疫必只行于一时,这场战役我们一定会赢!
罗维清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当前疫情肆漫,“生命”一词又一次强势进入大众视野,正是人们对于自然生命的无知侵食,导致了无形病菌的悄然生发,因结于果,生命已然受制于自然境阈下,脆弱又坚韧。基于此,适时的自我隔离与防护,既是对生命本身的敬视与珍存,也是惠及自我与他人生命的道德体现。
杜雨擎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万物的存在都应保持着一种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平衡,这次的疫情一大部分原因是人类的极端行为打破了与自然界的平衡而所受的惩罚。万事皆有因果,当我们挑战自然的权威时,即便没有及时承担当下发生的后果,在某一时间总会以另一种我们无法预计的形式发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敬畏和谐的共存,而非挑战,伤害自然生命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在伤害自己的生命,总要有人为自己莽撞的行为承担惨痛的代价。
王欢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
蝙蝠、人都是大自然的中的生命。蝙蝠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潮湿洞穴,人生活在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和蝙蝠本应该过着相安无事,互不打扰的生活。可这种平衡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被打破了。人向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觉得自己征服了自然。动物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是平等的生命,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刘慧教授寄语
这次疫情,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疫情考验了人性。人性的善恶在生死考验面前一目了然。我们在为中国内地广大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积极请战、迎战、奋战的精神与行动所感动的同时,也深为中国香港医护人员的罢工行为痛心、羞耻。人类能走到今天,恰恰是在每次灾难来临时,一些人挺身而出,以生命保护生命。不仅人类这样,动物也是如此。
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但生命的宝贵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存在的价值。怎么看待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怎么对待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关系?如何对待生死?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背后皆关乎生命价值与意义。钟南山、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生命价值与意义何在?怎样选择、行动是正确的。
我们必须践行生命道德——关爱生命!
人怎样对待生命是道德的?唯有关爱!关爱生命就是平等地对待生命,不仅是对待人的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关爱生命就是对生命负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包括对他人、他类的生命负责,在疫情面前,更加凸显生命责任,每个人都应做一个负责任的生命; 关爱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生命是有尊严的,生命的尊严必须受到尊重,不仅是人的,包括动物。
践行生命道德就是传递善良,保护生命,拥有未来。道德是以善恶为评判标准的。何谓善?何谓恶?1915年,敬畏生命伦理学创始人阿尔伯特·史怀泽重新定义了善恶的概念,他认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可以说,善,就是善待生命,就是关爱生命。记得20年前的一次生命问题调查,一位小学生说,“我在想如果世上第一个人不爱生命的话,还会有今天的生命吗?”是呀,只有人人都关爱生命,生命才能延续,有生命的延续,才能拥有未来!
我们必须虔诚地对待生命——敬畏生命!
如果说关爱生命是世俗层面的,那么敬畏生命则是信仰层面的。敬畏生命,不仅是人的一种善良愿望、一种人文情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对生命由心底而生的谦卑之情,是人摆正自己位置的表现。
其实,真正使关爱生命得以实现的力量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史怀泽提出,尊重和关怀人及宇宙中与人相关的一切生命,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通过敬畏生命,我们以一种基本的、深刻的和富有活力的方式变得虔诚。”
文 字 | 任芳德
编 辑 | 任芳德 吴 凯
本文系“悦享生命”原创,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及本公众号信息。文中所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发言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