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带11名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校领导、家长紧张,结果却让人感动到流泪……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ID: cctvnewscenter)
出 发
这场骑行之旅,
是山西朔城区一中高三班主任兰会云
在三年前许下的两个承诺之一。
高考结束,兰会云履行了第一个诺言:
只要学生三年不逃课去网吧,
就自费包下网吧请全班同学通宵。
△兰会云与学生
"我感觉就这样毕业了,
老是心里欠缺点什么,
跟他们每天上课讲的没有得到生活的验证。"
与学生感情很深的兰会云,
想通过骑旅为孩子们补上最后一课。
"我一直觉得,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下,
虽然可以秀才不出门,日行八万里。
但对世界的认知光靠网络肯定是不够的,
只有迈开腿、走出去,读书也读人,
才能让终日忙着苦读的孩子们的情商
得到长足的发展。"
万一路上出点事儿可怎么办?
有同事认为他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作赌注,
有的家长出于孩子安全考虑坚决不同意,
校长同样忧心忡忡,
"学校很包容开放,
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
但不主张所有教师效仿。"
甚至,他的大学同学打趣说"新闻见",
做足了准备工作的兰会云没有多说,
"我只能拿孩子们的安全回家来回击。"
原本有超过30名男生报名参加,
再经过集中拉练,有的体能跟不上,
留下来的,只有11名。
6月12日,兰会云带着11名学生,
从山西朔州出发了,
他们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上海。
一路向南 野蛮生长
没想到,
骑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就在山西省,
山多路陡,大车也多,
"没完没了的上坡",兰会云骑得有点绝望。
而孩子们远比他想象的结实,
他笑言,
本来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励志打气的话,
后来竟然全用到自己身上了。
在路上,才发现——
有些风景,
是课本里见不到的。
因为是地理老师,
兰会云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带着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看风景。
"我们朔州地区多灌木,
到了太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再往南是常绿阔叶林,
一路风景变幻,移步换景。"
他们见到了枯黄的小麦和刚播种的玉米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里,
看到了一户户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躺卧在广袤的平原上,
穿过了一个个像花园一样特别漂亮的县城……
农作物散发的清香,农人劳作的身影,
伴着风声,在耳侧唰唰而过,
"出来看看,才知道祖国真是太美了。"
有些经验,
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在兰会云的指导下,
孩子们已经可以独立地修车、换胎,
晚上休息的宾馆也都由他们自己预订。
兰会云把队伍分成四组,
让他们分头去找宾馆"砍价",
哪一组砍得最低,就住哪一处。
在山西祁县,238元的标间,
生生被他们砍到98块钱。
孩子们"精打细算",给兰会云的惊喜连连。
"不仅如此,每到一个地方休息补给,
总有孩子默默地把垃圾收拾干净。"
有些经历,
是在父母的庇护下不曾亲历过的。
一路风餐露宿,磕磕绊绊,
淋着雨、吃泡面、打地铺,
在马路牙子,在餐饮店的长凳上,
也是鼾声四起,有时赶夜路,
他们累得连衣服都不脱就直接躺下。
本来也不必如此窘迫,
临行前,有企业提出赞助,
也有直播平台让他们开直播赚打赏,
兰会云却全推辞了,
"过得太舒适,骑行变成了度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难过,
骑着骑着就风轻云淡了……
6月24日,他们骑到安徽淮南的那天晚上,
高考成绩公布了。
11个学生,一个过了一本线,
三个过了二本线,也有沉默不语的。
第一次高考成绩同样不理想的兰会云,
与这些孩子感同身受,不过他认定的是,
"一个人优秀与否,
不能单单拿几个数字来衡量。
成绩理想时,开心但不可放纵,
因为接下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
成绩不理想时,请你静下心来,
好好梳理自己,生命中的所有不如意
都是为了你的厚积薄发做铺垫。"
沿途走进不少高校,
孩子们的心情也逐渐放晴,
他们懂得了:
永远都有更好的未来值得去奋斗,
觉得辛苦,那是因为在走人生的上坡路。
有些沉重,
是生命必须承受之痛。
6月26日,骑行第15天,抵达南京。
兰会云带着学生,
一大早就赶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向遇难同胞默哀献花。
"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然后继续努力前行。"
这次参观,
是孩子们"成人礼"必不可少的环节。
兰会云也觉得,
中国所有年轻人都不应该缺少这一课。
有些感动,
不经意间就温暖了时光。
"努力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这是兰会云班上的班训。
"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建筑工人,
要欣赏他们的力量之美、劳动之美,
感受到美的震撼。哪怕蜗居陋室,
也能仰观漫天繁星,感受苍穹之美。"
兰会云曾这么告诫学生。
一路他们播撒美好与感念,
也在收获善意。
回想刚出发第一天就遇上倾盆大雨,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
一位护林的老大爷连人带车把他们请进了小屋避雨。
骑行第二天,
路上一位交警把他们拦了下来,
兰会云还以为犯了什么错,
没想到是交警请他们到岗亭里歇脚喝水。
被砍到98元一晚的标间,还带早餐,
他更愿意相信是老板特意照顾孩子们,
因为得知他们7点出发,
早餐比平常提前一个小时做了出来。
有些远行,
注定充盈一个人的一生。
近了!
在距离上海不到100公里的太湖边上,
兰会云却停了下来。
他写了一篇文章分享远行的意义:
离开舒适区,站在世界的边缘,遇见未知的自己。
△图为兰会云所写文章的段落截图
永远在路上
6月28日,骑行第17日。
穿越五个省份,每日骑行一百多公里,
兰会云和自己的11名学生最终抵达上海。
这场骑行之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兰会云说,"在这样开放多元的时代,
我在骑行路上做着自己的地理实践教育,
我甘之如饴,我踏实无比,我寂静欢喜。"
少年们伴着悦动的心跳,
写下一往无前的青春:
"骑行的意义在于飞速旋转的车轮,
在于一路上的鲜花美景,落日长河;
在于一路上好友相伴,诗酒年华,纵情放歌;
在于一路上波澜坎坷,跌跌撞撞;
在于一路上风餐露宿,以水为酒,肆意挥洒……"
柳浩田自恃有骑行经验,
起初车轮蹬得飞快,把队伍甩在身后,
甚至撒把,炫车技。
兰会云严厉地批评他,
"撒把虽然很酷,可万一摔伤了,
整个队伍都要被拖累。"
到达上海时,
男孩终于理解了老师的批评,
"一个人可以骑得很快,
但一群人才可以骑得很远啊。"
他写下了这样的感想。
△图为学生柳浩田所写文章的段落截图
△央视新闻周刊《兰会云:高考后的远行》
"车轮滚滚,亦如时光。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他们返回山西。
兰会云表示,三年后还会继续这样骑行,
践行自己崇尚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
你会出发吗?
记住,不要走最好走的路,
踏上那条能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
来源丨央视新闻周刊、兰会云老师微博@小兰老师_维涵、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