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林丽璇等: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试教分享
编者按:
本学期,教科版科学的新教材已经滚动更新到了三年级。相较于老教材,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新要求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在上学期,来自宝安区多所学校的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老师,在百忙之中进行了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的试教探索工作。6个试教团队各自拟定好试教计划,高质量独立地完成了本次试教,为全区科学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经验。
以下是来自潭头小学林丽璇老师团队的试教分享。
活动现场实录
01
试教实施时间及对象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潭头小学的林丽璇,给大家带来的是《空气》单元的试教分享。本单元的试教活动是由同校的陈添、张奕两位老师与我共同合作完成;时间是在今年的7月初,也就是上学期末的时候;试教对象为本校二年级一个班的部分学生,也就是现在新升上来的这批三年级学生。
02
新旧教材的对比
关于《空气》单元,我们先来看看新旧教材的对比。新版本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是由旧版的《水和空气》单元改版而来。其中,旧版的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对应新版的第1课“感受空气”,旧版的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拆分为新版的第23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压缩空气”,旧版的第7课“空气有重量吗”则拆分为新版的第45课时“空气有质量吗”、“一袋空气的质量有多少”。另外,新版教材还新增了三个课时“我们来做热气球”、“风的成因”、“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本单元共8课,第1课是整体感知空气,第2-7课是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8课是归纳、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选取单元较为重点的2-6课进行试教。
03
试教分析
接下来我将就试教的这几个课时进行试教分析。
学生的任务为用相同的力分别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两个抽进同样多水和空气的注射器,记录挤压和拉伸后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并尝试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压缩空气的现象。本实验操作相对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而水不容易被压缩和扩张。但对与空气能被压缩和扩张的解释:初始时基本所有学生画出来的都是受挤压后空间变小,空气颗粒减少;受拉伸后空间变大,空气颗粒增多,说明从微粒角度来解释空气能够压缩的现象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经过讲解,学生能够对记录进行一定的修正,学生大致理解了空气能够压缩和扩张是因为空气颗粒之间距离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说,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宏观现象这部分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可以在研讨环节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其中的原因,教师作一定的提示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图解释,以降低难度,后续还可以配合动画等来帮助学生巩固空气能被压缩的理解。
新版教材将“重量”一词改为“质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但重量就不一样,比如同一物体在在月球上和地球上,重量就不同。使用“质量”一词来描述空气的特征,与课程标准相对应,也有利于科学词汇更系统和规范的表达。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的验证,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在简易天平的两端挂两个小桶,分别放入皮球和豆子,以增减豆子数量的方式,衡量皮球内空气质量的变化。实验看似操作难度不大,也很好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利用实验室仅有的器材,我们做了如下尝试:1.旧版教材的做法:小天平两端分别挂未充气与充气的气球,天平有时候会偏向充气气球一端,有时候是平衡的,实验的可重复性不高。根据教参的说法,是因为橡皮气球在充气后,球体积增大会导致其所受空气浮力增大,产生误差。2.新版教材的做法:大天平一端挂未充气的小皮球,另一端用绿豆等其他物体平衡。往小皮球中充大约10筒孔气后再挂到天平上,天平有一点点往充气皮球一端倾斜,但效果不是很明显。3.改进:猜想可能是小皮球能充的空气较少导致现象不明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用大皮球进行实验,大皮球能充的空气大约是20筒。情况还是没有明显改善。研究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天平的横杆并不是固定在支架上的,操作前后容易左右移动,会对天平的平衡产生较大影响,实验误差大。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第4-5课的试教最终没有进行。查阅了资料后,确定了实验可以成功的理论依据及成功案例,这里提供作为参考。改进教材中的简易天平:加了一个指针和刻度以放大细微变化;把天平一端装皮球的小桶换成塑料袋,减轻重量。(图来源于2019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关键问题专题研训活动中叶军老师分享)
更多培训内容请进教科版科学公众号“教材教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