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手撑家:鸿雁之家音乐工作坊图文小记 | 九野活动

九野乐队 九野乐队 2019-06-24

2017422日,九野乐队主唱兼主创段玉为家政工大姐们主持了一场主题为“百手撑家”的音乐工作坊。乐队副唱熊同学则客串了一回助理和摄影师。

 

“百”——为什么不是“白”而是“百”呢?

“手”——家政工大姐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撑”——谁来撑?为谁撑?怎么撑?撑得住吗?

“家”——是小家?大家?你家?我家??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繁华的望京地表,一路问询着,踏入摩天大厦脚边不起眼的地下甬道。光线渐暗,但墙面上“百手撑家”的海报指引着我们顺利到达工作坊地点——鸿雁之家。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致力于女性和社区服务的机构,目前项目主要围绕家政女工为主的流动妇女的服务和倡导,推动城乡社会融入和平等发展。

 

“我们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雁,聚在一起就要结队抱团,靠我们的双手奋力撑起一片天地来。”



鸿雁之家工作人员王建荣(昵称:小草)为我们介绍了计划由来、家政工姐妹们面临的困境、相关社会支持与政策进展等。据了解,“百手撑家”由两年多社区服务发展而来,百手代表一个群体,百手又和白手起家谐音,很多家政大姐都是凭这双劳动的手进入到城市雇主家庭,一方面养活家人,另一方面也支持到城市千千万万的家庭照料。她们的声音和故事理应得到尊重。


中间那位乐得合不拢嘴的就是小草啦!

在我印象中,小草是春天般的姑娘。

笑起来干净明朗,如同晨风中的迎春花。

 

家政工大姐们陆续而来。

段玉组织大家在活动室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圈。

有位大姐一瞧乐了:“吃火锅喽!”还真有点像。

话说,这迷之魔幻风的地表可不是冷冰冰的瓷砖哦。

小草告诉我们,她们给垫了厚厚实实的三层保暖材料!

平时除了做活动之外,还能让大姐们歇歇脚,打个盹儿。



两点整,音乐工作坊正式开始啦!

嗯……从捏脚开始。

据熊同学了解,段玉这一技能从台湾差事剧团团长钟乔老师处习得。

据熊同学了解,捏脚有舒筋活血,通络热身之功效。

自我介绍与自我捏脚同步进行,大姐们来自四海八荒,今天齐聚一堂。

 


这个游戏叫做“嘀啦喯”,是需要口、手、脚并用的“高难度”游戏。

在串串笑声中,大家的身心都更加贴近啦。



接下来,段玉把数十位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每队选择并演唱一首儿歌。

《蜗牛与黄鹂鸟》《劳动最光荣》《小小少年》……满满的童年回忆。

小草所在的第一组为大家演唱了《卖报歌》,赢得了大家狂野的掌声。

 


在儿歌曲调的基础上,在段玉和小草的引导下,

3个小组开始讨论话题、分享故事并创作歌词:


你怎么理解“百手撑家”?

你为什么选择干家政?

你喜欢这份工作吗?为什么?

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对未来有哪些想法?

你的愿望是什么?

……

每组的讨论都特别热烈,

熊同学得凑近了才听得见细节。



“用自己的一双手撑起雇主的家,撑起自己的家,打工姐妹很多双手撑起鸿雁之家,大家的家。”



“我有一双抱宝宝的手,勤劳的手,粗糙的双手,用这双手撑起家。有一双千变的手,一双灵巧的手。每天早晨给自己加油。用爱用心传递千家,走出一个家走入另一个。双手改变了自己,为这双手骄傲。”


“不管有多苦有多累,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价值,是幸福的。没有五险一金,没有退休金,没有双休,没有自由,住家的没点,受伤没人管。希望雇主对我们像对自己的家人,不要吆五喝六,尊重我们的人格,加活就加钱,我们受伤能出钱看病,伤风感冒让我们休息,不扣钱,不把我们赶走。”



“希望得到尊重,公正的待遇。付出有回报,即使不好也要对得起工资。雇主有道理的愿意听,但我也有原则,需要讲出自己的感受。”

 


讨论完毕,大家集体创作的歌词初稿新鲜出炉啦!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我有一双粗糙的手,

我有一双抱宝宝的手,

用这双手撑起家。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我有一双千变万化的手。

每天早晨给自己加油,

用爱用心走进百家。

 

炒一盘开心果,

煲一锅爱心汤。

带着宝宝去散步,

扶着老人去遛弯,


双手改变了自己,

为爱撑起一个家。

双手托起一片天,

百手撑起千万家。

 

刷刷刷,擦擦擦。

我们付出,我们期待。

刷刷刷,擦擦擦。

期待尊重,期待公正。


 

大家觉得这歌词初稿怎么样?!



3个小时的音乐工作坊结束。

我们认识了新朋友,

有了自己的微信群——“鸿雁的歌”。

还出品了一种全新合影style叫做“百手撑家”。

 


感谢鸿雁之家实习生小哥伸出援手,帮助熊同学如愿出镜!


接下来,九野还会为鸿雁之家带来2次音乐工作坊,希望通过集体创作的形式打磨初稿,为之谱曲,并尝试创作更多反映家政女工心声的歌曲。


姐们,回见啦!

 

百手撑家”计划介绍

截至2016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家政从业的总人数近30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庞大的家政工人群体,以家庭为主要场所,提供各类劳务服务,满足家庭生活照料、清洁等各种需求。但是这些以家庭服务为职业的妇女她们在城市谋求生计的背后是怎样的生命故事经验?有着劳动和女性双重话题的身份角色下,她们的体面劳动、性别困境和生计压力正是中国乡村城市流动变迁的缩写。

 

昨天,育儿嫂范雨素大姐的一篇自传《我是范雨素》走红微信朋友圈,不到10小时阅读量突破100000+,点赞近万,留言纷飞,热度迅速向网络及传统主流媒体蔓延。然而,似乎目前多数讨论尚集中于范大姐的爆红、底层者的才华、文字带来的体验等框架,还未能聚焦在家政工乃至打工者的群体命运本身。据熊同学了解,部分学者对家政工获得劳动保障权利的障碍及路径、互联网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家政工劳动关系、家政工城市适应、育婴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性别化机制、雇主与家政工在家务劳动过程中的博弈等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研究;鸿雁之家等NGO为改善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而不懈努力;家政工姐妹们也在不断通过戏剧、舞蹈、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工人文化”。愿如北京工友之家孙恒所言:“这不是又一个新的‘网红’,这是一个群体的文化战斗。”



摄影:熊颖  孟金松

编辑:熊颖  任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