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纪事》:疼痛的回响|“叫醒计划”联合传播
“那是冬天,天气阴冷潮湿。病房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我躺在冰冷的病床上,不知道过了多久,孩子还是没有一点动静。我心里着急得很。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还不走了?快走吧!求求你,快走吧!”
——《生育纪事》
冬夜里的一出戏
2019年1月5日晚,一出特别的戏剧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里,在百余名观众面前上演,它的名字叫《生育纪事》。
这是一出以应用戏剧方法进行编创的舞台剧作品,讲述了一位农村妇女小玉的生育故事,通过她2次生产、3次引产的经历,呈现了女性生育的疼痛和生活的艰辛,以及,这样的疼痛与艰辛如何被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一再加重、延续、放大。
该社区剧场项目由北京木兰社区文化中心(以下简称“木兰”)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联合发起。前期,木兰对20名有生育经历的女性进行了访谈,绝大多数受访的姐妹是随丈夫进京务工的无固定职业女性,是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的“主力军”。之后,项目组在社区招募演员,举办戏剧工作坊。故事情节和演员台词全部来自社区访谈所获得的素材,绝大多数演员是来自社区的非专业演员,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学生协助下完成舞台呈现。
疼痛:从生活到舞台
木兰负责人丽霞说,姐妹们聊生养孩子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一过程中常不见爸爸的身影,家庭给的支持也不够,但生养孩子不应只是女性的责任。于是姐妹们一拍即合,决定用戏剧反映大家生育的故事。
经过一轮轮的访谈、整理、讨论、编创、排练……“生育”逐渐从生理的、私人的、个体的话题变成社会的、公共的、集体的议题。
“所有的聚焦、愤怒和想要发声的动力,终于促成了这部以女工为主体的戏剧——《生育纪事》。”
熟悉的、陌生的、自己的、旁人的……生育的疼痛被不断倾倒出来。
身心的痛楚:
“生老二的时候是夏天。怀孕的时候肚子特别大,腿肿得连路都走不了。孩子生下来,比老大重了一斤多。因为孩子太大,生产的时候外阴侧面撕裂了。”
“我用拳头使劲打肚子,用推磨的杠顶在肚子上使劲压。想了好多办法,怎么弄他都不掉。”
“那是一杯滚烫的开水,可是把它捧在手里,我都不知道烫。”
周围人的不理解:
“我要是个女的就好了。女的生了孩子,起码一年里还能休息个把月。月子里就躺着,有人好吃好喝得伺候着,多舒服!”
“你就知道坐月子舒服,怎么不知道生孩子的时候遭罪?”
生活的高压:
“现在乡下男孩子结婚,彩礼贵得吓人啊!要一动一静,还要万紫千红一片绿。我家两个儿子,我跟我老公只能当牛做马累到死!”
“痛感是隐秘的、私人的,它难以传达,更不可能分摊,疼痛者往往会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这时,她的痛感完全暴露在外部的阐释空间之中,任何拥有话语权的人都可以轻易地评论、定义、解释她的痛感,从话语上蛮横地接管她的身体经验。”
在一次次排练的过程中,在设计每一个场景,念每一句台词,表演每一个动作的时时刻刻,女性生育的疼痛不断被打捞出来,被还原出来,被释放出来,被呼喊出来——“小玉通过对身体痛苦最质朴的言说,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夺回了对身体的主导权。”
回响:从舞台到八方
舞台之上是质朴的言说和打开的身体;舞台之下,是观众敞开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疼痛在被看见,被听见,被体验,被反思,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响汇聚成改变的前夜。以下,是来自观众的部分回响。
【何姐】
感觉又把长好的伤疤,再一次撕开。我们都是同龄人,都经历过同样的苦难,我懂得你的苦。
【徐新星】
不难发现,《生育纪事》这一舞台剧作品演绎的绝不是农村妇女小玉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基于各种因素的宿命似的生命史诗的写照。孕育与扼杀、生产与引产,这其中,生与死的“戏码”在同一个人的身上重复上演,对于无数小玉式的女性来说,那是一种碾压,一种别无选择的自我撕裂。同时,也正是因为本剧有着许多原生态、真实性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就更具张力和沉重感、压抑感,让人不忍心看完又不得不看下去。
【张丹】
那天虽然没看完,心情也是有点沉重,好像是看到了我妈妈那个年龄段农村女性的生活。那辈农村女性要和男性一样地劳作,也在承受生育之痛,并且还会有因计划生育而带来的痛苦。没有看剧之前,我个人感觉这些事件好像是上辈人所经历的,新时代女性好像已经远离了生育之痛,看过《生育纪事》之后才发现,和我同龄的很多姐妹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事件。如果没有解说,我也许会想,现在的避孕方式很多,姐妹们不用经历这些痛苦了,由于有了解说,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沉重劳动下的姐妹们所经历的生活。
【阎成梅】
在好久之前,有那么多女性为了孩子和家庭,舍不得花钱,不得不放弃肚中孩子。从而通过不停干重活、大量运动,甚至使劲捶打腹部……看着《生育纪事》中短短几个场面,联想到女性生命在生育中“不得不”。在那个年代,她们不是不爱自己不爱孩子,而是现实文化、家庭生活让生育女性忍受着这一切。希望她们好好面对过去,未来不要再有这样方式用在生育女性身上。
【李伟豪】
首先,在刚开场时,得知所有的演员都不是专业的。因为是以摄像的身份在一旁记录,所以可以离舞台更近。在演出过程中,看到每一个人投入的表演,丝毫不亚于专业的演员。对于故事本身,作为已婚男士,真的很理解女人在生育这件事上所经历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内心上的焦虑,这个时候更需要家人和爱人的支持和照顾。很希望这个剧可以被更多人看到,看到女人付出的辛苦,可以让女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另外,也建议可以适当地配合一些体验项目,比如说让男人体验生孩子的阵痛,在配合上演出,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还有就是中戏的赵老师真的很厉害,能把舞台效果呈现得非常完美,很佩服赵老师!
【任娟】
生命和生育中不仅有爱和暖,也有痛楚和无奈。《生命之初》的展只看了一部分,感觉更多的是暖萌爱,妈妈、宝宝、宝宝的脚丫子、宝宝的侧脸、萌萌的小家伙和小蜜蜂衣服……一张张是那么美好纯真又生动,简直忍不住想自己也生一个娃。但是当看《生育纪事》戏剧的时候,两度被吓哭,捂住耳朵不敢听声音,只敢眯着眼睛检查和确认这一段是什么时候过去,因为害怕自己晚上睡觉做噩梦……第一个是白色幕布后,红白交错的光中,医生拿着钳子分三次才取出引产的宝宝,嘈杂的音乐背景里合着不断加速的心跳声音,让人越来越紧张,紧张到我现在都想不起来饰演孕妇的姐姐有没有哭,只记得音效频率在加快,和医生取出一块又一块……胆战心惊!另一个就是结尾前,又是一个姐姐在手术台上,这次没有幕布,没有心跳声音,直接是医生和护士程式化地做手术,那个姐姐冷到想要被子,被滚烫的水烫到……在台子依偎在“与自己灵魂和解的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宝宝”…… 又害怕又宁静,心理特别矛盾。其实,我的初步感受和第一个提问的女生很像,有点“恐婚恐育”。但是,又看到大家陆续分享:看见真实的生育、真实的问题、女性需要什么支持、男性应该怎么支持的时候,我感觉,今晚的戏剧都让我们在看见,在思考,在行动中去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嗯,丽霞姐和木兰姐妹都特别赞!赵志勇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也很棒!
【熊颖】
2019冬,木兰姐妹与中央戏剧学院的同学们在菊隐剧场合作首演了新戏《生育纪事》。异常真实的故事、质朴而生动的表演,让从未生育过的我都感受到了无尽的挣扎、撕裂、孤独和痛楚……繁衍本该是自由、温暖而神圣之事,可充满风险与压力的环境使生命的诞生在冰冷和疼痛里不断陷落……小玉的故事里有千万农村女性的影子,千万女性的影子,只是这影子隐没在重重幕布之下,走不到前台,得不到重视。
感谢女工姐妹和老师同学们的编排及呈现,向你们的智慧与勇气致敬!说出真相、喊出疼痛的意义在于打破迷思,带来力量,促发反思、赋权和改变。对女性更友好的生育政策、全面的性教育与新技术的普及都是我们倡导和实践的方向。
【赵晗】
每次观看木兰花开的节目,都很感动。今晚非虚构剧《生育纪事》在人艺菊隐成功首映,赵志勇编剧,木兰的工作人员主演。没有专业演员,却演得无比真实,因为这就是我们身边女工自己的故事:劳苦的农活、丈夫的忽略、反复的流产/引产、在京打工的艰辛、儿子娶媳妇的重担……谢幕时,她们站成一排,没有靓丽妆容,我却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美。
【伍勤】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言说的过程中,这些故事并不是以创伤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换句话说,它们并不是在传递一种对保守的主流价值的“归顺”,即女性是脆弱的、是需要被男性伴侣保护的。反而,这些言说让人看到了基层女性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
【李俊良】
话剧《生育纪事》通过一个妇女三次生育的的故事,非常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示了落后农村底层妇女充满苦难的生活,隐隐批判了性别不平等和农村社会一些不合理的风俗,是一部很好的现实主义话剧。如果能再展示一些对不合理现实的斗争精神以及改变农村落后现状的奋斗精神,那么这部话剧就更加优秀了。
【贺兆星】
与木兰的工作人员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本来没法去看演出的,后来临时又可以了,没有太高期望,就算是到场支持一下,可是看下来还是有点儿震撼的。一是,演出的专业性感觉超出想象,当然这主要归功于戏剧学院专业人士(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和指导,但木兰这些社区打工女性们能让它依然显得“土”中有专业性就不简单了。二是,主题本来是个很私密的话题,能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并不让人显得难堪,由于其取材的真实性也起到既催人泪下也反思有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间接向已有很大改善的当下社会提出了警示。三是,深感此剧的缘起,过程和结果让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的社会价值得到新的提升。学生群体、老师、底层人群服务机构及其服务对象及其他各界社会志愿者等各群体之间通过某些特定社会真相的纽带串起来深层互动,达到互相多方面受益。这样的社会活动堪称典范。
【Hermine】
《生育纪事》对女性伤痛的书写显得格外质朴而强健,将基层姐妹缔结为与男性群体比肩而立的共同体。这样一部深刻而动人的剧作,将身体经验、女性经验和基层经验凝聚在一个朴素的故事之中,它对身体伤痛、性别伤痛和底层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刻画丝毫不流于脆弱的感伤,反而茁壮有力,鼓励着女性相互团结、相互抚慰。
【蟹工船】
生育的苦痛对于女性来说,一是生理性苦痛,诸如流产、引产、生产中身体经历的痛苦,这是女性观众很容易共情的部分。而另外一些因素我认为更重要,也更值得讨论:那就是社会正义的相对缺失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比如家庭贫困,丈夫在外打工,怀孕妻子在家干活,所以没时间、没钱去做手术);长久以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女性被广义上的男权所压抑,进而在生育中成为工具,生育过程经历中的苦痛不被理解和重视。比如剧中呈现的老人、村里的男人认为“女人生孩子就是享福”,就是这个问题最典型的体现。这些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苦难,是更难以被共情,却也是更应该被讨论的。
……
疼痛还在发生,回响也还在继续,《生育纪事》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戏剧的尾声是木兰姐妹们集体创作的《不完美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故事,就来自疼痛带来的改变方向和集体力量。
不完美,不万能的妈妈,
你有你喜欢做的事。
寻找你生活中的快乐,
不要只为了儿女牺牲自己的年华!
《不完美的妈妈》MV,词/木兰文艺队集体创作,曲/段玉
相关参考:
《生育纪事》:一场未曾完结的演出独自生产,独自堕胎:为什么女人的生育之路总是一个人走?
2018年,九野乐队与北京木兰花开、湖南工之友、广东览表图书室合作开展服务于流动女工与女童的联合传播“叫醒计划”,致力于采集女工生命故事,传播女工声音,为女童建设更为性别平等的友好社区。
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成立于2010年1月15日,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非盈利社会服务公益机构。木兰在打工者聚居的社区建立活动中心,以此为平台引进外部社会资源,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和精神方面的服务。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其独立自主和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喜欢这篇推文?
把它分享给你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们吧!❤️”
编辑:熊颖、段玉
图片:木兰花开《生育纪事》系列摄影
九野乐队
女性民谣乐队
倡导性别平等与儿童权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