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二期UP论坛“碳达峰 碳中和”成功举办
2021年第二期UP论坛于2021年4月29日下午顺利召开,线上参会(含集体学习)人数高达5万余人次。参会人员包括相关领域专家,各地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人员,规划行业学会、协会人员,以及规划编制单位人员等。论坛邀请5位嘉宾就“碳达峰,碳中和”作主旨演讲,并邀请3位业界大咖就主旨报告的要点及内涵作出精彩点评。
嘉宾合照
一、致辞
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主持。受张兵局长委托,谢海霞副局长代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致辞,对2021年第二期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主题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谢局长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做出讲话,对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努力争取2060年达到碳中和做出承诺,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土地用途管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谢局长指出,碳中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碳排和碳汇的差值为零——从碳排角度涉及能源、交通、产业、建筑等方面;碳汇角度更多要考虑对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这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部里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指导意见,初步考虑聚焦三个方面:在区域层面,推动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城市层面,建设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努力;在实施保障方面,要健全规划建设实施的政策标准体系。最后希望通过系列up论坛,形成一些成果的导向,把大家有价值的研究、措施转化为行政管理成果,共同推进绿色低碳的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全过程中的贯彻。
谢海霞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同济大学副校长黄翔峰教授代表同济大学对本次UP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黄校长进一步强调,“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攻坚阶段,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正逢其时。2018年同济大学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计划,分别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与设计,七个学科全部与今天的会议主题紧密相关,尤其是今天的会议主办单位,建筑城规学院,拥有三个双一流学科,这样的学院在全国来看也不多。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推进的攻坚阶段,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正逢其时。作为双一流大学的同济大学,我们将继续传承“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校训,为国家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最后预祝会议举行取得圆满成功。
黄翔峰 同济大学副校长
二、主旨演讲
1、从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视角构建碳中和国土空间格局
演讲人:郑新奇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郑院长指出,国土空间规划要实现双碳目标应关注两方面:即数量的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为了实现这双碳目标,应对国土空间进行优化与治理。首先,应以国土空间为载体,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调整空间结构、规定活动强度、创新活动方式,来影响生产、生活活动。其次,在国土空间的规划层面,应该通过对用地类型、用地指标和用地方式的调控,影响国土空间在数量与结构的变化。最后,应关注自然空间的地质碳储存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最终实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随后,郑院长介绍了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仿真模拟模型系统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全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发展格局的情景方案和结果分析。郑院长总结到,按照现状发展格局,我们的碳排不能达标,而综合进步指数提升是主要调控策略,要像扶贫一样抓双碳目标,坚持国家战略引领,聚焦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驱动多条战线全面决战双碳目标攻坚战。
2、面向碳中和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
演讲人:方精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
方院士首先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提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在未来发展中,森林、农田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其次,方院士指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于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现在和未来的土壤碳汇储量如何变化、生物量碳汇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如何响应、土壤碳排放如何变化、地表有机碳如何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实现再分配等问题尚未完全了解。未来在数据、模型、预测、技术方面存在巨大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随后介绍了目前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并介绍了团队的9项标志性成果。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对现有碳循环平台的支持;开展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组分及多尺度整合研究。围绕2060碳中和目标,系统展开四大重点任务:气候变化情境下中国陆地碳汇潜力预测、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潜力、其他人为措施情景下的固碳潜力研究、生态系统增汇的技术体系。
3、“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更新
演讲人: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院长指出,经济增长和碳排呈倒u曲线,我国尚未到达碳排放拐点,我们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消费水平,中国对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但已经提出了双碳目标,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他介绍了5个代表性低碳社区的研究成果。研究从街区层面碳排放层面测算了社区用能、居民出行、衣食生活以及社区固碳等的街区碳排放特征。通过社区低碳发展的情景模型架构和社区低碳发展的情景预测推演,进行了中长期碳排放情景分析,认为达峰后快速下降,需要从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生活方式两方面进行强干预。最后提出了街区绿色更新的一些建议,从绿色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策略两大角度,介绍了在社区用能、居民出行、衣食生活和绿色固碳的减碳策略与减碳潜力。
4、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之城—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
演讲人:石崧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处 副处长
石处长从总体背景、目标愿景、规划定位、空间格局、体系建设几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情况,回顾了上海市2035总规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之城所提出的总体布局与各方面措施,指出上海提前谋划,助力上海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空间治理格局。随后,重点介绍了生态之城体系建设中的城市公园、森林、湿地的三大体系,廊道网络、绿道网络的两大网络以及人性化、可感知的指标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体系优化完善,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最后,在实施保障方面,提出了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层层传导,明晰管控指标和约束空间;多途径多方式推动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化近期重点区域和行动;探索各层次生态空间规划成果规划与项目编制。
5、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演讲人:董永红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处处长
董处长指出吉林省潜力碳汇空间占全省总面积比例超过一半,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有重要作用。随后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视角重点介绍了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探索。在四级规划中,通过目标指标化、指标任务化、任务时空化,落实绿色低碳目标的纵向传导。在三类规划的总体规划层面,统筹协调全要素,构建全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逐级传导;在专项规划层面,聚焦特定空间和流域,对“碳源”和“碳汇”空间做出专项安排;在详规层面,聚焦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减碳、固碳目标的落实,达成无缝衔接,并实现横向协同。一方面:严守“底线”,稳定碳汇空间的总量;另一方面,通过数量和质量的“双控”,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最后,董处长针对未来提出了一些思考:一是要构建绿色低碳指标体系与规划实施评估模型,二是构建区域碳汇格局,三是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三、专家点评
1、沈清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沈教授总结了各位嘉宾的精彩报告,并且提出了报告中比较有共性的关键点:即双碳目标实现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和限制,相较于处于平台期与下降期的欧美国家,中国发展的趋势正处于上升期,达到双碳目标更难。随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要有良好的建设和管理运营水平,好的规划加上好的建设管理才能成功;三是“二八定律”,即要找到全国、区域、城市、社区层面最关键的问题,抓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四是新陈代谢原则,即没有必要完全另起炉灶,应利用原来体系架构来实现双碳目标;五是要有前瞻性思考,除了低碳、零碳,还需要关注负碳等新理念。
2、吕斌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 教授
吕教授肯定了5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认为本次up论坛组织十分及时。首先总结了本次专家发言具有的一些共同点,即围绕空间规划和组织,从不同尺度:全国、省域、城市群、市域、社区,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进行分享探讨,这种多尺度探讨十分具有启发性。其次提出,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研究对达到“碳达峰、碳峰值”目标十分重要。五个发言具有强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是希望尽快在国土空间格局规划中,构建区域尺度下有序分散的国土格局,即多中心多组团格局;二是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城乡协同,高密度的城市独立实现碳中和很难,要充分发挥乡村的空间优势,构建城乡自然生态圈与人文活动圈,形成有机耦合的社会生态共生系统;三是碳交易机制、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通过经济手段约束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焦院士赞同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海域具有自然碳汇潜力。但是单靠自然海洋碳汇不足以实现碳中和,必须研发海洋负排放方法技术。如果得以实施,则可成倍增加海洋碳汇储量。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海洋微生物碳泵”(MCP)理论阐释了微生物转化有机碳、生成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的储碳机制。实施陆海统筹负排放生态工程和建立海洋碳汇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势在必行。
四、主持人总结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
最后张尚武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提出两个感想:一是综合,双碳目标实现不仅仅涉及到多学科,还涉及到学科内部各个环节的融合交流,带来了工作的复杂性;二是艰巨,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意味着,在接下来的经济社会、空间规划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和结构性变革。本次演讲可分为3种类型:基础型研究、规划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基础型研究帮我们认识基础逻辑,规划型研究将基础研究转化为空间规划,应用型研究转化为规划实施与实践成果。最后通过实施评估,发现不足之处,指导下一步规划建设的进程。未来在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理念,需要从高校到研究机构,以及各行业携手突破难关。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规划师》编辑部协办,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匠城平台及行业内的各大杂志公众号提供了媒体支持。
更详细的内容,请读者关注《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等期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