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海量教学资源,免费领取
八年级【微课堂】预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述》教学视频+交际范例+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视频+知识点+图文解读
教学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938uav17e&auto=0
1答谢中书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938z6mbzb&auto=0
2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三、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问题解疑
1.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 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课后思考探究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资料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和编辑: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领取7-9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领取7-9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1
关注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
1
关注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2
回复文字:电子课本
2
回复文字:电子课本
进入公众号,点击左下角的键盘图标,到聊天界面
学习重点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