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肚脐不简单,竟是健康指示牌!
中医的许多诊断方法相当独特,比如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脐诊法。
通过观察肚脐的颜色、形状、分泌物及其性状、切按脐之软硬和脐部动气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脐诊法。肚脐位于腹部中央,故脐诊法可属于中医腹诊法的范畴,临床有时须与腹诊同步进行。
肚脐是人体中的一个独特的组织,因而有其特殊性。清代医家俞根初说:“按腹之要,以脐为先。”可见脐诊法在中医腹诊中的特殊性和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我们快点一起去看看,肚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健康的提示吧!
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正中,中医学认为 ,观察肚脐的变化,能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情况,可作为临床辨证和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有弹性,说明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一般而言,脐直径在2cm以上者为大圆脐,1~2cm者为中等脐,小于1cm者称为小脐。
脐壁(亦称脐廓)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属正常,若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cm者为深脐,小于1cm者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云:“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病态。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为肾气虚。
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为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显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脐温过高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腑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脐上冷(脐温过低)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浮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则提示脾胃虚冷;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
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或血虚,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提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脐色黑为肾阳式微、命火败绝之凶讯,亦为暴病将卒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兆,临证险恶;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或为痛证;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症积和盆腔肿瘤亦可反映于脐。
绕脐疼痛,喜用手按,多属于虚证、寒证;拒按则多属于实证、热证;绕脐疼痛,按之磊磊者,为肠中有燥屎,乃阳明热盛所致;凸起绕脐剧痛,按之如山峦高低不平者,名为寒疝,多为小肠受寒;疼痛时轻时重,绵绵不休者,多为脾肾虚寒。
脐边青黑,脐突腹紧,角弓反张者,为脐风险证,因断脐时感染风毒所致。
肚脐呈圆形,看上去结实、丰满,表明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肚脐呈倒三角形(▽)者,多为脾虚,中气不足,易患脏器下垂和慢性虚性疾病,如腹痛、胃脘痛、妇科疾病等;肚脐呈三角形(△),或离开腹壁正中线而偏移于右侧者,易患胁痛、胃脘痛等,多属肝气不舒、肝气犯胃等肝胃不和之证;肚脐偏移于左侧者,易患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之证;肚脐浅小者,表明体质较弱,气血亏虚。
肚脐突出,称为脐突。若小儿初生,肚脐突出而红赤肿大者,称积热脐突,乃小儿在胞胎中受热,热蕴腹中,冲入脐中所致;若小儿初生旬日后,肚脐忽然肿胀,不红赤者,称寒湿脐突,系婴儿着凉受寒,寒湿之邪侵袭脾胃,气机阻滞,郁于脐中而成。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以推回腹内,但当啼哭叫闹时又复胀突,称为脐疝,乃因婴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
腹部胀大,肚脐突出,见于臌胀患者,多因湿热蕴结,或寒湿困脾所致;腹胀脐突,按之坚硬,大便硬结者,多属阳明腑实证,为肠中有燥屎所致。危重患者亦可见脐突。肿胀患者出现脐突,为危证之一,乃脾肾俱败,不治;喘胀患者出现脐突为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哮病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之预兆;脐部溃烂坚硬,固定而突出者,多为癌症。当剧烈咳嗽及闭气胀腹时,肚脐亦可突出,不属病态;如发生脐疝,则属病态。
肚脐深凹,称脐陷。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虚性病患者,如泄泻、癌症后期等,或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而脐突然内陷,为正虚邪闭之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通之证。
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及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提示内脏下垂,如胃腑下垂、肝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出等。
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如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等。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临证时需脐腹合参。
婴儿脐肿如栗或葡萄,疼痛而软者,名为“脐肿”,多因风湿侵袭所致。脐部微痛微肿,渐渐高突,或肿大如茄,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痛剧,此为“脐痈”,多因局部不卫生,感染邪毒所致,一般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为顺,容易收口;若溃后脓出臭秽,甚或夹有粪汁,可致久不收口,内生窦管。
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此为脐漏或肠漏形成,又称“漏脐疮”。脐中时出黄色黏液,不痛而痒者,多属脾胃湿热之脐漏;脐中脓水清稀,不痛不痒者,多属气血俱虚之脐漏;脐漏日久不愈,或热毒感染而成脓漏者,可引起抽风而死亡,因此临床应及早治疗。
脐带脱落以后,脐中湿润久而不干,或微红肿突者,名为“脐湿”,乃脐部为水湿或尿湿浸渍,感染秽毒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可转成脐疮或脐痈。
脐凹内出现黏液样分泌物者,多为感受湿热所致;出现水样分泌物,且具有尿臊味者,多为先天发育畸形,脐尿管未闭所致。
肚脐出血,称为脐血,可因断脐时结扎不善所致。若婴儿出生后第一周,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有血渗出者,多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肚脐时有渗血者,乃因肾水素亏,或肝肾阴虚,致肾火偏亢,阴虚生内热所致。
肚脐周围脉络扭曲、扩张,或细络密聚,兼脐突腹胀者,多为肝脾血瘀,常见于臌胀病。若脐周皮肤出现直径约为2.5cm大小的紫色斑块(Cullen 征),并有上腹部肝动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者,可确诊为肝癌。
以手触按脐部,柔软者多属于虚证,如泄泻、便血(远血)、胃脘痛等脾胃不和、脾肾亏虚之证;按之硬满者多属于实证,多见于小儿疳积、食积、腹痛、呕逆、便秘、臌胀、肠痈等肝胃不和、阳明腑实之证。
用手掌按脐,脐下跳动和缓有力者为肾气充足;一息六至以上,为冲任伏热;按之脐部不温,其动沉微者,为命门火衰;按之燥热,其动细数,上及中脘,为阴虚气冲;按之即散,为元气虚败;按之不动,为冲任空竭。
脐下筑筑跳动者,称为脐下悸动,多责之于肾气亏虚,冲脉为病。如脐下跳动,口吐涎沫,小便不利,多由素体阳虚,或汗出多而伤阳,阳虚不能制水,水蓄下焦而悸动;如脐下跳动,连及脐部,伴有气喘,时太息者,为肾不纳气;脐下悸动,多由肾气素亏,气不摄纳,鼓动于下;或为表证,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不纳气,动于下焦而成。
因脐为元气之候,故察脐可预测寿夭。如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盈之象,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象。故《诊病奇侅》云:“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局部特色诊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彭清华,彭俊编著)
阅读延伸:好肚脐的三个标准,你的肚脐是好肚脐吗?
有一个穴位,我早就想告诉你了。它太神奇了!但它又太容易被人忽视了,我怕讲不好,又被你忽视掉。所以,我这次憋足了劲,给你好好聊聊这个了不起的穴位。
前段时间在北京台《生活面对面》专门因为这个穴位做了一期节目,把好多压箱底的小秘方都披露了出来,正好趁着这劲儿,整理出一些文字,相信拥有了这个神奇穴点,你从此或许会告别那些难为你的色斑,肥胖,乏力,痘痘,痛经,失眠,脾虚,体湿,内寒……等等等等健康问题。
那这个穴位到底是……?
它实在是太容易被你忽视了,因为它就在你的肚子上。是一个小窝窝。猜到了吧?对,就是你的肚脐。
每个人都有一个肚脐,但是你留意过你的肚脐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你又知道从你的肚脐里能看出你的健康问题吗?你不知道吧?你的肚脐还能吃药保健。不得了,这个神奇的小窝窝。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它。
你先得搞清楚,你的肚子上这个小窝窝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在妈妈肚子孕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用嘴巴吃饭,不是用鼻子呼吸。所有的能量与营养全是因为一根小管子和妈妈连接着,得到补给,这跟小管子就是脐带。
当我们出生以后,我们开始用鼻子呼吸了,也要用嘴巴来吃奶了,就不需要脐带了。医生阿姨会在我们从妈妈肚子里挤出来以后,咔嚓一声剪断脐带,脐带脱落以后形成的瘢痕就成为肚脐。估计我们小时候都干过抠肚脐的傻事吧?你是不是有觉得肚脐里面很多黑黑的泥儿,很不干净呢?
那我们到底该不该抠肚脐呢?
实话告诉你,真不该抠,因为这是个重要的养生大穴,抠的过程中会刺激它使它泄气,甚至感染发炎。经常有小孩子因为抠肚脐而导致拉肚子。
你快看看你的肚脐眼是什么形状的吧?你发现过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吗?
肚脐形状可诊病
有的人肚脐眼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圆,有的很瘪,有的很深,有的却很浅。这些都反映的我们的一些健康秘密呢。
一个好的肚脐应该是三个标准:圆,大,深。《诊病奇侅》中讲到:脐大容李者,寿相也。想想代表长寿的肚脐眼吧,能容进一个李子去,快掀开衣服看看你的......
大脐
小脐
那相反的肚脐又小又浅又瘪的肚脐,一般常反映免疫力低下,体质弱,容易疲劳,为什么呢?因为肚脐在母体内的时候,营养供给的足自然就粗大,另外我们也会看到有的肚脐是瘪的,有的成横条,有的成竖条,成横条形的都代表肠胃失调偏向于便秘,成竖条形的都偏向于腹泻。
横脐
竖脐
还有的人的肚脐长的有点偏,要么偏左,要么偏右,中医讲左气又血,偏左的话多反映气虚或者阳虚,这种人常常表现出,怕冷,手脚冰凉,乏力没精神,食欲不佳,腹胀,偏右,多反映血虚或阴虚,这种人常容易失眠多梦,身体酸痛,燥热等。
肚脐偏左
肚脐偏右
肚脐的温度
再有你还得留意你肚脐的温度,赶紧把手伸到你肚子上摸摸看是凉是热的,若是温的就好,但如果发红发热,多代表内热便秘痔疮一类,但是如果肚脐周围发凉就代表阳虚,内寒多有腹泻,或者痛经,免疫力低下。
这是温度。好,我们的肚脐即看过也摸过了,感觉出一些问题了吗?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现在开始你将学到一个既简单又神奇的方法,从此你将节省大量的保健费用。
肚脐能尝药味治病
在录制现场,我为大家做了一个实验,找了一位嘉宾的贡献出肚脐,把大蒜捣成泥敷在肚脐里,用艾草条艾烤,十分钟以后,嘴巴里面就出现了明显的蒜味,令全场观众感到惊奇,这其实不稀奇,它证明了你的肚脐不但能诊病,还能吃药治病。
你的肚脐不光能吃出蒜味还能吃出酒味来,古书《理论骈文》中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
目前的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的地方,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渗透力强。脐下丰富的静脉网也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古人有用花椒炒热敷脐而单衣过冬的方法。那让我们的肚脐吃点什么呢?得看你有什么问题。
脐疗小秘方
去肝火
陈皮青皮磨成粉水调,贴敷肚脐,每日睡前贴,起床揭掉。
降血压
吴茱萸磨成粉,用陈醋调和贴敷肚脐,膏药固定,睡前贴,早起揭掉,七次为一个疗程。
健脾祛湿
佩兰20克,白芷、苍术各15克,独活、广木香各10克,花椒、艾叶各5克,桂枝15克。上药研磨成粉,用温水调和贴敷肚脐。
活血化瘀
当归30克,川芎15克,细辛、三棱、莪术各10克,乳香、没药、丁香各5克,冰片3克。
小儿夜啼方
黑丑50克,研为细末,以米汤调成糊状,于每晚入睡前1小时贴敷肚脐。
小儿遗尿方
五倍子、茯神各等量,共研细末,以米汤调成糊状。每晚睡前2小时取药糊适量贴敷肚脐,早晨去掉。
呃逆
选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寒症胃痛
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脾胃虚寒
胡椒,干姜,香附,白芷各等分,磨成粉蜂蜜调和,贴敷肚脐,早餐后贴敷,晚餐前去掉。
月经不调
取当归9克,肉桂、白芍、红花、干姜、川芎各6克,鹿茸3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敷贴时取上药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两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可适用于月经提前、推后或先后不定期者。
神阙隔姜灸
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本文来源:《生活面对面》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