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除了身体的救治,患者更需要心灵的帮助与安慰

2018-01-17 董行 医道流芳


医道贵在仁心


日本一代名医曲直濑道三,22岁进入足利学堂研读经书。教授正文伯问他:“你以后是不是要以儒学立身?”道三摇摇头说:“不,我将来立志学医,为困苦的穷人服务。”正文伯惊讶地问:“既然你立志学医,为什么跑来跟我学习经书?”


“我打算先学好儒家学说,再去习医。先在我心里有仁民爱物的思想。这样在掌握医术以后,才可以有仁心仁。如果没有怜悯的心,光有高明的医术是没有用的。”


3年后,道三从足利学堂毕业,接着辛苦习医10年。他精通儒、医两道,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中兴之祖”。

无疑,医道与仁心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把患者的痛苦放在心上才是合格的医生


上世纪50年代,一批协和医学院的见习医师在妇产科实习,著名的产科专家林巧稚要求每个人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病案。

学生们仔细观察和记录了分娩的全过程,林巧稚一份份看过后,只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了“Good(好)”,其余的作业全部退回重做。

这些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与记录,林巧稚对结果依旧不满意。

于是,这些学生找来“Good”的作业,对照之下发现,那位同学的病案记录上,只比他们多写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都可以发现那“豆粒大的汗珠”,但如果不把患者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即使医术再高明,都会对此视而不见。在林巧稚的眼里,只有把患者的痛苦放在心上的学生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医院与医生漠视病案,正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源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责任心方面的问题。

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救治,还需要心灵的帮助与安慰。



在英国的撒拉纳克湖畔,一位无名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拔罐疗法——罐印分析

“带脉”堵塞,腹部肥胖

卢崇汉:阳气的重要性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临床干货,用之捷效)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艾益生艾灸贴/随身灸/暖宫贴/腰腿疼痛颈椎疼/单盒装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